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的发现——太乙观星法与斗建太岁的天文考古复原,即《史记天官书》、《大六壬》、《七政四余》、《紫微斗数》的天文原理探原。
引言
大约两年前,有幸得先贤之伏藏,让我复原了已失传2000余年的太岁星象——斗建太岁。而当时我判断斗建太岁在汉时已经失传,但近日在我重新阅读《史记天官书》时发现,原来斗建太岁并没有失传,而是被太史公进行了改造,同时此次改造也直接影响了随后两千年间玄学术数的发展。
在研究的过程中,让我有种莫名的感动,就好像在看一本魔法书时,突然发现书中所记录的内容竟然都是真的,这些星象就在那里,它们穿越千年的时光,等待着后人再次看到它们。
在此我也要为两年前我错误的判断向太史公道歉!
太史这个官职,在汉时不但是史官,也是天文官,相当于同时肩负着后世的翰林院与钦天监的职责。太史公的先祖是重黎,颛顼高阳氏之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自古就是大天官。
但由于太乙观星法与斗建太岁的失传,造成后人千百年来对于《史记》中历法部分的误读与误解,这显然是一种遗憾,吾不才,有幸得先贤之伏藏终于破解了此间奥秘,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再次见证奇迹,时隔2000年斗建太岁(乙式)重现世间!
注:为加以区分,我现将先秦时期的斗建太岁命名为甲式,将西汉时期的斗建太岁命名为乙式。
一、中国古天文基础知识
1、南北星空合观——我国独有的观星方式
通过当下的考古证据表明,我国古人早在6000年前对星空的观测方式就已经是南北两面星空合观的方式,这个是西方天文学所不具备的观星视角。
下图为出土自河南省濮阳市, 仰韶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6000年,其中可见由蚌贝组成的青龙、白虎、北斗的星图整齐的排列在墓主人周围。

了解天文学的朋友可能知道北斗、青龙、白虎都是天上的星象,部分朋友还可能觉得类似的星象图古代西方也有,但是大部分朋友可能不知道青龙、白虎星宿与北斗七星单靠观星者自身是不可能同时观察到的,因为青龙、白虎星宿主要出现在南向天空,而北斗七星只出现在北向天空,所以这代表着早在6000年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就以达成了对南北两面天空同步观测并综合应用的成就。

这种将南北两面星空合二为一的观测方式,使我国古人完成了对“年”这个时间单位最精确的划分。

即古人通过对北向天空北斗的观测制定了十二岁阴地支的时间范围;

古人通过对南向天空太阳的观测制定了十二星次地支的时间范围。
两者相互重叠后,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历法——24节气。也正因为历法的出现,让我国成为古时最具影响力的农业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古人将南北两面天空合观重叠后的方法用一张六壬式盘予以呈现。
2、大六壬式盘的天文科普
1977年于安徽阜阳出土的六壬式盘是一件对研究古人的天文观意义重大的文物,其中细节非常充实。

通过此盘可以模拟太阳历、太阴历、每天的日出日落,以及空间方位,可以说它并不是表面上看似简单的两层天地盘的组合,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内套至少5种视角的地球-宇宙的模型。

从下图stellarium的星空模拟图中,大家可以发现在对北向天空采用镜像模式的视角后,即可得到六壬式盘中天盘部分,也就是说六壬式盘的天盘主要体现的是北向天空。

同时在最内圈可以看到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这些代表农历月的数字。而这些数字同时也代表日月相会之时,即日月合朔之日。

如隋代古书《五行大义》中记载了从正月到腊月的十二次,日月在十二星次坐标中的相会位置。
书云:
支合者。日月行次之所合也。正月。日月会于诹訾之次。诹訾。亥也。一名豕韦。斗建在寅。故寅与亥合。二月。日月会于降娄之次。降娄。戌也。斗建在卯。故卯与戌合。三月。日月会于大梁之次。大梁。酉也。斗建在辰。故辰与酉合。四月。日月会于实沈之次。实沈。申也。斗建在巳。故巳与申合。五月。日月会于鹑首之次。鹑首。未也。斗建在午。故午与未合。六月。日月会于鹑火之次。鹑火。午也。斗建在未。故未与午合。七月。日月会于鹑尾之次。鹑尾。巳也。斗建在申。故申与巳合。八月。日月会于寿星之次。寿星。辰也。斗建在酉。故酉与辰合。九月。日月会于大火之次。大火。卯也。斗建在戌。故戌与卯合。十月。日月会于析木之次。析木。寅也。斗建在亥。故亥与寅合。十一月。日月会于星纪之次。星纪。丑也。斗建在子。故子与丑合。十二月。日月会于玄枵之次。玄枵。子也。一名天鼋。斗建在丑。故丑与子合。
注:
正月,日月相会在黄道亥宫;二月,日月相会在黄道戌宫;后面的内容依此类推。以上整段文字与汉代汝阴侯墓中出土的大六壬式盘上的内容完全对应。

同时《五行大义》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月将地支与月建地支六合的关系,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

其中所记录的六合天文星象,就是通过记录一年之中,南向天空中每次日月合朔所在的星次地支,与其对应的北向天空中北斗斗杓所指的岁阴地支,全部记录后则会出现十二组地支关系。这种六合关系的天文实际星象模拟如下所示:

图1、公元100年3月28日,农历三月初一,日月朔于降娄之次,即十二星次地支的戌宫,北斗指向单阏,即十二岁阴的卯宫,故卯戌六合。

图2、公元100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初一,日月朔于鹑首之次,即十二星次地支的未宫,北斗指向敦牂,即十二岁阴的午宫,故午未六合。
其他六合星象同理,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尝试。我将这种南北星空整合观测的方式命名为太乙观星法,而星图中的北斗所指就是已经失传两千余年的斗建太岁。
注:
2.1、斗建=月建,为斗柄所指;
2.2、根据大六壬口诀:“月月常加戌,时时见破军”,可知古人每日以戌时对北斗进行观测。
二、斗建太岁甲式天文考古概述
在了解了前文所述的古天文基础知识后,请跟我再来回顾下斗建太岁的天文考古过程。
1、《五星占》斗建太岁真实星象复原
《五星占》有云:
岁星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其名为摄提格。其明岁以二月与东壁晨出东方,其名为单阏。其明岁以三月与胃晨出东方,其名为执徐。其明岁以四月与毕晨〔出〕东方,其名为大荒落。其明岁以五月与东井晨出东方,其名为敦牂。其明岁以六月与柳晨出东方,其名为汁给(协洽)其明岁以七月与张晨出东方,其名为涒(滩)。其明岁〔以〕八月与轸晨出东方,其〔名为作噩〕。[其明岁以九月与亢晨出东方,其名为阉茂]。其明岁以十月与心晨出〔东方〕,其名为大渊献。其明岁以十一月与斗晨出东方,其名为困敦。其明岁以十二月与虚晨出东方,其名为赤奋若。其明岁以正月与营室晨出东方,复为摄提〔格,十二岁〕而周。
从书中记载可知,《五星占》与《五行大义》的描述非常类似,不同点在于《五行大义》为通过日月相会定斗建所指,此时的斗建为月建。而《五星占》的记载为通过日木相会定斗建所指,此时的斗建为年建,即失传2000余年的斗建太岁!
现通过天文软件对《五星占》的内容进行天文实景模拟,以公元88年-公元100年为例,从星图3可见:

图3、公元88年1月21日,农历十二月十日,日木相会于虚宿与危宿之间(十二星次的子宫),即木星在这天会随太阳晨出东方,北斗于此日则指向赤奋若(十二岁阴的丑宫)。故子丑六合。
从星图4例可见:

图4、现公元94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一日,日木相会于翼宿之间(十二星次的巳宫),即木星在这天会随太阳晨出东方,北斗于此日则指向涒滩(十二岁阴的申宫)。故巳申六合。
从图5例可见:

图5、公元100年1月26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日木再次相会于虚宿与危宿之间,即当日木星又会随太阳晨出东方,北斗则再次指向赤奋若。故十二岁而周。
2、《吕氏春秋》斗建太岁真实星象复原
根据太乙观星法制定的纪年体系,在先秦时期被古人广泛使用,如吕氏春秋有载:
维秦八年,岁在涒滩。
从万年历可知秦嬴政八年为公元前239年,干支历为壬戌年,年支为戌,按当今的太岁定义来看,太岁应为戌。

因此前人在考证时,均认为这个“岁在吞滩”的记录有误。但根据太乙观星法,这个记录完全正确!

如图6所示公元前239年8月21日,太阳与木星相会在翼宿、对应十二星次的巳宫,斗建指十二岁阴的申宫涒滩,巳申六合。与古书记载的岁在涒滩完全一致。
3、《楚辞离骚》斗建太岁真实星象复原
《楚辞·离骚》: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注:太岁在寅,曰摄提格。贞,正也。孟,始也。春月为陬。即太岁在寅的那年的孟春之月(干支历的寅月),庚寅之日,屈原降生到世上。
屈原在《离骚》开篇就已经写下了自己的生日信息,不过由于斗建太岁的观星方法失传,导致将近两千年的时间,屈原的具体出生时间始终无法确认,这不免是种遗憾。前人的考证也只能根据其他历史人物,如楚王的经历,间接推算出一个屈原相对准确的出生时间,目前百度百科记载的是约公元前340年。

但公元前341年,年支为辰;公元前340年,年支为巳;公元前339年,年支为午,都不是诗中所写的太岁寅。而我通过斗建太岁找到了答案,即屈原的生辰为公元前339年2月23日(寅月庚寅日)。而其中关键就看公元前339年日木相会时的斗建是否指寅。

从图7中可见,公元前339年2月23日,日木相会在壁宿、对应十二星次的亥宫,斗建指十二岁阴的寅宫、摄提格,即寅亥六合,与诗中记载完全一致,屈原的生日也因此得到了最终确认,巧合的是2月23日是屈原的生日,也是当年日木相会的日子。
以上就是我对斗建太岁甲式天文考古验证的完整过程,并于22年12月发表了《破解千年之谜——太岁尊神真意》、24年2月发表《星庐·中国古天文学指津》等文章进行详细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星庐Hosiro公众号中查阅。那么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斗建太岁乙式的天文考古验证!
三、斗建太岁乙式的天文考古验证
1、斗建太岁——两汉古天文学通考
《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与《汉书天文志》可以说是贯穿两汉的古天文学领域的瑰宝,下面我将通过对此三部汉代古籍内容的考证,开启对斗建太岁乙式的系统论证。
《史记天官书》有载:
以摄提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曰监德。单阏岁:岁阴在卯,星居子。以二月与婺女、虚、危晨出,曰降入。执徐岁:岁阴在辰,星居亥。以三月与营室、东壁晨出,曰青章。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以四月与奎、娄晨出,曰跰踵。敦牂岁:岁阴在午,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曰开明。叶洽岁:岁阴在未,星居申。以六月与觜觿、参晨出,曰长列。涒滩岁:岁阴在申,星居未。以七月与东井、舆鬼晨出,曰大音。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以八月与柳、七星、张晨出,曰长王。阉茂岁:岁阴在戌,星居巳。以九月与翼、轸晨出,曰天睢。大渊献岁:岁阴在亥,星居辰。以十月与角、亢晨出,曰大章。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曰天泉。赤奋若岁:岁阴在丑,星居寅,以十二月与尾、箕晨出,曰天晧。
《汉书天文志》又载: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岁星正月晨出东方,石氏曰名监德,在斗、牵牛。失次,杓,早水,晚旱。甘氏在建星、婺女。太初历在营室、东壁。在卯曰单阏。二月出,石氏曰名降入,在婺女、虚、危。甘氏在虚、危。失次,杓,有水灾。太初在奎、娄。在辰曰执徐。三月出,石氏曰名青章,在营室、东壁。失次,杓,早旱,晚水。甘氏同。太初在胃、昴。在巳曰大荒落。四月出,石氏曰名路踵,在奎、娄。甘氏同。太初在参、罚。在午曰敦牂,五月出,石氏曰名启明,在胃、昴、毕。失次,杓,早旱,晚水。甘氏同。太初在东井、舆鬼。在未曰协洽。六月出,石氏曰名长烈,在觜、参。甘氏在参、罚。太初在注、张、七星。在申曰涒滩。七月出。石氏曰名天晋,在东井、舆鬼。甘氏在弧。太初在翼、轸。在酉曰作詻(尔雅作作噩)。八月出,石氏曰名长壬,在柳、七星、张。失次,杓,有女丧、民疾。甘氏在注、张。失次,杓,有火。太初在角、亢。在戌曰掩茂。九月出,石氏曰名天睢,在翼、轸。失次,杓,水。甘氏在七星、翼。太初在氐、房、心。在亥曰大渊献,十月出,石氏曰名天皇,在角、亢始。甘氏在轸、角、亢。太初在尾、箕。在子曰困敦。十一月出,石氏曰名天宗,在氐、房始。甘氏同。太初在建星、牵牛。在丑曰赤奋若,十二月出,石氏曰名天昊,在尾、箕。甘氏在心、尾。太初在婺女、虚、危。
《淮南子》又载:
太阴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以十一月与之晨出东方,东井、舆鬼为对。太阴在卯,岁名曰单阏。岁星舍须女、虚、危,以十二月与之晨出东方,柳、七星、张为对。太阴在辰,岁名曰执除,岁星舍营室、东壁,以正月与之晨出东方,翼、轸为对。太阴在巳,岁名曰大荒落。岁星舍奎、娄,以二月与之晨出东方,角、亢为对。太阴在午,岁名曰敦牂。岁星舍胃、昴、毕,以三月与之晨出东方,氐、房、心为对。太阴在未,岁名曰协洽,岁星舍觜巂、参,以四月与之晨出东方,尾、箕为对。太阴在申,岁名曰涒滩。岁星舍东井、舆鬼,以五月与之晨出东方,斗、牵牛为对。太阴在酉,岁名曰作鄂。岁星舍柳、七星、张,以六月与之晨出东方,须女、虚、危为对。太阴在戌,岁名曰阉茂。岁星舍翼、轸,以七月与之晨出东方,营室、东壁为对。太阴在亥,岁名曰大渊献。岁星舍角、亢,以八月与之晨出东方,奎、娄为对。太阴在子,岁名曰困敦。岁星舍氐、房、心,以九月与之晨出东方,胃、昴、毕为对。太阴在丑,岁名曰赤奋若,岁星舍尾、箕,以十月与之晨出东方,觜巂、参为对。
注:现通过表1将以上古籍记载进行汇总

从表1可总结出以下要点:
(1)表中十二岁阴(地支)对应斗杓所指的天文坐标,十二星次(地支)对应日木相会的天文坐标
(2)《史记天官书》、《淮南子天文训》与《汉书天文志》中都记载了斗建太岁乙式的内容,两者区别仅在于《史记天官书》与《汉书天文志》采用的是周历,即以今农历十一月(子月)为正月,而《淮南子天文训》采用的是夏历,与今历同,即今农历一月(寅月)为正月。
(3)《汉书天文志》中同时出现了斗建太岁甲、乙两式的内容,其分别用石氏与太初进行了区分。
(4)西汉以前太史掌三历(夏历、商历、周历),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状态。
2、斗建太岁乙式天文考古复原
显然两式斗建太岁使用的都是基于太乙观星法的南北两向星空整合恒时观测法,其中甲式所选用的恒时为戌时,而乙式所选用的恒时为子时。
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见证奇迹!时隔2000年斗建太岁乙式重现世间!
现参照《史记天官书》的内容,随机选取汉武帝时期的星象进行验证。
从图8例可见:

公元前102年2月21日,太初三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日木相会于壁宿,即十二星次地支的亥宫,北斗指向执徐,即十二岁阴的辰宫。从《史记历书甲子篇》可见,太初三年即为执徐之年,与斗建太岁的星象完全一致!

再举1例,如图9例可见:

公元前90年2月24日,征和三年,农历正月初八,日木再次相会于壁宿,即十二星次地支的亥宫,北斗再次指向执徐,即十二岁阴的辰宫。从《史记历书甲子篇》可见,征和三年又为执徐之年,故十二岁而周。

后记
至此斗建太岁乙式的天文星象已验证完毕,在此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民族,历代史官所记诚不欺人!但由于一些知识体系的失传造成后人对古人的记载产生误解与怀疑,这显然是一种遗憾。
要知道我们拥有着世界上时间最长、传承最久、内容最广的历史文献记录。不论是历朝历代官方修订的二十四史,还是各个地方的地方志,这些详尽且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值得每一个华人骄傲!
历代史官皆以求真与求实为毕生追求,甚至愿意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春秋时,齐国的太史官为了“崔杼弑其君”这五个字的记载,一族前仆后继,被连斩三人后,最终这五个字被赶来的幼弟——太史季,永远的记载到了史书之上。
而早期的史官也是天文官,他们相当于肩负着后世的翰林院与钦天监双重职责,因此他们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群具备求真与求实的科学思想的人,也是最早奠定我国玄学运行原理的人。但是可悲的是,当今在玄学领域中,市面上存在一群和我国真正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人,他们以欺世盗名、造谣撞骗以达成它们劣币驱逐良币的龌龊愿望,它们也是当下玄学圈中最大的弊病与腌臜。
贞者真也,贞者正也。只有一切建立在真实之上,你的所学所授才可能在今后为自己与他人带来有利的改变。祝大家可以与时相须,求真悟道!
好啦谢谢大家观看,至此道的部分我已传授给大家了, 欢迎大家三连。关注公众号:星庐Hosiro。
同时星庐古天文学社已经建立,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私信了解入群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