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7
读《红楼梦》(人民文学版)至第20回。录第三回札记如下:
第三回
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按:幼年黛玉初入贾府,确实小心行事。“融入”之后,话不但没少说,而且还刻薄;路也没少走,每到春尽时悄悄去葬花即为其例。又:第十六回贾琏从苏州归来,王熙凤向丈夫“诉苦”,表白自己协理宁国府之辛苦,曰:“殊不知我是捻着一把汗儿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多走。”凤姐此处是睁眼说瞎话,和黛玉初进贾府全然不同。也可见此语已近乎形容小心行事之“俗语”也。
众人问黛玉先天不足之症,黛玉曰:“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按:和尚、道士是整部《石头记》总导演,和尚很忙。
贾母问黛玉读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晚间宝玉又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却答“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按:隔了几个时辰,同一问题何以回答不同?我在讲课时,曾举此例说黛玉人小鬼大,既对宝玉有好感,又知宝玉最不喜四书五经,便不肯照实回答“念了四书”。这次读,又有一想法:贾母问完黛玉后,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就罢了”。此语和黛玉答宝玉的“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何其相似!或许黛玉听贾母如此说众姊妹后,不愿显摆自己,故意“泯然众人”,也有可能。不管怎样,都说明黛玉心思细腻,体察人情。
宝黛初见,黛玉眼中之宝玉为“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宝玉眼中之黛玉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按:这两段相貌描写,都属于传统文学中的“意会”文字,如同绘画之“写意画”,不可硬翻译成当代白话。读研时王恒展老师讲“可意会不可言传”,举《诗经》中“肤如凝脂”为例,如翻译成“皮肤白皙如凝固之猪油”,则大不美矣!
贾母安排黛玉睡在宝玉惯常睡的碧纱橱里,宝玉则同自己睡在套间暖阁。宝玉不愿,坚持睡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后如此安排: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袭人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按:此处碧纱橱里,指以碧纱橱(糊以碧纱的隔扇门)隔开的里间;碧纱橱外,则是外间。我曾在课上讲黛玉初进贾府与宝玉同睡碧纱橱内,误。又:宝玉所睡“外面大床”,不知是何等样式,乃拔步床否?三人同睡,可见其大。
回末王子腾遣家人来贾府报信,一说薛蟠惹出人命官司,二说“意欲唤取进京之意”。
按:此处王子腾之意乃令薛家进京避祸;第四回中则说“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又说其进京缘故,“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都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则薛家进京计划在前,人命官司在后。薛家合家进京是大师,亲兄、亲妹皆在京城,薛姨妈岂有不告之理(此时尚未知王子腾升任边缺)?王子腾如已知薛家计划进京,信中又曰“唤取”,正所谓“借机行事”也。又:宝钗乃进京待选(原文曰: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送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但后文再也没有提起过宝钗待选之事,是否为疏漏?
上午录一个班成绩;中午宜园吃饭;下午四点到晚上八点到中院打羽毛球,结束后到宜园接二娃回吾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