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声音与秩序

声音研究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谈声音总是离不开礼。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记·乐记》
礼让你掌握外在的规范,言谈举止中规中矩;乐消解你内心的戾气,使你心性和谐。(彭林著.礼乐中国.浙江文艺出版社.2022:101.)
声音和秩序性联系紧密,是一种权力隐喻。日常用语也是“谁有理谁大声”“有理不在声高”。声音的响度暗含着一种权力秩序。
在西方人的刻板印象中,中国人的声音比较纤细。就像中国人自己对声音纤细的男性起的外号“娘”一样,这样的描述带着一种性暗示。隐含意思是,被描述对象,缺乏男子气概,缺乏性吸引力。由此,权力转移到了生物层面。
中国文学史上,对声音最精彩的描述,应该是出于《庄子》《齐物论》中写风,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文学中,对声音的描述也极其丰富。且将声音与意动结合在一起。例如钱钟书《管锥编》中举的例子“sound as echo to 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