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练习题——200题(一)
1,《素问,玉机真藏论》称其“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的脏是 C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指脾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意思是说脾土居中央,寄旺於四季。
A,鼻, B 口 C喉 D皮毛 E 玄府 喉为肺之门户,主司发音,有赖于肺津的滋养与肺气的推动。
A贲门 B幽门 C阑门 D 大肠 E肾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强调胃之关指肾,而与胃无直接关系。肾司二便,为消化道之下关,故言。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这种相对性表现为: 1相互转化性,2,无限可分性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阳虚所生的阴寒。
A 情志活动 B调畅气机 C运行血液 D消化功能 E疏通水道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A实质性器官与空腔性器 B脏病多实腑病多虚 C化生贮藏精气与受盛传化水谷 D与水谷直接接触与不直接接触 E经络属性与阴阳属性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称为“藏精气而不泻”;六腑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称为“传化物而不藏”。
A脏腑之精 B津液 C生殖之精 D水谷之精 E血液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
A精气充满且流通布散 B传化水谷但不化生精气 C形态中空且贮藏精气 D水谷充满且化生精气 E形态充实且传化水谷 解析;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经常充盈水谷,而不贮藏精气。因传化不藏,故虽有积实而不能充满。
A六腑的形体特点是空腔器官 B六腑都是饮食物的受盛器官 C六腑都不是储藏精气的器官 D六腑的共同作用形成二便 E六腑既是受盛水谷又是传化糟粕的器官| 解析:六腑与五脏相比,多形态中空,功能以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为主。故《素问,肠胃》有“六腑传谷”之说。 《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灵枢,本藏》曰:“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指冉六腑能传化饮食水谷,使精微转输入五脏,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贮留,故称为“实而不满”“泻而不藏”。即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后世将此理论概括为“六腑以通本用,以降为顺。”这一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A互根互用, B消长平衡 C阴阳交感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 因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事物的发展变化,阴阳二者是缺一不可。
A阴阳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B阴阳是对自然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C阴阳可以表征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属性特点 D阴阳可以表征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属性特点 E阴阳可以指代具体的事物或现象 解析: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故E错误),并含有对立统五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辩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辩证诊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解析:中医学基本特点为: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疾病病理变化的总过程 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D患者主观的异常感觉 E,患者的某些病态变化 解析:“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病理本质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 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 盛正未衰的局面等。
A胃的受纳功能 B脾的散精功能 C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D脾胃等脏腑消化水饮食的生理过程 E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解析:“中焦如沤”源于《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将中焦的生理特点概括为“如沤”生动地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消化水饮食物的生理过程。
A肾与膀胱的关系 B脾与胃的关系 C肝与胆的关系 D心与小肠的关系 E肺与大肠的关系
A胆 B胃 C三焦 D膀胱 E小肠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者泻之。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A气血互用方面 B气机升降方面 C血液运行方面 D精神互养方面 E经上都不是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实际上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推动,亦有赖于肺肺气的辅助。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2,“寒者热之”适用的病证是 C
A阳偏盛 B阳偏衰 C阴偏盛 D阴偏衰 E阴阳两虚 ——阴盛则寒属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转化即转换,变化。指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A心与脾 B脾与肾 C肾与肝 D肝与肺 E肺与肾 ——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故肺肾关系称之为金水相生,又名肺肾相生。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所以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A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B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C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D脾得阳始运,胃得阴自安 E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胃的“纳”是为脾的“运”作准备,而脾的“运”是应胃继续“纳”的需要。脾与胃密切配合,纳运相得,才能完成纳食,消化,吸收与转输等一系列生理功能。
A胃 B脉 C胆 D膀胱 E三焦 ——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胆。
A脾之运化水液 B肾之蒸腾气化 C小肠泌别清浊 D肺之能调水道 E肝之疏泄条达 ——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 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 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中午 E后半夜 ——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则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热者寒之 D寒者热之 E阳中求阴 ——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属虚寒证,治当扶阳制阴。一般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又称为益火消阴或扶阳退阴,亦是治求其属的治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黄帝内经》称这种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
A肾精的濡养作用 B 肾气的固摄作用 C肾阴的凉润作用 D肾阳的蒸化作用 E肾血的营养作用 ——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的功能是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肾脏主持和调节代谢作用。称作肾的“气化”作用。
A辩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 ——中医治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证”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即是“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依据。
A肾阳 B脾阳 C天癸 D冲脉 E任脉 ——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一种精微物质,有促进生殖器发育成熟,女子月经来潮及排卵,男子精气溢泻,因而具备生殖能力的作用。女子胞的发育成熟,月经按时来潮及排卵,与天癸的来至和其对胞宫的作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A分布部位的不同 B解剖形态的不同 C功能特点的不同, D阴阳属性的不同 E五行属性的不同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故称为“藏精气而不泻”;六腑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称为“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形态生中空有腔和六腑相似,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
A肝的功能 B心的功能 C脾的功能 D肺的功能 E肾的功能 ——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1,促进生殖繁衍,2,促进生长发育 3,参与血液生成,4,抵御外邪侵袭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脾气之升可以持续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
A胃 B胆 C膀胱 D小肠 E三焦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所以胆有“中精之腑”(《灵枢,本脏》),“清静之腑”(《千金要方》),“中清之腑”(《难经,三十五难》)之名。
A心与肺 B心与肾 C肺与脾 D脾与肝 E肺与肝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心肺相互协调,则保证气血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
A气能生津 B气能化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气能行津 ——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的作用。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因此,在气虚或气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无故流失,发生多汗,漏汗,多尿,遗尿等病理现象。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卫气,其性傈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素问,痹论》)。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
A E心肾关系 ——精血互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精与血都化源于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故称“精血同源”
A肺外合皮毛 B肺开窍于鼻 C肺不耐寒热 D肺为水之上源 E肺主宣发肃降 ——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耐邪气之侵,寒邪,热邪,燥邪皆易伤肺。
A肝的功能 B心的功能 C胆的功能 D肺的功能 E肾的功能 ——促进消化吸引:脾胃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是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吸收的重要条件。肝对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促进作用,是通过协调脾胃的气机长降,和分泌,排泄胆汁而实现的。
A精与气 B精与血 C精与津 D气与津 E津与液 ——肾藏精,其华在发;发的生长靠血液的滋养,所谓发为血之余,故毛发的色泽,荣枯依赖于肾精的滋养和血液的濡润。
A心血充盈 B心气充沛 C心神安宁 D心搏如常 E脉道通利 A血液的正常运行虽然与心,肺,肝,脾的功能均有关系,但主要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心气充沛,则心脏搏动有力,血液才能正常地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A阴阳交感 B 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A心与肺 B心与肾 C心与脾 D心与肝 D肺与脾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所以,心与肝的关系,主要是主血和藏血,主神明与调节精神情场之间的互相关系。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神志两个方面。
A贮藏气血 B贮藏津液 C贮藏水谷 D贮藏精气 E贮藏血液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为贮藏精气。
A心 B肺 C 肝 D脾 E肾 ——酸入肝,过量伤脾;辛入肺,过得伤肝;苦入心,过量伤肺;咸入肾,过量伤心;甘入脾,过量伤肾。
A肺与肾 B肾与肝 C 脾与肾 D肺与脾 E心与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A心脾肝肾 B心脾肝肺 C心肝肺肾 D脾肺肾肝 E心脾肺肾 ——血液运行的机制,血液正常循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脉管系统的完整性,二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
A肝的功能, B心的功能 C脾的功能 D肺的功能 E肾的功能 ——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1,促进生殖繁衍,2,促进生长发育,3,参与血液生成,4,抵御外邪。
A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气化就是体内 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 ,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表象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D脏腑藏于内,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 E五脏的形象 ——脏与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脏象,原作臆象,藏象。藏,指隐藏于体内的脏器。象,其义有二,一指脏腑的解剖形态;其二,指脏腑的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A 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肝主藏要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1贮藏血液: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2调节血量: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液量是相对恒定的。
A先天之精 B水谷之精 C脾胃之精 D肾中所藏之精 E以上都不是 ——精气学说是对中医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哲学之一。所谓,指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由于气极其细微而分散,用肉眼看不见。故古人称之为“无形”。气的活动力很强,而且不断地运动。所谓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人体的最基本物质。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源。如《管子,内业》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还 说:“人之生也,无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A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生,促进 B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转化,制约 C水液代谢的气血的生成 D气血的生成的津液的输布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与肾的关系是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命门真火,为先天之本。”先天为后天之根“《医述》。脾的运化,必须得肾阳的温煦蒸化,始能健运。所以说:“脾胃之腐化,尤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才能充盛。故曰:“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而元阳以固密为贵,其所以能固密者,又赖脾胃生化阴精以涵育耳”《医门棒喝》。这充分说明了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的辩证关系。总之,脾胃为水谷之海,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赖后天为之资。故人这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这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脾胃》
A疾病 B症状 C 体征 D证侯 E病机 ——体征,指医生在检查病人所发现的的异常变化,“脉象弦滑”属于体征。
A 胃实而肠虚 B肠实而胃虚 C六腑保持虚实更替 D传化物而不藏 E六腑气机通降下行 ——《素问,五脏别论》记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谷,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
A脑 B肺 C三焦 D 脾 E肾 ——《难经,三十八难》指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脏腑输布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则难以实现,所以又把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作“三焦气化”。
A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B传会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C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D藏精气而不泻,虚实而交替。 E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因此,只能藏精气,而不受水谷充实。
A阴消阳长 B重阴必阳 C阴长阳消 D重阳必阴 E由阳转阴 ——所谓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双方彼此对立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可出现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或阴长阳消,后者称为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到立春,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乃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A怒 B喜 C思 D悲 E惊 ——恐在五行属水,喜在五行属火,水能克火,火为水之“所胜”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均非 ——脏腑为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属里,故为阴;六腑化物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这阳脏;肺属金,为阳中之阴脏。肝肺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藏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阴中之至阴
A精, B气 C血 D津 E 液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且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恶衣菲食,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肝为刚脏系由肝体阴用阳之性所致。肝体阴柔,其用阳刚,阴阳和调,刚柔相济,则肝的功能正常。
67,宗气的分布是 A
A上出息道,下走气街 B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C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上荣头目,达于周身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固摄作用 E气化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具体表现:气能摄血,约束血液,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于逸出脉外。气能摄津,约束汗液,尿液,唾液,胃肠液等,调控其分泌量或排泄量,防止其异常丢失。固摄精液,使之不因妄动而频繁遗泄。固摄脏腑经络之气,使之不过于耗失,以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活动,气的固摄 作用实际上是通过脏腑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
A心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肝的功能 D肺的功能 E肾的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是维持心的正常搏动,从而推动血液循行的根本动力。
A寒极生热 B阴病治阳 C寒者热之 D重阴必阳 E阴中求阳 ——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A疾病 B症状 C体征 D证候 E病机 ——疾病过程中机体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发热恶寒”为症状。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养气 ——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气失去依附,气亦易衰;血脱者,气亦逸脱。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所谓“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因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故肝有“血海”之称。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肾主纳气,是肾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故曰”化精,为封藏之本”(《医学入门,脏腑》)
A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B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D肺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D肾主藏精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其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A形即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运行或储藏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 B神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功能活动 C形与神相互依附,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 D,人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精气密切相关,二者可相互影响致病。 E,神不能离开形体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一旦产生,又对形体起主宰作用 ——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一是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二是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推动了生命的运动和变化,而生命活动的本身也称之为“神”。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肾主闭藏,封藏,亦曰闭藏,固密储藏,封固闭藏之肾。
A肺气失宣 B肺气虚弱 C脾虚及肺 D肺肾两虚 E肾气不足 ——肺气失宣,失于宣降而上逆,则为咳嗽,气喘;鼻为肺窍,肺气失宣,鼻咽不利,则鼻塞,流清涕,喉痒。风寒袭表,卫阳抗邪,阳气浮郁在表,故见发热,脉浮。
A心与肺 B心与肾 C心与脾 D脾与胃 E肺与肝 ——心主血而行血,脾主生血又统血,所以心与脾的关系,主要是主血与生血,行血与统血的关系。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心血养神与脾主运化方面的关系。故气血病变多见于心脾。
A主统血 B 血藏血 C主升清 D主运化水谷 E主运化水液 ——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 体征 E证候 ——证候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肝喜条达:条达,舒展,条畅,通达之意。抑郁,遏止阻滞。肝为风木之脏,肝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
A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活动 B水液的代谢和气机调畅 C精血的相互滋生,约制 D精血的相互滋生,转化 E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 ——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肝肾同源,又称为乙癸同源。因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故称。肝与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为肝肾的阴液,精血之间相互滋生,其生理功能皆以精血为物质基础,而精血又源于水谷精微,且又同具相火,所以 肝肾之间的关系称为肝肾同源,精血同源。又因脏腑配合天干,以甲乙属木,属肝,壬癸属水,属肾,所以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辨病论治 D同病同治 E异病异治 ——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离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及母 D相侮 E相克 ——相侮规律: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去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A阴阳平衡 B阴阳对立 C阴阳互根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
A相互格拒 B交感互藏 C互根互用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
A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 B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C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E为实体性器官,病则多虚证 ——六腑的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肝为刚脏: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其气易逆易亢,其性刚强,故称。刚,刚强暴急之谓。肝脏具有刚强之性,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故被喻为“将军之官”。肝体阴用阳,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忌过亢。
A心与肺 B心与肾 C 肺与脾 D脾与肾 E肺与肾 ——心肺同居上焦。心肺在上,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这就决定了心与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气和血的关系。
92,形神关系的确切表述是 E
A精能主神 B神附于形 C神为形主 D形为神宅 E形与神俱 ——形神一体,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也称形与神俱。在具有生命力之机体上,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形为神之舍,神为形之生命体现。神之产生,即对形体,起主宰作用。总的来说,形神统一乃生命存在之体现。
A气能行血, B气能生血 C气能摄 血 D血能载气 E血为气母 ——血的生成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能生血,故治疗血虚证常配益气药加强补血功效。
A喜润恶燥主升 B 喜燥恶湿主升 C喜燥恶湿主降 D喜润恶燥主降 E以上都 不是 ——胃气的运动特点是“降”,即食物经胃腐熟后,下行传入小肠。胃气要维持“降”的特点,首先必须保持“通”即畅行无阻。胃气通降(亦称和降),就能正常受纳饮食而下传小肠。故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 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A心,脾,肾 B肺,肝,肾 C肺,脾,肾 D肝,脾,肾 E心,肝,肾 ——本题是对气与脏腑相关理论掌握程度的考查。肺主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有元阴元阳之气。
A证同治异 B证异治异 C病同治异 D证异治同 E病同治同 ——谓“同病异治”的实质就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A脾,肾 B 心,肾 C肝,肾, D肺,肾 E肝,脾 ——肝与肾的关系: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肝之疏泄与肾之闭藏是相反相成的。肝气疏泄可使肾气闭藏而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又可制约肝之疏泄太过,也可助其疏泄不及,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生理 和男子排精功能方面、
98,五脏主五液,则涎为 C
A心之液 B 肺之液 C脾之液 D肝之液 E肾之液 ——脾之液为涎
A 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B人的精神意识 C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D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D以上都 不是 ——神是人的精神, 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和主宰者。神的物质基础是精。神在生命之初就生成了,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神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后天的滋养,所以只有水谷精气充足,五脏和调,神的生机才能旺盛,人的神与形体是不能分离的因此人的身体状况必定会反映在神。当身患疾病时,神受到侵害,就会出现种种种异常状况如目无光彩,语言失常,昏不知人等,所以临床观察病人的神,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A 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脏腑之气 ——同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组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 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