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看到的那些媒体都要担因果
月季在北京随处可见,我们公司外头也种着月季。前两天发现,花朵还没谢,就整株小树的花都枯萎了,这是干旱造成的吧。
再刻意搜一下,才发现中原平原与华南地区是两个极端。河南、安徽等地正经历旱灾,而广东号称成为了全球新的雨都。
这些信息,都没有上热搜,也没有在媒体上广泛报道。搜到一条微博说“河南干旱欠一个热搜”,点开一看,里头是河南当地某部门发的救灾成果战绩汇报。
最近在网络舆论上热议是上中专的姜萍获得了阿里达摩院主办的数学比赛初赛好成绩,整个舆论走向从造神到毁神,全程充满了人为操控舆论的明显痕迹。
我昨天在短视频平台上还刷到了一段无聊到极点的报道:一位母亲拍下女儿自己打糖果的片段,小女孩每摁下按钮出糖果,举着手机拍摄的母亲就在画面外惊呼一下,好像在心疼自己钱包。发出报道的所谓专业媒体机构还煞有介事地在标题夸大金额,还电话回访拍摄视频的母亲还原当时情景。(当然是电话回访了,现在还哪里有记者去现场采访)。这连猎奇都算不上,有什么值得报道的?
当我问AI工具,新闻报道如何避免纯猎奇新闻,AI是这么说的:
本地新闻和都市报道对于当地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福祉。以下是一些标准,用以判断哪些本地普通人遭遇的个案值得报道:
代表性:个案是否代表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或趋势,能够引发社区对某一现象的关注和讨论。
教育性:个案是否能够教育公众,提供关于安全、健康、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启发性:个案是否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社区的同情心、团结精神或社会行动。
解决方案:个案是否展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为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社区影响:个案是否对社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影响社区安全、环境或生活质量。
相关性:个案是否与当前的社区议题或政策有关,能够促进公众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参与。
故事性:个案是否具有吸引人的故事元素,如人物、情节和冲突,能够吸引读者或观众的兴趣。
独特性:个案是否具有独特性,能够提供新颖的视角或信息。
情感共鸣:个案是否能够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政策倡导:个案是否能够促进政策变革或改进,推动社会正义和公平。
显而易见,现在的媒体报道除了猎奇、操控情绪,毫无价值。以至于我们有时会在某些媒体发的短视频与微博下看到这样的评论:
众所周知,媒体没有新闻可以不发的。
没有价值就算了,如今的报道成了对不同素人的持续“监视”与“指控”。这些媒体与参与报道的自媒体、个人键盘侠非常聪明,他们完全知道可以指责谁而不承担后果。
因此有网友评论,哪怕姜萍考试造假,都不如那些参与不断先造神再毁神的媒体更可恶。
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