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器走廊(完整版)
以下是这个帖子的第三部分: 暑假来了。。写一个非专业的呆英博物馆参观解说。。。 (douban.com)
三。各个展厅的依次介绍
首先,一些展厅可以在VR导览里虚拟参观: British Museum— Google ;
其次先介绍中国部分😀
1. 中国展厅:
中国展品集中地点有三个,不要绕来绕去错过了呀,蓝色标出了

路线
【33B】33号主厅和南亚印度次大陆共享,右半边是中国的,有唐三彩、壁画、瓷器雕塑等。
【33b】是一个狭窄的玉器走廊,以时间顺序介绍从周到现代的中国玉器发展。
回到33号主厅,向左穿过印度部分到达33a;
33a有电梯向上到达【95】中国陶瓷展,这里有网上虚拟导览: British Museum — Google
注意❗网站上通知说,67 号室和 95 号室于 7 月 15 日至 26 日期间暂时关闭。

33主厅

33b玉器走廊 的 玉琮,良渚文化(长江下游),公元前3300-2200

95中国陶瓷展厅(但平常没这么亮😠)
中国玉器走廊
玉并非中国独有的材料,但只有中国使得玉器生产成为一种显贵手工业经济,并在附加了复杂的纹饰和技术后使这种材质获得了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每个时代物质文化的成就和贵族手工业经济的垄断性,往往都与社会权力相关。比如玉器、青铜器和后来的官窑瓷器等等 。 借助对资源、技术、生产材料等的掌控,精英阶层制造象征权力的玉器,真正将玉器使用变为“秩序化了的秩序”。( 秦岭 | 藏礼于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以降的玉器 ) 这些器物在传承工艺、历代使用的过程中,逐渐让一代代的人接受了背后的秩序文化。尤其是玉器,由于质地坚硬,比陶瓷更方便文化传承。
所以先更一个33b中国玉器走廊的介绍,主要内容来自Carol Michaelson的一个介绍视频,随便找了一个国内搬运视频: 大英博物馆中国玉器收藏 British Museum Chinese Jade Collection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不看也没事,我摘了点
一进走廊,先是两块玉石原石的对比:一个软玉,色泽鲜亮;一个硬玉看起来有点棕黄暗沉:

清朝康雍乾征服准噶尔,新疆盛产软玉

翡翠/硬玉,主要产于缅甸
整个走廊以玉器时间顺序排列。判断玉器的时间用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先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其加工的痕迹、推断其加工的工具。先给工具年代排顺序,再给玉器排顺序。(我也不太清楚这是不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因为玉器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类矿物,不能像陶器、瓷器、砖瓦等高温烘烤物那样,用“ 热释光测年 ” 来判断最后一次加热距今的时间;也不适用有机材料常用的的“碳-14测年法”;也不适用于“放射性元素铀测年法”, 铀系测年法仅限于测定富含碳酸钙的样品。
所以英博研究人员用判断工具和加工工艺的测定玉器年代。比如最原始的钻孔打磨工艺是用桯tīng钻——用一根带尖头的实心棍棒来直接钻。 夏商时期出现了 管钻,用竹、骨等管状物来打孔处来回旋转,同时不断向槽内加水添沙,用管带动坚硬的沙粒磨擦 。
#新石器时代
中国北方:红山文化(辽宁内蒙古一带)
4700-2900BC
有很多动物形象的玉器,多是墓葬时的陪葬发饰
代表是这个玉猪龙
玉猪龙是红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国内也有一些玉猪龙,不过大家熟悉的可能是↓ 最后一个比较纤细优雅的版本

为什么这种胖胖的看起来不会吞云吐雾布雨施风的胖短物种也可以称为龙捏?
古人一向认为龙“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 , 《史记索隐》曰:“炎帝火,黄帝土代之,即黄龙、地蜿见是也。”这个“蜿”在古代指躯体盘旋宛曲之虫,据孙机先生考证为蛴螬(qí cáo),就是甲虫的幼虫(有示意图↓ 请小心眼睛)

其他红山玉器:

中国南方: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中心区域在杭州余杭
(公元前3300-2300年)
代表性玉器是璧 和琮(音“从”)。还有大量玉斧、手镯、项链。

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
《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
“肉倍好谓之璧”就是 中心孔径小于器体 的是玉璧。

琮是用于祭地的玉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琮的外型状似笔筒,外型方内洞圆,至乾隆皇帝时期出土时都还无人晓得用途,乾隆自行考证认为是古人搬运重物用的配重品,还自行取名“杠头”并加装铜内胆作为笔筒,烧香和宫廷插花花瓶(不是哥们。。。。)所以在后面的陶瓷展厅可以看到琮形瓷器,但用途完全变化。(我放个图在文末,下次更陶瓷展厅的时候再讲*)

这个琮高约23厘米,半个手臂长, 横截面呈方形,从上到下逐渐缩小。侧面被分为七个部分,棱角处刻有兽面花纹 :=•_•=。

这个不到十厘米,看起来很乖巧,兽面像香肠嘴的那个小黄鸡Sally
其他玉器:

一般认为玉斧是用于仪式目的而不是实用目的的,并且只存在于男性陪葬品中。

p.s. 良渚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的哦!
#夏商周时期
商代 妇好墓玉器为代表 (被盗墓过,但仍有755件玉器、468件青铜器,哇哦!
关于妇好
妇好是商王的一位配偶,是商王武丁(商第22代王,在位时间长达59年)的妻子。武丁有三任王后:妣戊、妣辛与妣癸,妣辛即为妇好。注意❗ 她有自己的封地、是较为独立的婚姻关系。
同时,她也是将军、最高女祭司,所谓“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甲骨文记录了她攻克了周边诸多方国的经历。
辛巳卜,登妇好三千,登旅万 ,呼伐羌。[带领一万三千人去征伐北方的羌方]
——这些记录透露了中华民族在形成初期的斗争,尤其是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生的争夺战,实为奠定中国文明决战的序幕,其重要性不亚于传说中史学家歌颂的黄帝的阪泉、涿鹿之战 。
(也有人认为“婦好”是女官的一种头衔。)

玉猪龙,但变扁瘦身加锯齿版本。

很多带角的鹿的形象,可能与草原地区文化的接触有关

越靠近西周,玉器越以片状居多,圆润的变少了。 墓葬时人们用小片的玉器压在布上包裹死者,认为坚硬不朽的玉器能保护死者以享来世。


玉制的的眉眼鼻口

少有的人形玉器,展示了当时的服饰,大致是上衣与下裳相接成整体、右衽交领窄袖衣。

这个璧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很困难,因为小凸起都要一个一个打磨掉旁边的玉,还要控制排列有序

鳄鱼,阴刻阳纹的结合
#战国和汉时期
出现更多更抽象、更大气的形象,甚至引起后世的仿古潮流。*

战国虎面,猫科动物用半透明黄色带有棕色斑点的玉做,很聪明的结合

这只大猫是浅绿色的半透明玉石制成,带有棕色斑点

战国龙首腰带配饰

更抽象的龙:突出扭曲的拱形身体、飘动的鳍;只有单个下爪表现出明动物特征。可能是夔龙(一足)

汉代淡绿色玉蝉
对洋人来说,知道龙文化就够了,但中国人知道蝉文化也很必要。
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汉代玉蝉刀法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称“ 汉八刀”。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玉料选材,玉色以白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
*“八刀”表示用寥寥几刀,即可给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汉八刀是指一种刀法简练的工艺风格


玉🐖,看得出风格上,雕刻从写实走向风格化。这是下葬时握在手里的,象征生育繁衍

汉代 虎,看前肢和腰腹部分的肌肉起伏,挺传神的
(插播一下这是毕加索的牛:


#关于动物玉雕

这个左边的玉熊,一开始被认为是汉代的,后来发现棕色部分是染色的,用来模仿汉代古玉的质朴。 同时,汉代对熊的崇拜也值得一提(后来好像没有这么重视了)
黄帝氏族就是以熊作为图腾的氏族。 熊图腾在以黄帝为先祖的楚族人当中也有着很高地位。楚汗文化交融、 汉初所推行的黄老思想体系,又进一步推动了汉人崇熊现象的发展。
熊被认为是瑞兽。 《穆天子传》中就称:“春山,百兽所聚也。爰有豹熊罴,瑞兽也。”《诗经•小雅》中也有“吉梦维何,维熊维罴”之句,古人认为熊罴入梦,是生男孩的吉兆,“熊罴入梦”或称“熊梦”都为旧时恭贺生男孩的吉语。(-_-)
#刀光剑影里的玉饰

这些小部件在剑鞘上的位置:

#中亚草原文明对中国玉器的影响
一是黄金被中国工艺吸纳为贵重材料;
二是中国人需要穿裤子骑马,与游牧民族作战,所以多了很多裤腰带(无端:50个人有100瓣屁股。。)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看一眼带钩的华丽程度👇)那确实得诛。。。。

#玉衣
汉代重视玉器,汉代重臣才有资格穿玉衣下葬。没资格的就找平替:嘴里含玉蟾,眼睛耳朵鼻孔等孔窍上放玉片,胸口放玉璧,手里握玉猪。
更平替的还有用绿玻璃代替玉。
英博没有玉衣。。。
公元前206年到当代:后期玉器
# 唐
因为中国古代衣服都没有现代意义的衣服口袋,所以玉腰带,玉带钩就很重要。
当然,对于公子小白带钩的重要性更性命攸关。。不过那是春秋的事儿了。



#宋元明




#清
1750年乾隆征服准噶尔,获得中亚的和田玉

啊不,是这个

p.s.这时候欧洲大概是法国大革掵中。。乾隆你怎么还有心情做碗的啊。。。


#当代

最后,这个小玉壶我以为是什么特殊工艺看起来绿里透黄,但是Carol Michaelson说是她在底部放了一个小灯,来展现薄胎玉壶有多薄,嗯。
中国陶瓷展厅
先挑几件讲讲(意思是我还记得的找几个)


字:“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万万年荣华富贵常如在 金玉满堂子孙具 ”;
意思是,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千百年荣华富贵常在、金玉满堂儿孙齐全(?)。
看刻字感觉不是很贵很精细的做工,感觉像普通人家过寿做的寿碗。来自浙江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