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ry]20240710 self censorship
虽然censorship一直存在,但是我觉得以前它对普罗大众的言论表达没有太多的限制,避开某些字眼,总能将意思表达出来,哪怕是敏感话题。大家的思想还是开放的,既能接受别人的观点,也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作为普通的博客写作者,我以前是没有什么顾虑的,想到什么便写什么。
但是近一两年来,我觉得我自己的self censorship在变强,很多东西已经不敢写了,也不敢评论了。无论是什么样的言论、什么样的生活分享,总有人指指点点,说这是“不对的”或“落后的”、“愚昧的”。情绪化的表达遮天蔽日,让人窒息,网友们甚至不会用三个字的形容词来平和地指责他人,而是用单字形容词和反问句阴阳怪气。
现在的political correctness是不婚不育不谈恋爱不用给钱为父母养老+父母买房买车来证明对子女的爱。
如今的情况有点像欧美的wokeness,不过是带有我们独特的特色的。
这种censorship比关键词限定的影响更深远。因为这种由网络氛围形成的censorship规定了“正确的”生活的唯一面貌。这种生活甚至规定了什么是爱和谁能被爱,就算是普通的言情小说也不能逃过判决。
但是很多东西脱离了时代就没有了讨论价值。比如法国电影《白日美人》(也是日剧《昼颜》的原版),以当今的眼光去看它,会觉得它只是一部劣质的男性想象的关于女性欲望的片子,叙事也很套路化,是不正确的。但是在当时,它是一种突破,是将女性欲望摆在台面上来讨论的前卫作品。
而国内在2000-2010左右风靡的各种言情小说,现在也很难承受住这种全方位的关于“正确”的审判。但是它们仍然在那个迷你时代(小时代?)里是有意义的——它们也必然是有意义的,不然不会有这么好的销量,而不只是“我小时候被这些书骗了”而已。对我而言,它们的意义是,为许许多多生活在小城市、县城甚至乡村里的年轻女孩们,在消息不畅通的年代,描绘了一种在外面的世界存在的、跌宕起伏的、有生命力的、你也可以成为主人公的现代化城市生活,提供了一种往外走的盼头和寄托。我想要去北京和上海上大学的强烈愿望,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到这些言情书的启发,比如郭敬明《夏至未至》和《小时代》,书海沧生的《十年一品温如言》,还有冯唐的北京三部曲。它们也许很俗套,很疼痛,但远好过平淡如水的小城市里一眼能望到这辈子尽头的生活——在青春期的我看来。
可是现在这些是不能被讨论的。因为说好话的人是水军,无论为谁说好话。
我还是想用中文写作,然而中文文字平台式微。不只是简体中文而已,繁体中文社区也如此。这些平台或者社区不是死气沉沉,就是沦为了营销菜市场。
背后的原因好像很复杂,很难讲的清楚为什么会沦落到这个地步。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
陆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iary]20250428 回国杂想 (8人喜欢)
- [Diary] 20250330 sense of control (6人喜欢)
- [Diary]20250206 过年、缝纫、出门走走 (11人喜欢)
- [Diary]20250109 某爆综观后感 (4人喜欢)
- [Diary]20241227 衰老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