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人工智能考研指北
前言
2024年6月,背着书包回到了太原租住的小屋,整理好房间,百无聊赖地刷着BOSS投递简历,眼神里黯淡无光但仍抱有为数不多的乐观和希望。作为一个INFJ,复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坐等录取通知书到来的同时,顺便回顾过去两年的备考时光。希望留给后辈一些文字能有所启发。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个河南普通二本的山西考生,本科专业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二战山西大学计算机人工智能,遗憾没能进入一志愿复试,调剂山西大学非全日制上岸。
一战复盘:
大四上学期末,一战华侨大学人工智能,考试前夕恰逢疫情解封,处于社会层面完全放开但学校内部依旧封闭管理的特殊时期。于是: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国考延期、图书馆封闭、非考研学生全部离校、大食堂只保留四个窗口、健康打卡等全部聚到了一起。好在坚持了过来,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一战失败得相当彻底。考试结束后,我写下了如下复盘内容:
1、信念感要足够的坚定:如果没有绝对的信念,很难独自坚持下来这一年的自虐时光。自己一个坚定地理由,做好前期足够充分的背调,结合客观认识自己的真实能力,作出评估和预期结果,在过程中不断修正。间断评估做到有的放矢。
2、合理规划月度以及周度计划。于我而言,月度计划的颗粒度较粗,修正难度较高且补救误差较大,每日也无太大必要(心里大致有数即可),周度回顾缺失是我重大的规划失误。
3、压力调整的方式:其实跑步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庆幸自己在前半年经常跑步,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只是因为秋季后天气逐渐变冷,情绪逐渐低落加上疫情特殊情况,逐渐失去了运动的热情。
4、及时修正情绪失落:绝对正常但要尽早摆脱,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式。必要时可以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
5、休息是效率的保证:有意识的分割大块时间去全情投入复习状态,精力充沛地去用上午、下午、晚上分配好大块的时间,刻意培养进入心流的状态。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更加重要。
6、模拟考试状态:不被打断的持续学习。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紧每一分钟来学习。
7、多一手准备:凡事留一手,学有余力可以在秋招提早试水,提早准备plan B,签个offer保底。
考研本身就是选拔性的考试,出题角度和难度无法预测,统考就是用难度提高来换取相对公平,但结果难测。同时也取决于同时期的竞争人群的质量和表现。我可以说我坚定的努力了,但无法保证每一份努力在实际考试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只要对得起自己。
政治:早些开始框架知识点过眼熟是适合我自己的方式,尽管会耗费一部分精力,至少比起坐在考场面对陌生的选择题而产生惶恐不安的感受要好得多。
英语:背熟单词和熟悉套题的套路已足够。另外就是作文要早做准备。
数学:计算刷题量的不足导致考完后心里不踏实是失利的首要原因。线性代数到后期的战略性放弃属于严重失误。要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打好基础。另外,不选数学一是对我来说正确的选择,否则会更惨。数一的知识点进一步增多,会进一步压榨其他学科的时间。
408: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极为后悔的选择,不妨选择难度稍低的自命题(量小且有范围)。408是一个消耗时间的大户。记背压力让我直脑壳疼加上知识点覆盖面广且杂乱。经验之谈对我来说最好有电子版的成熟完整思维导图pdf然后自己进行查漏补缺,背记相对节省时间且更为高效。需要提早开始并时刻保持紧张感。我的开始时间并不晚,差不多4月开始,但中间会有松懈感,导致任务堆积给后期难以消化,加上后期的真题压力颇大,是长期规划的失误,当属罪魁祸首。另外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每次模考不够客观的正面最后卷面成绩,不要欺骗自己,要承担直面自己的责任。
结束后对考研的看法:
我依然为结果感到难过,但并不后悔。我失去的是没有去实习的机会成本,一个此刻暂时拥有的人生下一阶段,一个继续读书的机会,但是收获的是本科知识的扎实巩固,拥有了长期对自己时间和项目的规划经验,对自己有了阶段性的全新认识,不被其他事情干扰的大半年时间全心埋头学习,应对压力和调节心态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冲刺更高层次院校的勇敢和坚定。不亏!
我希望更加学习新东西,但厌恶格式化的衡量标准式检测和论文评价。
另外,我亲爱的朋友们对我落榜的安慰也真的暖心。此时此刻,我想高歌一曲:“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谢!
关于二战:
出二战成绩的那天,21级学妹问我不想考研了很迷茫该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对于未来的方向,我能给出我的个人经历来供你参考。
1、选择比努力重要。我大三决定考研,第一年考408专业课不自量力,复习的焦头烂额,考的很惨分数差蛮多。第二年毕业后先找工作,去深圳呆了一个月,还是决定回家脱产全力备考,今天下午国家线发布,尽管低于预期有点痛苦,但还是决定打算调剂上学。毫无疑问渡劫失败道心破损+1。但在这个过程中,过程远比结果重要。下面这段话是我对去年这个问题的总结,图一乐看看就行。
2、关于找到心仪offer还是决定回头考研这件事:
我想要这样解释:
「一代宗师」里的经典台词,好多人爱引用:若人生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生活确实拥有无限可能,尽管拥有过多选择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儿。
说实话,学历与我而言,归根到底于我而言所馋的不过是这份渴求的学历能够进化成为找工作的一块高级敲门砖仅此而已。我明白,学术科研和工作赚钱都是急不来的,需要慢慢来,不可急功近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可以选择静待天明或韬光养晦,也要逐渐接受”可以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主动权“这件事,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和担当要由自己来负责。在自己的宇宙中,时区可以随意分配,拥有支配者的权利从另一种角度看来其实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我不得不去拥有并支配它。这也便是命运罢。难道我们作为个体本身的无常也是命运play的一环?
那么到底是从何时开始,我与学术产生不解之缘的命运齿轮悄悄开始转动起来的呢?
没有选吕老师做我导儿,也就大概不会坚定信心继续学习人工智能方向的知识,也就不会继续研究BERT模型,也就不会继续蹭到同源GPT大模型的崛起流量,也就不会顺理成章地尝试投递文本信息处理以及语音语义加工的相关工作岗位,也就没有收到重要的信息金融的面试指导,也就不会接触到未来发展的算法和模型行业定位,也就没有在深圳找到GPT模型研究员岗,但你问为什么戛然而止回头去考研?其实也并不是这样。且看另一条隐秘的学术道路:
若是没有论文顺利一辩结束,也就不会有机会去清华溜达参观,也就不会接触到真实的博士生日常科研生活,也就没有顺理成章来到深圳,也就不会又回到那个有点熟悉的大学城跟老杜骑电动车车逛遍了清北哈工大的校区以及深入交谈,也就没有之后的某天戛然而止下定决心终止面试掉头考研。每个关于个人的重大决定,背后总有无数的参数变量参与调试,不止于此,也不再一一列举。
时至今日我依旧好奇当时哪里来的勇气。我自认为我做决定往往是固执传统的保守派,究竟是哪来的勇气去做这种自杀式的梭哈下注呢?低头合眸向众神祈祷,可惜神殿里没有回应我的英灵。
我当然明白考研可不是保本理财,是纯纯的高风险赌博。从决定考研的那一天,就要接受把这一年砸进去最终颗粒无收的风险。为考研投入的时间金钱、放弃的社交娱乐、忍受的孤独,都只是纯粹下注。但不下注就没有机会,下注会有一线机会。想保本就不要上桌,上了桌就不要患得患失。停止内耗,专心打牌。
如今尘埃已定,成绩已出炉静待揭晓,尽管如今我便是也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被山大录取。无论如何,我用尽了自己全身的力气来完成这项考试,结果都可以接受,毕竟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没关系的。
另一种简单的理解方式:现在做的事是不要让自己的短板太短,30岁后要做的事是让自己的长板变得足够的长。”
关于非全日制:
有全选全,没全再考虑。
学费贵且没有宿舍、没有评奖评优、没有奖学金、没有应届生身份,这些是要接受的代价。
但你能得到的是重返校园学习、学术科研道路继续发展以及毕业双证。
朋友,读研比考研还难。你要明确的是,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
我想对你说的是:做决定首先要明确需求,然后理性衡量各种筹码,最后只能选一个。
总结:
朋友,没有人会告诉你应当做什么,最后做决定的只有你自己。你是自己的法人,出了事没有人有义务和责任来为你承担风险和后果。只要能接受最坏的结果,那就勇敢的去选择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