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苏州书店:苏派书房,十周年,十个故事,诗酒趁年华
本文为实地探访苏州独立书店第九篇
苏派书房,一家专注苏州文化的书店
今年是书房成立十周年,十年磨一剑
店主钟天说书房十周年需要点仪式感

很少接受采访的钟老板,务实又低调
他说吃了绿杨馄饨,不需要知道店主
我庆幸在十周年来,才有此文的呈现
一杯绿茶入喉,我和他聊了两个小时
整理成十句话、十个故事,分享出来
在苏州这个城市,苏派书房才有幸活的好
每天坚持写作800字,多年来未曾间断过
十字诀:读书,编书,写书,卖书,教书
不爱读书做不了书店:三分情怀七分生意
我是一名产品经理:选品和复购极其重要
书店书单推荐《苏城记:365天看苏州》
两个经典出版物打动了我:汉声、读库
文化是一种精神:95后年轻人,让我感动
参与编著“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黄丕烈传记
短视频时代,书不好卖了,敢问路在何方
故事一
在苏州这个城市,苏派书房才有幸活的好
苏派书房位于菉葭巷52号
距知名景区平江路仅百米
此处地段甚好,闹中取静
于是,就有了两条Slogan
平江路上书相逢
我们一起读书,我们一起读苏州
书店主要经营吴地文化书籍
及苏州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
书签、苏扇、冰箱贴、明信片
另有苏派自己创作的《苏城记》
书房还是文艺青年盖章打卡地
钟老板感叹苏州文化底蕴深厚
文化资源取之不尽,创作丰富
自己本身就钟爱苏州本土文化
从小耳濡目染,身心浸润其间
作为苏州人,他有份传播使命
他说也就在苏州,可以这样做
是苏州土壤让苏派能得以生存
自己更有底气让苏派活的更好
我很感动,苏派是钟天的桃源
故事二
每天坚持写作800字,多年来未曾间断过
钟老板告诉我,阅读和写作已成习惯
有文学作品,有苏州本土作家的作品
每天进行创作,要求自己至少800字
我问有想过放弃吗?他笑了笑,不响
此时,我想到了苏州作家叶正亭先生
朋友圈常见到他发“今夜谁陪我写作”
附张照片,配上一个雅物,或是花草
我还想到了很多很多作家都有这习惯
优秀的创作者都会把写文字视作日常
故事三
十字诀:读书,编书,写书,卖书,教书
我问,书店经营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
钟老板吃了口茶,说道:我可能是个特例
早年我读书,后来为别人编书,编了不少
再后来,想着自己编书也要用到个工作室
开了苏派书房,为别人编书,也为自己编
创作《苏州人手册》、也创作《苏州日历》
后来创作了《苏城记》,在“苏州发布”连载
书房既卖其他苏州作家的书,也卖自己的书
创作苏州文化相关的内容,钟老板得心应手
之前他大量阅读和编书的经历,派上了用场
后来,受邀在苏州一所高中持续讲苏州文化
教学的过程,有了新的积累,不断循环起来
故事四
不爱读书做不了书店:三分情怀七分生意
刚见钟老板时,书店来了不少敲章的年轻人
交流两个小时,很多人买书签明信片冰箱贴
还有买《平江路》绿色小本的人,拍照的人
两个多小时,竟没有看到有人买下一本书籍
钟老板望着我,说这很正常,买书的人少了
我问,书房没有饮品,靠文创如何养活书店?
他说,靠文创和书籍确实太难了,靠饮品也难
他不过是有了十年的积累,有一些认可的朋友
朋友会来批量采购,最多时一次采购了3000本
做书店的人呢,不能不读书,但不能只有情怀
毕竟是一家经营性的书店,仅有情怀一定会死
自己开书店前两三年没有摸出门道,缺乏经验
现在想更多是让书店永续经营,就要有生意经
十年磨一剑,书店开业前三年是书店的一道槛
第一年惊喜,第二年沉于琐事,第三年有迷茫
以前自己不愿对外说什么,就是希望踏实经营
不愿被太多外物分走精力,毕竟要生存要发展
一个新书店老板一定要坚持读书,想好生意经
生意就是生意,要过滤杂音,还要会筛选客人
故事五
我是一名产品经理:选品和复购极其重要
钟老板说,他的定位一直都很明确
自己是一名产品经理,有产品思维
苏派书房是他作为产品经理的呈现
刚开书店时,放很多自己喜欢的书
后来被市场教育,书房进行了调整
现在空间看到一大半是市场需要的
书店经营十年,前十年幸运成分在
往后越来越不容易,生存越发艰难
未来会做市场需要的可量产的东西
并且要持续思考如何能够提高复购
卖书籍很难,哪怕卖十本百本也难
书房有了十年积累,拥有无形资产
这些无形的资产如何变成有形产品
这是自己一直思考的,不排除做饮品
哪怕只做一两款复购率高的产品也行
过去十年想到的更多是坚守一方阵地
未来苏派书房会更加开放,全方位的
故事六
书店书单推荐《苏城记:365天看苏州》
苏派书房有个非常受欢迎的产品
就是《苏城记:365天看苏州》
这本书是苏州故事书,也是日历
没有显示年份,只有每一个日子
从早期泰伯奔吴开始,写的精彩
创作时还有365天和366天的烦恼
钟老板用一年时间才想到解决方案
书简单易读,没有任何阅读的负担
每天读一段,会更了解和喜欢苏州
如果说苏派书房的书有爆品的话
那我推荐这一本,全家一起读读
图文并茂,入手极佳,也可送人
故事七
两个经典出版物打动了我:汉声、读库
我问钟老板,有没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书
钟老板回复说好书太多了,如果非要讲
那就是汉声和读库,自己极为喜欢
汉声是一群人特别用心策划的图书
读库,也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坚守在
喜欢这两本,一方面是因为内容确实好
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符合自己的经营理念
用心耕耘三年,沉下心的作品可终生用
写到这儿,我仿佛读懂了钟老板和苏派
故事八
文化是一种精神:95后年轻人,让我感动
钟老板问我:你已经持续写了8家书店
你是如何看待这8家书店和书店的经营
我讲了自己的理解,钟老板笑的很开心
他说,陈盈你懂书店,能看出书店特质
你懂书店真是好,那我们再深入聊下去
书店三年是一个槛,十年才称得上入道
时间久了,就像一万小时定律,才明白
十年书店才形成文化,而文化是一种精神
前两天在聊的一个95年小伙子,我特喜欢
他读顾颉刚先生,读完了顾颉刚全部日记
并且很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思路很重要
一个人有想法不难,难的是有个很好的思路
和95年小伙子聊天,感叹文化精神在传承
这种传承是因为真的懂,真的深入进去了
钟老板的感动,我完全理解,我也很认同
遇到懂的人,你会发现,一切真的太奇妙
钟老板说未来会更多地与这些年轻人交流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自己前天写文学山房
江澄波老先生也最喜欢与年轻人一起探讨
文化,真的就是一种精神,是无形的财富
故事九
参与编著“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黄丕烈传记
苏派书房的对面,是黄丕烈先生故居
黄先生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
钟老板说他仰慕黄先生,离的也很近
一直在收集和整理黄丕烈先生的资料
正在参与编著黄丕烈传记,这是使命
讲到这,钟老板拉开书架的布让我看
看到书架满满的资料及钟老板的眼神
我理解苏派是有底色的,是有风骨的
黄先生我经常听到他,经历非常传奇
非常期待这本传记的出版,认真拜读
故事十
短视频时代,书不好卖了,敢问路在何方
钟老师告诉我,现在书太难卖了
纸质书的销售量一直在不断下降
自己花了一两年时间在思考未来
最近一年一直在想短视频的方式
不断在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
可能未来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
纸质书会结合短视频或别的方式
传播载体不断变化,但内容为王
钟老板坚信好的内容永远最重要
但未来,仿佛每个人都会有迷茫
钟老板笑着说,先走着,先上桌
交流到最后,我说祝福苏派书房
喝完一口绿茶,我久久不愿离去
用手机拍下以上的书房现场照片
我好期待更多的人来读这篇文章
听听一个开十年书店的老板的话
诗酒趁年华,十周年书房再相逢
不少朋友问我为何写苏州书店系列文章,我说自己很喜欢,忍不住想写。正巧,在写这篇文章时,之前写过的归途书店老板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我觉得她讲的很好,贴在这儿。 她说:“刚我还在想,之前8篇书店文章,从营业仅一个多月稚嫩的小归途,写到125年历史的书店界泰斗故事,真的有种愈发渐进深入的感觉。书店们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不光是故事,还有一些无法言明的东西,或许就是前面您说的,某种无形的能量。走访书店后落笔写下故事,把这种无形的力量吸引汇聚到一起,去转化成更容易感知的文字,让爱书的朋友们,从中汲取力量,吸收消化后,再去以自己的方式释放给他人,自发把它传递下去,对于实体书店业来说,您是做了一件极善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