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一代不愿意生孩子了
1.“父母”二字的偏见
父母=无限大的责任=完全的失去自我的付出。
现在适孕年龄的女孩,父母那一辈多是60、70年代的人,那一代人生育及养育孩子的过程是物质匮乏的,大部分家庭可能还挣扎在求生线上,同时又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为此家庭资源肯需要集中在孩子身上,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当然,这里的健康仅止足够的物质基础,对于健康的心理建设还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口中的“都是为了你”,愧疚式的教育,让孩子对于自己的出生而存在耻辱感,进而到自己要小孩的年龄,会质问自己能否同等的付出。但是实际上,如果正常的参加工作,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再挣扎在贫困线上,当然,部分偏远地区,压力还是有的。
2.“幸福”体验的不足
假定,我们自己这“一生”,过的不够“幸福”,那我怎么确定我的孩子可以幸福。
关于“幸福”的体验,是建立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之上的,是一次漫长的自我审视的过程。很多人在单纯的童年时期,是十分幸福的,是父母回家带的那几根烤串,是吃饱朋友到家门口来玩,是过年的时候爷爷奶奶给的大红包,幸福,来的很简单。然后随着成年,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强烈的价值引导,让自己失去了体验“幸福“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的形成更独立的人格,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人生境界之后,重新获取这份能力,所以在无法和这个世界和解的年龄,很难想象,自己为什么要带一个新生命来到这个拧巴的世界。
3.生活这道考题,超纲了
我没做过父母。。。
我没有那么强的能力。。。
我自己都还没有过明白。。。
从小,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参与学科教育,又经历了数年工作的职业教育,这两者我们夜以继日反复磨练,绝大部分人勉强及格。面对生育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围绕孩子的社交关系,都要重新去建立。生活从我们刚刚勉强玩的还可以的的子女角色,伴侣角色,激增了很多新的角色,这些个角色让生活这道题,太复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刻意练习,我们时长还会因为一个人,一件事,情绪有着巨大的起起伏伏,自我否定,然后再重塑,尽管我们自己也知道,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这经历让我们疲态尽显。所以,在卷着学业,卷着工作的年轻一代里,再去卷这么复杂又消耗精力还满富争议的一张答卷时,大家不会了,所以拒绝答卷。
更好的物质基础,更开放的信息化社会,不断完整的自我认知,让年轻的一代有了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试错的可能,慢一点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