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戛纳唯一获奖华语片!

天气越来越热,大家有没有受到天气的影响呀?复习中产生的郁闷、焦躁的情绪都是很正常的;坚持走完全程,相信结果不会差。
状态不佳的时候可以适当停下来,看一看最近热门电影,放松的同时还能积累答题片例,这大概是学电影的最大好处了吧~
今天,我们就从获得第7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由第六代导演管虎执导的《狗阵》入手,看看有哪些与我们考试相关的考点可以补充。
近景 ✦ 影片细读:题材、人物、镜语
1. 镜语
在视觉呈现上,影片用大量的空镜头与长镜头去捕捉自然与小镇。影片中故事的发生地为大西北的偏僻小镇赤峡,导演以一种不干预的态度呈现了荒漠戈壁与风沙,画面中原始的自然风光传递出了一种广阔且荒凉的自然感,也正是这样的土地才孕育出了人与动物坚韧的生命力。影片并无意将这片偏远小镇塑造成破败的颓丧之地,一些描绘环境的空镜头以一种油画般质感的呈现在银幕上,透露着静谧的诗意。

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为21世纪初,繁华的北京成功举办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偏远小城却依然延续着一种停滞的传统生活方式,即将拆迁的楼盘、废墟等景象都诉说着小镇的破败。《狗阵》并没有直接的利用影像或是字幕去交代时代背景,而是巧妙的利用镇上的广播,穿插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如: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日食现象等去加深影片的时代背景,这样的设置也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吸引着观众更深的情感投入。
《狗阵》同样延续了管虎独特的个人影像风格:在影片中使用与动物相关的浪漫或超现实感镜头。例如,《老炮儿》中沿街奔跑的鸵鸟,《八佰》中在战火中飞奔的白马,以及《狗阵》中老虎、骆驼等动物游走在街头巷尾的画面。
这些镜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这些动物也成为独特的意象,流浪的狗、逃跑的狼、被驯化的虎,象征着那些被现代化进程边缘的、忽视的、遗忘的普通人。

2. 镜像
《狗阵》的英文名“Black Dog”的直译是“黑狗”,很明显,影片的两个主角“二郎”与“细狗”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叙事的主要线索,也是意义的基本附着点。二郎与细狗是互为表里的、一体、相互投射的镜像关系。在影片中有多次的明喻,首先是二郎和细狗之间在形象和气质上有着某种相似性;其次是他们共同拍摄证件照时相似的台词;另外,在二郎第一次因为悬赏金试图抓细狗时,人与狗在同样的位置以及一样的镜头语言都在告知这一点。
刚出狱的二郎与疑似有狂犬病的细狗的关系开始于着两个被社会与群体排斥的边缘人/狗的偶遇,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一条明晰的故事线:斗、救、养、寻、离,电影勾勒出清晰且波折的人狗关系变化,二郎也正是在与细狗的相处中得到了真正的救赎,二郎与细狗在相互救赎中成为真正生命意义上的和谐共同体,这是一个触及人的存在困境、进而反思现代性的问题:在真实而独特的时空环境里,人如何进行自我找寻与成长。

不仅是人与狗,片中的时空环境与人物群像也互为镜像,“狗阵”也是“狗镇”。电影中人与狗都有一个从个体到群体延展、进而从时空环境向意义空间上升的过程。
如拉康所说,镜像阶段作为意象功能的殊例,主要是建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即建立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一个孩子要经过“哥白尼式的革命”才能真的长大,如同二郎推着摩托,载着刚找回的受伤细狗经过狗阵时那样,走出镜像的方法是跳脱出“自我中心”的平等沟通。二郎三次驾驶摩托想要越过鸿沟的情节设定具有着深厚的意味,二郎的行动逻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浪子回头金不换”,而是在被动地卸下包袱、丢掉牵挂之后,因内心深处的自由渴望和善良悲悯,得以从麻木中复归少年气,找回了生命的鲜活感,这是他“再次出发”的动力和行囊。
3. 主题
电影《狗阵》与一般意义上的“宠物电影”不同,也区别于诸如《一条狗的使命》或《忠犬八公》等温情主义路线的作品。它从常见的忠诚、抚慰、治愈等元素,指向了边缘成长、空间隐喻、存在反思等更深刻的方面,语境虽有不同,2023年吕克·贝松的《狗神》也是类似的叙事策略。
管虎在采访中如是谈论《狗阵》的创作初衷:“生活在中国,我亲身体验了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发展。我一直很想知道,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国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和更偏远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人被抛在后面或被抛弃。但作为渺小个体,怎样的力量让他们继续前进并帮助他们生存?我对这些人群的兴趣和反思,是激励我制作这部电影的原因。”现代化进程下时代洪流中个体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这也是第六代导演普遍关注的问题。

虽然影片聚焦的是时代中“掉队”的人群,但《狗阵》并没有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影片的结局不是戏谑悲剧性的,而是在一种类似游戏的松弛感和戏谑性中,升腾出一种微妙的、令人愉悦的自由气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不言说的乐观态度。
它的最终落脚点充满希望和力量,即,掉队的人如何“再上路”。不是“掉队”了,就只能一直被抛在身后、就无法赢得认可和尊严;生活总要向前,无论多么艰难困苦,人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努力追赶时代的列车。
小镇孕育着面向未来有所变化的转机,来时人的状态与去时已很不相同,即便道路上的鸿沟依旧,只要愿意再次出发,在相互映射中,不同时刻的自己应能看见彼此的样子。

特写✦ 直面考点:怎么考,如何用
《狗阵》可能不是一部特别精彩影片,但作为第六代导演管虎的新作,依然值得我们关注。那么,有哪些考点是我们可以链接到并复习备考的呢?
1. 管虎
💡考点点拨:
管虎是我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电影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特,聚焦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面貌、社会环境、心路历程,被誉为第六代导演中的“鬼才”。代表作品有《头发乱了》《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八佰》《金刚川》《狗阵》等。

管虎的创作包含着他的生命体验,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独到见解。他的电影具有明显的底层意识,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状态来讨论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对电影市场认识的深入,管虎的电影创作不再囿于个人表达,而是将类型元素融入其中。管虎在兼顾商业性、艺术性和作者性的电影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凭借自身在影视圈日益积累的主流题材创作经验而实现了从纪实向狂欢、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型,逐步找到了商业、主流价值与艺术个性间的平衡。
2. “一种关注”
💡考点点拨:
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设立于1978年,与主竞赛单元平行,其宗旨是关注国际新影人作品,鼓励电影创新和多样性。这个单元通常展示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锐导演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刻的主题或者新颖的表达方式。
通过“一种关注”单元,戛纳电影节为这些新兴导演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一种关注”单元是戛纳电影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致力于展示和推广国际新锐导演的作品,为电影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它本身并不直接设立奖项,但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不容忽视。
管虎导演的《狗阵》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最佳影片”奖,这是中国电影在第二次获得该奖项,第一次是王超导演的《江城夏日》。
3. 西部电影
💡考点点拨:
1984年3月,钟惦棐在西影提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理论号召。彼时,西部作家形成了“边地文学”“伤痕文学”“革命文学”等文学风格,为电影提供了改编的养料;同时,西影厂为年轻的电影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均促成了西部电影的形成与发展。《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等这些西部电影,在视觉图谱上更多地体现为黄土高原、黄河等自然景观;灌注着强烈的当代意识,集中体现的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遇之后产生的矛盾冲突。

进入新时代以来,新西部电影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迸发了巨大的创作激情,在承接经典西部片美学旨趣的基础上,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形式风格以及现实观照等方面都进一步呈现出新的面貌。例如:空间影像的地缘性呈现,写实与诗意交融的尝试;持续反思中国西部地域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困境,彰显西部电影现实主义的人文力量等。
《狗阵》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一个名叫赤峡的西北小镇,片中如画般的荒凉土地景观、破败落寞的小镇以及主人公二郎落后于时代转型的无措都符合新西部电影的特征,是新西部电影的又一创作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晴航.“先锋”与“主流”的交融:管虎电影影像风格的转型[J].电影文学,2023(16):130-133.
[2]张阿利,李磊.新时代中国新西部电影的新实践[J].艺术百家,2024,40(01):110-115.
[3] [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92-93.
[4]程波.《狗阵》:多重镜像与打破镜像的方法.电影艺术公众号.
[5]从易.《狗阵》:时代中掉队的人.澎湃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