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有感
还得从前天的夜里开始说起,约朋友去看本地的一个展,地点在商圈写字楼下的一个小房子改造的艺术中心,小房子门口像一个蜗牛壳,前面有一片用心打理而精致的草坪,整体远看像个细长的蜗牛,大面积落地玻璃窗作为房子的主要承重体,我也不能清楚的说出建筑风格,只能说颇有苹果商店的味道,正面有个旋转楼梯可以上二楼露台,可惜的是被周围三十几层的写字楼给围得密不透风,并没有什么风景可以看。
有次在附近吃完牛排绕到这里,那时候商圈刚建设好还没投入使用,这个房子孤零零里在这里,精致的落地玻璃和里面粗糙的水泥灰面交相呼应,走旋转楼梯上二楼露台,给袁老师打赌这以后绝对要用做咖啡厅或展览中心不错,果不其然一年后的今天,这里已经举办了三场展览。
第一场是爱为主题的影像题材的多重奏,当时在老家过年没能赶上是为遗憾,在这里不做评论;上一场较惊喜的心情去参观过但整体不够惊艳,内容为抽象的诗歌,很难想象里面参照的艺术家是如何做到风格统一的。倒不是内容或题材的问题,只不过这些年对文字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喑哑抽象的文字是写作者自己的上了锁的玩具。抽象的诗歌也懒得去读几行,同样我的文字也是取悦和输出自己的玩具,第三次展览也就是昨天和朋友去的,多半为装置艺术和视频我称之为电子艺术品为主,多为概念艺术或抽象意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不是很合我和朋友的胃口,为了命题而符合答案是没办法的办法,太自由太游离却进不了展览馆得不到同僚的认可,进了展览馆要接受广大群体的不理解和批判性思维审视,冷静带有思考的去感受氛围或获得启发,也不用去阅读看展指南。
我作为参观者以第三方观者的角度去看作品,很微妙的和作者进行意识触碰链接,触碰到自己潜意识的末尾,把潜藏很久的想法一下拽到到眼前,拽到台面上来,输出新的想法可以是任何形式甚至只是意识,甚至是没有。但是这里的作者太着急喽,怕观众的艺术造诣不够,在作品后面附上文字说明,像咖啡豆包装上的口味一般,有种带着答案找题目的感觉,对作品是一种亵渎,但是作品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之分,更没法用一个标准和“分数”去衡量,能迈进展览馆的门槛,大多不是艺术做得“好”,在我这小地方还是多半朋友耍的好,而在艺术圈说一个作品不够“好”,像是犯了大忌一般,一个不能再主观的词了,创作者破防,追随者红温。
好的作品当作不完全透明的镜子,是美好的,是属于时间充裕且能深下去的人们所享受的,广大劳动者匆忙感受不到这份美好,暑假第二天,我用两天的时间去思考这没有意义的事儿,是精神充裕的,放在平日,我可以干许多工作,也感谢雨天,让我不能骑摩托无所事事,坐在电脑面前面壁,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文字拧巴到一起,让我想到了那个蜗牛一般的艺术空间,而立面的艺术就是一个巨大的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