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傍大腿
作为图书行业的幕后工作者,译者想出点小名,主要靠傍上两条大腿,要么傍出名的作品,要么傍出名的作者。当然,这种傍,也不是单纯的傍,有点互相成就的意思。
天时地利人和自然必不可少。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村上春树和林少华,诚然是村上先出名,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个时间段,我们这一批读者,确实也是靠着林少华“江浙大叔”的语气熟悉了村上。要足足过上十多二十年,大家才能意识到,也许赖明珠或者施小炜更接近村上的真实行文和表达。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也许读者们需要的正是一个阅读起来带着许多分做作和ego极大的“村上”。毕竟,同一时期,赖明珠的译本也在流传,喜欢她译本的是极少部分读者,可以说,是市场选择了林少华。(一如十多年后,在阅读村上的口感上,市场倒向了施小炜。)
接下来的几个例子,更接近于“完美时机与互相成就”。《寻路中国》在中国于2011年首次出版的时候,海勒斯是位无名作者,李雪顺是位素人,是海勒斯在更早的年代偶然相遇的学校同事。
《那不勒斯》四部曲与陈英也是一样。我看见介绍这套书出版的文章里提到,她刚接到这套书时心里颇有点打小鼓:
因为与自己惯常的文学风格并不一致,想介绍给调性更契合的师兄,但出版方坚持要用女性译者,她便硬着头皮地接了下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像一条路走到头一样成了费兰特所有作品的中文译者。
扶霞·邓洛普一开始也算不上大牌作者。在选择译者时,她最初属意李雪顺,因为李既是四川人,年纪也略长。而译文品牌的负责人则力荐了何雨珈。果然,《鱼翅与花椒》顺利击中了四川甚至全中国读者的味蕾。何雨珈也顺利“傍”上了扶霞的大腿。
至于我自己,因为翻译社科图书,傍作者大腿的机会,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但相对而言偏少,因为社科图书里个人特色鲜明的作者本来就不那么多,译者的译笔和作者的文风也并非强绑定。
我依稀觉得有过一点点机会,是在2018年时读客拿下了比尔·布莱森所有作品国内版权的时候。此前的2015年,我为湛庐刚翻译了布莱森的一本非虚构历史作品,当时的名字叫做《那年夏天:1927》。出版方读客读了这个译本觉得还不错,决定继续采用,后来更名为《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再次出版。
同时,他们还决定请我翻译布莱森的新作《人体简史》,以及一本旧作《莎士比亚简史》。
比尔·布莱森在海外成名多年,作品横跨非虚构这个大范畴下多个品类,游记,历史人物传记,语言学,科普,这条大腿似乎挺粗。我非常高兴,因为我老早以前就读过他的游记呀!
《人体简史》卖得挺不错,还拿到了2020年文津图书奖。《大萧条前夜的繁荣与疯狂》也卖得不错。
然而,2020年也是新冠的一年,老爷子决定封笔。我的大腿梦就此告吹。
#译者的迷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