一个资深初阶岩友兼翻译眼里的风派狂派之争,以及Leg Day的重要性
攀岩界一直隐隐存在风派和狂派的分歧,简单粗暴地可以这么说,风派认为技术和协调重要,狂派认为力量是王道。
差不多10年前,日本攀岩队全面崛起,而且,这个崛起,是一茬接一茬的崛起。每年世界杯的分站赛和青运会,都能派很多不同的刚从青少年组升上来的年轻选手刷分。这些选手的整体特点是:个子都不高,体型一概偏瘦,技术风格细腻,发力协调,明显跟欧美选手不一是一个路数,更神奇的是,他们甚至很擅长爬那些需要蹦跳的线路。
我国的风派似乎找到了可以师从的榜样,有一阵子,各家岩馆都开始倡导“日式”线路和“日式”攀爬风格。甚至还有人因为“攀岩不能用蛮力”这一点而推导出更极端的“攀岩不能靠拉引体”论调。
光看这两句话似乎也没什么错,但在实践中,秉持这种观点的人会相当看不起力量训练,甚至认为所有依靠力量进行攀爬的行为都是错的。
但风派的观点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风派,到底不是日本攀岩队,始终拿不出像样的代表人物能将这种理论转化为比赛成绩或者(退一步说)攀爬水平。更多的岩友还是靠着各种形式的力量训练越来越好,偏执的风派也会沦为被嘲笑的对象。
我自己的攀爬水平不高,又仅仅是一周一爬的资深初级爱好者,所以从来不卷入这场理论之争。在我这个档次上的爱好者,只要能从一周一爬变成一周三爬,随便我怎么练,也无论我练什么,都能够爬得比现在好。(但我的肿胀手指并不给我这个机会,唉。)
但是,2021年,我帮认识很多年的岩馆老大翻译了一本介绍日本竞技攀岩训练的手册(木村伸介的《怎样提高竞技攀岩水平》),相当仔细地研究和琢磨了一下日本人的训练方式。实际上日本的攀岩训练模式是从奥地利来的,强调很多趣味训练,核心训练,单侧发力训练,发力模式训练,等等。但归根结底,也就是科学地黑练,并没有什么独门不传的奥妙。同时,我也注意到,日本人非常重视跑步(田径)训练,在训练日程里,几乎每天都跑步。就连平时的休息日,也要进行常规跑步。(不过,木村伸介认为跑步主要是为了提升耐力。)
大概也就在那几年,我有一个老同学跟我偶遇并提起,自己的女儿从小热爱攀爬。我就把她介绍给了熟识的岩馆老大。从此以后,我就经常从这位老同学的朋友圈围观小朋友的进步,亲眼见证她日复一日地越爬越好。
因为这个小朋友是个小姑娘,每当在岩馆碰见和她妈妈,我也会经常跟她谈及,身为女性爱好者,跟男生在攀爬上有些什么不同。比如说,力量没那么强;不太擅长跳跃(几乎90%的女岩友都有这个问题,能静态解决的问题绝不用动态);以及挺髋送腰往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做好。这两点,都跟女性的生理结构息息相关。小姑娘年纪小,手臂力量很有限,当时我就建议她妈妈,可以让小朋友再多加入一些需要用到腿部的运动,我尤其大力推荐了跑酷。
孩子妈听进去了,专门给小朋友找了田径教练加餐腿部训练。这件事很快见了成效,过了半年,从来没练过速度攀爬的小姑娘,在随机速度赛里拿了个季军。(在传统观念里,速度攀爬主要靠手臂的上拉力量。)而且攀岩时的姿态也越来越好。
所以,不管是秉持风派还是狂派观点的岩友,如果你觉得自己最近进步不太大,记得在训练日程里加个Leg Day!训练项目可以参考田径的腿部训练动作(小红书和B站都有),自体重深蹲,弹跳训练,侧向发力训练。尤其是女岩友们!
#攀岩#
小翻译在劳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五一避人流的彭州奇遇记:5·12过去17年,我在震区小镇发现英国共产党员的成都往事 (9人喜欢)
- 困扰我一年多的“画太碎”问题,被老师一堂课暴力破解 (6人喜欢)
- 当凌晨4点起床画画的前英语专业外企人成了水彩老师 (12人喜欢)
- 我在书法班当临时助教,没想到犯了大忌:家长要的不是兴趣,是写够160个字! (5人喜欢)
- 5岁孩子教不动,但家长30天进步神速:成年人练书法,比小孩更香! (2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