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光谱及其治疗理论——读威尔伯《意识光谱》
人即意识。人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信息学、系统论、结构论意义上的存在。人的本质就是意识。孟子说:人与禽兽相异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意识。邓晓芒在《灵之舞》开篇讲述一个孩子亲手剥开水仙花球茎的故事,令我至今记忆深刻。这是一个存在主义气息浓厚的故事。它展示出人生的虚无感,人的虚无感,也颂扬了人的可贵之处。人生本无意义,需要在生活中创造,人并不是固定的可见的存在,而是一团流动的意识。人是意识通过自否定创造出来的,人生、人性、人格,皆是如此。
古今中外,关于意识和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威尔伯则将这些研究成果统合在一个谱系中。此种行为本身就是人的意识的统觉作用,是结构和系统意义上的造作。阅读这本书源于对超个人心理学的探索。威尔伯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既有东方禅修经验,又对西方传统心理学有研究,于是,整合东西的大一统意识理论就在威尔伯的笔下诞生。我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想介绍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及其治疗实践,兼及多年来各种意识研究心得。《意识光谱》被视为威尔伯的代表作,也是超个人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尽管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有各种新发展,但本书始终是重要的起点,不能绕开。
一、何为意识光谱——意识状态、意识坎陷、光谱隐喻
意识光谱就是将意识状态按照光谱的形式排列,正如光谱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意识状态也有多种类型,处于A意识状态的人,并不会体验到B意识状态,意识状态是一种当下的直观和证悟,是一种个人的修证和体验,这就大大拓展了意识的疆域。
意识是一种觉照,也如冯友兰说的觉解。当我们说,我意识到某件事,就是说注意力觉解和觉照到某件事。这种意识的功能在儒家哪里还被称为“感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意识是一种灵明,了了分明,也可以理解为注意力。意识和注意力就像一道光,当我们将意识和注意力投向某物,某物就被照亮。从这一点来说,将意识谱比喻为光谱,可谓贴切。这种照亮过程,就是意识赋予对象意义的过程。
意识状态就是心在何处,也即心的状态。意识、心识、注意、觉照、觉解从功能上来说,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像光一样,能够照亮黑漆漆的存在世界。这里的黑漆漆是在比喻没有意义的状态,当意识投向某处,某处就充满意义的亮光。因此,光是意识的最好比喻。《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就是意识的觉照。王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观点,也是如此,未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来看花时,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人看花时,意识和注意力就投射到花上,花就进入心识,呈现出一个活泼明白的意义世界。
意识的本质是反身性,也即邓晓芒说的自否定性。意识本身具有分裂性,是一种分别智。这种智在人类来看是心智、智慧。当亚当和夏娃吃了智慧果,发现自己赤身裸体,这就是意识的诞生,分别智的诞生。意识最常见的就是自我意识,即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够经过分裂后反观自照。
按照威尔伯的观点,意识的发展自下而上经过四个阶段:
宇宙意识→存在意识→自我意识→人格意识
这四个阶段是我根据威尔伯理论的总结,在威尔伯的书中,并没有明确列成以上形式。由于译者和阐释者不同,每个阶段和层次的叫法也各不相同,但实质上可以归为以上四阶段。宇宙意识可以看成威尔伯说的大心境界,人格意识就是威尔伯说的阴影层或人格面具。存在意识与宇宙意识之间有超个人带,存在意识和自我意识之间有社会文化带。
宇宙意识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人格意识呢?其实是意识自身一系列分裂、对立和自否定的过程。二元对立是意识发展的动力,依照邓晓芒的观点,这种二元对立来自于意识的自否定功能和动力。火是最接近意识的意象,火苗飘忽不定,象征着意识由内向外的突围和生发,火苗自有形状,象征着意识能够反观和规定自身,这是意识中努斯和逻格斯发展的辩证过程。《思辨的张力》中多有论述。
威尔伯认为,宇宙意识本来是整体、统一、无分别的状态,正如原始混沌世界,由于意识的发展,制造出存在层,形成第一层的二元对立——存在与虚无。意识执着于自身有机体,并和环境产生对立,于是出现生与死,空间和时间。意识若是在大心境界(宇宙意识状态),将心安住于当下一刹那,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也没有时间、空间,便没有生死。这就是《金刚经》揭示的实相——三心不可得。这一过程颇像西方说的人走出伊甸园,来到人间,也像道教说的从仙界下凡到人间。这其实是意识分化的第一个阶段。
存在意识认同的是自身有机体,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视为异己力量。此时,存在意识继续分化和发展,形成第二层的二元对立——自我和肉身。这是人的精神和身体分裂过程,也就进入自我意识阶段。此时,意识极度执着于精神性的自我感,将物质性的身体看成异己力量。这便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将思考的主体当成自己。自我意识阶段的人,具有极强的意志、心力,对精神和思想的力量无限夸大,并且还通过压制肉身和物质来提升自身的存在感和意义感。比如,那些崇尚苦行的宗教徒,或者那些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奋斗者,就处于此一阶段。西方哲学中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
自我意识继续分化和发展,便形成第三层的二元对立——意识和潜意识。也就是人格面具和阴影层的对立。这一部分的贡献主要来自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时的意识执着于人格面具,不肯接纳阴影层,将其压抑在潜意识中。于是,每个人都带着人格面具生活,将潜意识中的阴影面当成异己力量,大加排斥,长久以往,人就形成自己的固定人格、风格、气质、性格,认同于自己的角色身份,融入火热的社会生活,上自己的班,过自己的人生。正如邓晓芒在《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中所说:人生就是一场带着人格面具的表演。在人格意识阶段,意识执着于自己的人格面具,将面具认同为真我实相。自我意识向人格意识分化的阶段,也是一个人被社会和文化塑造的社会化过程。人从小到大,经过教育系统和社会风俗,逐渐建立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面具。面具各不相同,主要因为每人成长中所受教育和文化影响不同。这便是荣格的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理论,个体化和社会化是相反的,社会化是进入社会,形成人格面具,个体化则是个体摆脱面具,与深层的潜意识连接,与原型、集体无意识连接。
意识从宇宙意识状态,经过二元对立和分化,最终成为人格意识。但是,从意识本身来说,二元对立是一种假象,是意识本身和自己玩的一场游戏,就像老顽童的左右互搏,又像小时候过家家。那么,从宇宙意识分裂出来的存在意识、自我意识、人格意识,统统就是幻象,并不是实相。唯一的实相是不生不灭、没有对立、融合统一的宇宙意识和大心境界。这在佛教的理论中称为:真空与妙有。实相是真空,不二状态。妙有则是幻象,当然这些幻象并非没有意义,它们是各自意识状态和次元世界的真相,能够鲜活地感知和体证。
意识的这种运动,动力究竟是什么?难道是无聊。该怎么形容意识的这种左右互搏运动,我觉得威尔伯说的并不好,他只说这是一种二元对立运动。我认为,邓晓芒说的自否定,牟宗三说的坎陷,都可以相对准确地描述意识的这种运动。牟宗三认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本质不同,后者是自我认知境界,前者是道德认知境界(良知),良知的自我坎陷,可以发展出民主和科学。坎陷就是自否定,是意识的反身运动。
意识经过三次坎陷,形成的四种不同意识状态,中国哲学也多有涉及,并且论述十分精彩,比如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还有《大学》中的儒家内圣外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张载的四为学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鲍鹏山在一次讲座中认为还要为张载加上“为自我臻至善”,我认为颇为恰当。另外,儒家的性与天道,天理良心等概念,道家的仙界,佛教的四禅天、六道轮回都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
但是,威尔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最为详尽,统合西方传统心理学和东方灵修宗教,并将其列为谱系,让人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感。意识光谱是目前关于意识研究最科学、最形象、最全面的理论。
二、意识如何治疗——人的意识层级与治疗
威尔伯的意识研究属于美国心理学传统,虽然冠名超个人心理学,意在超出传统西方心理学,但其宗旨依然是实用主义的治疗。威尔伯既然将东西方的意识研究来了个一锅烩,一起纳入他炮制的超个人心理学理论——意识光谱中,那么在心理治疗上也呈现出大融通的状态。
我认为在威尔伯这里,心理治疗可以称为意识治疗,或者人的治疗,人的开悟和超越。总之就是让人的意识达到自由的实相状态,或者,让人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让人达到开悟、完全证悟,让人从以往的分裂、二元对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就是让人成为人。这不是简单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而是人的疗愈,人的综合治疗。
根据威尔伯的意识光谱理论,人之所以出现各种病态,原因就在于意识的分裂,那么意识治疗的目标就是让人的意识回归统一状态。其实,西方不同心理学流派的治疗,都是采取这种路径,只是它们仅仅关注某一层次的意识状态问题,如精神分析学派关注人格意识的治疗,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自我意识层次治疗,存在主义心理学关注存在层,东方灵修(瑜伽、佛教、道教、儒家)关注超个人带、社会文化带、宇宙意识层、大心境界层。威尔伯的意识治疗则将它们全部吸纳进来,取长补短,各显其能。
我们可以将意识治疗(超个人心理学治疗)的层次分列如下:
1.人格层治疗——面具+阴影=健全自我,承认和正视阴影:扫业障
2.自我层治疗——自我+身体=有机个体,承认和正视身体:破我执
3.存在层治疗——机体+环境=融合大我,承认和正视环境:了生死
4.大心层治疗——大我+分别=宇宙意识,承认和正视分别:证涅槃
超个人心理学认为:所有疾病的原因都是意识分裂,意识的不统一。极而言之,身体的器质性病痛,也是因为意识分裂导致。当然,这一点还需探索和研究,现在有医生提出“心念疗愈”“心念医学”,并实践之。心念医学就是将身体疾病归结为心念和心理,不打针,不吃药,通过治疗心念来治疗疾病。这种颇似巫术、神秘主义,争议也比较多。但可以将其当做一种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威尔伯意识治疗的路线即:让意识回归统一,潜意识回归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回归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回归宇宙意识。就是让人回到伊甸园,证悟到大圆镜智。下面依次分析各个治疗层:
人格层次治疗:人格治疗就是将阴影层纳入人格结构,承认和正视潜意识和阴影,形成健全的自我。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派最为擅长,而且精神分析心理学已经分化出许多派别,包括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这对处理潜意识中的压抑部分,与社会建立正常连接,正确处理社会、教育以及成长互动中带来的创伤,非常有效。在佛学理论中,这一层治疗被称为扫业障。由于人和社会、他人的长久互动,必然造业,我们的身、口、意不断造业,长此以往形成业障,人也随着业力在生活中流转,受尽折磨。比如社交恐惧症,可能以往成长中曾经在与别人互动中受到伤害,于是长大后形成社恐人格障碍。这一层针对的多是神经症,如焦虑、社恐、抑郁、控制、低自尊、自大、歇斯底里、癔症,严重者则成为精神分裂症。卡伦·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对这些人格有精彩分析。另外,佛教扫业障的理论基础是因果论,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所以倡导行善修福。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各种恐惧、抑郁等人格障碍,都源于以前造业时种下恶因。行善能转业,也是据此而起。
自我层次治疗:自我治疗就是正视和承认身体,将身体和自我统合为完整有机体。要明白,身体并不是纯粹的物质的器具,身体也有灵性和作用,没有身体,自我和精神便没有依附。身体健康,精神才能通达。以前那种蔑视身体的做法,多出现在宗教修道中,早期几乎所有东西方宗教都认为,肉体是精神的牢笼,要达到解脱,就是要打破身体牢笼的束缚,实现自我和精神的永恒。自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兴起,神(自我)不再是中心,人(身体)才是中心。这一层治疗可以参考历史发展,西方有绵延久远的自我传统。如今我们对身体越来越重视,却有机械化个人的倾向,这源于科学主义的弊病。此处,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有用武之地。人本主义就是注重人的全面需求,人的自我实现,能够有效地将自我和身体统合为健全有机体。本质来看,自我层次治疗就是人本主义治疗。从佛教看,就是破我执,破除自我中心主义,明白一切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用缘起论破自我论。
存在层次治疗:存在治疗就是正视和承认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将环境纳入到意识中来,形成融合型的大我,不再将环境当成自己的敌人和对手,而是赖以生存的港湾。人的存在并不是动物、无机物一样的存在,而是意识连接的存在,就是将周围的环境都纳入意识之中,形成大我境界,即庄子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说的“万物皆备于我”。这一层的治疗,有奠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就是关注人的存在议题,包括意义、生死、孤独等。萨特《存在与虚无》对存在主义做过很好诠释:自由选择,勇于承担。人相对于其他自在的存在物来说,是一团虚无,人总想找到人生意义,超越孤独和生死。那么,只有一条道路,就是去创造意义,去开拓人生,去体验并负责。存在治疗好像泛化的哲学和宗教,其关键就是和环境连接。这一点在中国传统中有很多资源,如儒家追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就是和历史、文化的深度连接,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是追求和自然环境的深度连接。由此看之,存在治疗又有生态学意义。西方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代表人物有罗洛梅的存在感治疗,弗兰克的意义治疗,最终著名的要数欧文亚隆的存在治疗理论,他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集其大成,探讨了意义、孤独、自由、责任、生死等存在治疗的核心议题。佛教理论于此便是:了生死。
大心层治疗:严格来说这一层并不常见,威尔伯甚至认为宇宙意识层已经是完全意识的大统一,并没有对立。但是为让理论更为细化,他又在宇宙意识之下分出大心境界,这一层次当然是存在层次治疗之上,处理了所有的存在问题、自我问题、人格问题之后才有大心层治疗。大心层的分裂是纯粹思维上的,即思维上的二元对立,能指和所指的对立。尽管人们能够将自己有机体融入环境,达到与环境共生死的存在境界,但毕竟还不是不二境界,大心层还有一个能思、能观的主体(我),这还是一种分别心,分别智。其治疗技术就是:承认和正视分别心,破除对待和主客对立,与宇宙意识合一。这层治疗颇为玄妙,属于超个人心理学重点探索的灵性层次。传统西方的科学心理学对此并无现成办法,我们必须求助于宗教,包括东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道教、佛教等。大心层治疗完后,达到宇宙意识状态,即基督教说的与上帝同在,佛教说的完全证悟,证得不二法门,涅槃境界。这种意识状态并不常见,除非是那些深度修行的宗教徒。超常意识状态即是超个人心理学致力的方向。目前来看,还是一块处女地,我们人类所知甚少。
三、走向内证科学——威尔伯横扫东西的雄心
威尔伯的意识理论最后指向治疗实践,也就是修行实践。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不把这句话当做老掉牙的心灵鸡汤,那真该好好探索一下这话背后的真理。毫无疑问,科学是人类智力的大爆发,也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发现,科学的发达让人类的认知和实践双双达到巅峰。当然,这种认知和实践仅仅局限于地球世界,人类的低次元世界。尽管我们能够从宏观走向太空、宇宙,从微观上探索各种粒子、量子,但对于心灵奥秘却非常无知,意识的海洋波澜壮阔,深邃而浩渺,科学所能探索的只是奠基于感知,超越感性和知性的东西,科学就无能为力。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屈原的天问依然是天问。意识和宇宙的奥秘究竟何在?
威尔伯的意识大一统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其出现有深刻的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超个人心理学自称心理学第四势力,超越于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第三势力人本主义之上。从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到人本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轨迹。20世纪60—70年代,是人类世界的大震动时代,当时东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冷战对峙,美苏争霸为地球文明带来巨大的毁灭的压力,如果地球有知觉,应该也问过自己哈雷波特的那个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当然,这也促成东西方两大精神传统的相遇,印度的佛教、西藏的密教、日本的禅宗、中国的佛道纷纷进入美国和欧洲,禅宗进入美国,促成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也被西方人称为新纪元运动。他们将对东方神秘主义的发现,当作拯救西方文明之弊的良药。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是受到东方禅修和灵修文化的影响。那些卓有建树的超个人心理学家基本都是灵修者、禅修者。威尔伯也是其中之一,曾经沉迷于禅修。后来才从中超脱出来,站在一个比东西方文化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不同国家和文化系统的意识探索成果。
这是威尔伯的见识,也是威尔伯横扫东西,开宗立派的雄心。正如那些出入佛老数十年之后,将佛老哲学融入儒家,创建出新的宋明儒学理论体系一样的理学家,威尔伯无疑也是出入佛教、印度教、密教、禅修等东方神秘主义数十年,然后才回到意识本位,建构出足以统合东西的意识大一统理论。
再度端详意识光谱及其治疗层次,会发现严格来说只有两种治疗:西方的人格-自我治疗和东方的存在-宇宙治疗。西方治疗理论偏向于人格层和自我层,擅长处理意识和潜意识、身心统合,运用的是实践科学和物质感知主义。东方则偏向于存在层和大心层(宇宙层),擅长处理生死、意义、天人合一、道德和历史、大我和宇宙等问题。
人是意识的载体,也是宇宙意识演化中中奖的幸运儿。宇宙意识将意识的分裂和分化的重任降落在人心和人脑。如果说有什么能够超越宇宙意识的缺口和通道,那也只有人了。人的意识是一个通道。如果说以前更多关注外在的自然科学,那么未来则是内证科学的时代。
内证科学是指通过自我通道、个人意识通道,以修行和内在体证的方式达到人与天道、宇宙意识的合一,使人获得解脱,回到上帝怀抱,实现的人完成。路径和通道就是有觉知的心,自否定的意识。余英时在《论天人之际》中曾经创新性地论述过天和人的这种新型沟通方式,不同于原始的巫术降神,而是本着对心灵通道的探索。人心即是大道,也是实现超越的通道。
蓉城微落雨,水杉默垂泪,万物相通感,你我本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