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苦难与向往传统
今天听到王瑞芸老师在介绍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浪漫主义,当中有这么一段:
“比如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就是用小说来呈现工业革命负面的一个人。作家诗人艺术家们好像天性如此,一定要去找社会的不足,并且为此发声,或者着手弥补。因此在19世纪在他们眼中是:工业化迫使农业人口迁居城市,城市居住密集,除了有清洁、犯罪和污染方面的种种问题,在食物,衣着,住房,娱乐等方面则是趋于标准化,人堕落到没有品位和层次 ……总之这些人在意的不是工业革命带给人的物质富裕,而是对人精神层面的损伤。”
(来源:看理想 19世纪的寻找:站在启蒙与机器对面的浪漫主义)
所以,文艺人士书写人的困难、迷惑等负面情绪,是再正常不过了,是为民发声。只是到了现在,当年这些文艺分子的做法,放到现在就是放大苦难、炒作苦难了吧?🐶
不过,文艺工作者表达当时当下的种种问题,是出色的,让他们出解决办法,就强人所难了。还是回到王瑞芸老师的分享:
“浪漫主义另一个反省当然直指工业革命,他们首先厌恶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方式,城市文明,还有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照他们看来那全是对人的伤害,他们因此大力提倡远离城市,回归自然。于是,无论对诗人也好,对艺术家也好,都会拿大自然的清新自由同城市生活的俗气功利形成对比。”
若是用上帝视角看这段历史中文艺人士的鼓吹、呼吁,不能说错得离谱,至少也不能说是对症下药,顶多算应激反应。

《干草车》,康斯坦布尔, 1821
《干草车》打动人的肯定是画家对自然发自心底的爱,康斯坦布尔说过的,他家乡的“从磨坊里流出的水声,翠绿的柳树,开始朽坏的堤岸,树桩和砖头,让我实在是爱死这些东西了。” 瞧,就必须是有这份心情,才会让普通景色获得动人的气息……
对照着看,还有一些观点间接反驳了浪漫主义画家对田园风光的追求。例如木心《从前慢》中描绘的慢生活,都是工业化之后现代城市面貌。跟浪漫主义所追求的“磨坊”一样是新事物……
说了那么多,还有很多话没说。反正,换个角度代入一下,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