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到眼前的景色我感到非常幸福,我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这些东西。
香港有我没想到的惊喜,就是小岛。太美了,亲眼看到的那一刻甚至想流泪,给朋友发消息说,能看到眼前的景色我感到非常幸福,我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这些东西。
城市
决定去香港的原因很简单,见一见我的朋友,很久没见了。我已经知道成年人的友谊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简单轻易,大家都很忙,烦恼只多不少,所以更需要刻意创造一些共同回忆才能增加友情的浓度。这也是我没规划行程的原因,一切都有我的朋友,这提起就让人感到安心。我就是这样和小岛相遇的。
来之前,我只和朋友提过想看看海,那种原始一点的,有沙滩的。
所以在第一天我先看到了——维多利亚港,它比外滩美丽(哈哈我脑海里与之对比的地点只有这个)。有好长好长的人工海岸线,朋友说对面的建筑在夜晚会亮起来,也很漂亮。这让我想起了夜晚的广州塔,在海心沙亚公园看珠江和邮轮,对面建筑的光影被映到江面上,五彩斑斓的。巧的是,那次也是我特意给朋友规划的行程。
我对这种地标式建筑兴趣缺缺,但真的站在这里时也不得不承认,维多利亚港很美。在这样人造的景色面前我只能蹦出诸如:现代化!大城市!见世面了!这种彰显自己词汇匮乏的语句。带朋友去看珠江也是差不多的原因吧,这样醒目的著名的地方,不去看一看算是来了香港吗?




建筑立面上挂着巨大的“Jesus is LORD”条幅是我对香港的第一印象。那天天气很好,头顶的太阳照的条幅发光。我坐在大巴上对这一闪而过的街景惊讶得说不出话,扭着身体一直看着它离我越来越远,越来越小。这算不算是一种国际化?
我以前想象的国际化是错落的高楼林立,是钢铁骨架搭配镜面反光玻璃,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呢?白的、黑的、黄的、棕的,站在大街上我一眼能看到这么多肤色的人在正常的和我路过。 香港把将浅显的答案扔在我脸前。 他们说着叽里呱啦的语言,听不懂也分辨不出,但我很高兴,这是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
语言,我听不懂这边人说的大部分语言,念地名被朋友纠正读音,坐地铁现查如何买票,一切都新奇得让我胆怯。
说一个好笑的担心,在去香港之前,我非常认真地思考了一下如果遇到歧视该怎么办。答案就是,我不知道。这超出了我的人生经验,在那一刻我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是呆愣当场,实在是相当弱鸡的应对。不过并没有发生,因为朋友总会在第一时间替我解决问题。
对香港的另一直观感受是大大的建筑,小小的人,狭长的道路,尽头的海。这就是海港城市独特的风光吧,生活在北方的我想象道路尽头是大海的场景就像沙漠深处是海洋一样奇幻。
还坐了船,5块钱一次,到对面的湾仔码头,几分钟的路程。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坐这种交通船,广州也有类似的,甚至还可以骑电动车搭乘。船旧旧的,连接码头的踏板湿湿滑滑,黑的看不清原本颜色。船舱被阳光爬满,微微摇晃的体感在踏进去时随船体传遍全身,我被座椅的金属光泽晃了晃,抬手挡住了眼。最后选了阴影处靠窗的位置。顺着阳光向外望去,看不清什么,一切都闪着朦胧的金光。


有了这样的景色再看高楼大厦只觉得太过巨大和遮挡视线。正好朋友要去接娃放学,之后的时间我自由安排。
所以我办完入住选择就这样在街头乱逛。纯乱逛,走了很多分不清叫什么的街道。
一条只有韩餐的街,好奇怪,韩国城吗?
走过无数个叫xx大厦的商店入口之后产生的迷思,为什么要这么取名,毕竟大厦在北方真的是“大”厦。
哇冰激淋车,不是装饰,真的在街边卖冰激凌欸。
岔口人好多,去看看。纪念品店?我买。饿了,小红书搜家店,走一半,被另一家吸引,吃撑。
我很喜欢这样随意地走路,漫无目的的,充满好奇的,会走很多冤枉路,会迷路,会不知道在哪里。但能在忽然抬头时发现远处有个尖塔在发亮,被层层叠叠的枝杈围绕着,正好空出一个可以看见它的洞,很完美的构图,真漂亮,我拍。也能发现一直想去的九龙公园就在自己旁边,离旅馆一点也不远。累了就随便走进一家商场歇会儿,很夸张,晚上十一点冷气冻得我想给自己加外套。
总之,无法准确描述我到底都干了什么,很零碎,很跳跃,很喜欢。



自然
第二天上午我直奔九龙公园,可能是山城的缘故,整个公园都是上上下下起伏不平的。要先上一截长台阶才能到达入园口。
香港哪里都是小小的,公园也是。但它意外的很丰富,我刚进去就看到几队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在前面,配置也是丰富的,肤色齐全,统一说英语,很简单,我听懂了。让大家站一排,老师要拍照。
再往里走又有一群人在观鸟,大家都很安静,我轻轻从他们身边走过。
就这样到了公园中心,一个人工水池以及中央正在工作的喷泉,洒下的水珠在阳光下闪亮亮,几个人正坐着休息。我体力充足随便拍几张对美丽以示敬意,然后去看了旁边池塘的火烈鸟喝水。
这里聚集的人最多,毕竟看一群小动物确实很治愈。不止火烈鸟,只是其他鸟类我也叫不出名字。高处还有一个鸟园,被铁丝拢住了天空,可能防止鸟飞走吧,我匆匆看了看,也是一些不认识的鸟类。
这只是个普通的城市公园,选择将上午的时间花在这里是因为离旅馆近。但它展现了香港人很闲适的一面。十点,十一点的九龙公园有很多老年人在这里锻炼,或者就只是坐在长椅上,享受微风和还没那么酷热的阳光。像我这样步履轻松的青年几乎都是游客。这样晴朗的天气,地面上映着的树影非常漂亮,我拍了很多张,而我也确实只有旅游时才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去仔细观看这些细节。




心满意足逛完之后去找朋友回合,下午的行程就是去小岛了,名字叫赤柱。
和朋友坐地铁到铜锣湾后转巴士到赤柱广场,一直往山上开。盘山道的两边最多的就是树,绿色几乎是蛮横地灌满两边的窗户。在奔跑的巴士外,变成长短不一,深浅各异的线条。
越往上开,视野就越开阔,天空不仅从层层树枝的夹缝中流出来,海也偶尔显露一角,很短暂的,会立刻被遮挡住的一角。我在等待,等待树木后退,海、蓝天和白的想摘下来揉搓一番的云骤然展现在眼前的机会,我知道那一定是更加壮观的,难以描述的美丽。
说明一下,我坐的是双层巴士的第二层靠窗,视觉上就高了很多,平视很难看到近距离的地面,这种情况下再想象一下上述场景,当真的等到时,我被完全震得错不开眼。

这种美丽我享受了一个小时。如此完美的开头,还没到达时已感到满足。
等真的到达目的地时已是下午两点,饿得前胸贴后背,和朋友紧急寻找一家泰餐猛吃一顿缓解。很好吃,这边很多餐馆从装潢到菜单都很国外,不是西餐就是酒馆,人也是,一眼望去都是洋的。
吃完出来后沿海岸线走,蜿蜒曲折,有沙滩礁石,也有人工观景台。有远看像长在海上的小岛,从近到远,层层叠叠,高低不一;也有连接岸边的孤山,静静伫立。还有几只颜色各异的帆在海面摇荡,装点这纯粹蔚蓝的画面。
现在想想当时的天气非常热,根本没人肯去海滩。但这一显著特征在我记忆里淡化了,我只记得自己已经顾不上其他,兴奋地拿着相机就跑了。





南方的海岸,石头是可以被植物的根茎缠绕的,细细密密地长出一片绿。沙地能出嫩芽,随处可见,娇小独立地张着两片叶,让我走得小心翼翼。小狗在扒拉爬出沙子的螃蟹,它的主人躺在旁边的阴影里玩手机,铺了毯子拖了鞋,旁边是零食和饮料,顺便叫小狗不要因为我的经过汪汪叫。还有远处的礁石,被水面的反光闪烁得分不清原本颜色,刺眼得无法直视,像被一团星星包围。
此时此刻我再重复一遍那句感叹,能看到眼前的景色我感到非常幸福,我工作赚钱就是为了这些东西。
我想到看过的北方的海,它总是冷峻的,坚硬的,周围就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温柔的浪打来也被礁石破开劈散。而这里的一切都要被阳光融化了,我也被融化了,变成一颗新生的小草长在沙地里。



不得不说,我肯定把小岛的记忆美化了,因为越回想越会被加上一层朦胧闪耀的滤镜。这天的后续是和朋友买了两罐啤酒,坐在岸边吹海风,听小鸟叫,边喝边聊天。这是2024上半年少有的真正轻松惬意的时刻,轻盈舒畅。
来香港其实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是我感到自己被困住,被无形的,巨大的东西困住。我不知道要怎样逃开,也不知道能逃去那里。刚从一家公司离职,因为实在无法忍受一起共事的同事。未来如何模糊不清。我25了,依然觉得自己像刚学飞的小鸟,笨拙地模仿,愚蠢地犯错。对长大没有概念,在日记本里称自己是小孩。
所以小岛、海边、沙滩一种新时代忘忧散,我就着啤酒服下。
城市总让我感到无所适从,香港尤甚,它是那么的小,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但它的自然又是那么的美,美到我羡慕能生活在那里的人。在拥挤狭小的生活里,看一片海只需要花一小时。回来后被问觉得香港怎么样。我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只是有点可惜,可惜自己只决定去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