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台旅记上篇
为什么选择台湾作为我本科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呢?
去年在洛杉矶,我参加过几次几乎全是台湾人的聚会。虽然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地方,但成长的经历却是相似的。听他们讲述他们的高中生活、周围的美食和升学的压力,让我回忆起许多去美国前的集体生活。那些日子重复、枯燥、紧张。我们被迫穿着相同的制服,读着一样的书,刷着相同的题,希望成为一样的人。但在那种军事化的环境里,我们也发展出一些属于青少年的不羁乐趣。比如在初中时,我们私下传阅一本名叫《四合书》的班级日志,同学们轮流书写,记录一些课间八卦,抒发对老师的不满,以及分享个人兴趣爱好。在这种集体压抑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在缝隙中寻找个性、团结的精神,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来到美国和法国后,我接触的教育模式与过去完全不同,但台湾的教育更能引起我切身经历的共鸣。所以,在这个离家不近也不远的地方,我希望能够反思和审视我来到美国前的生活,以及背后所揭示的时代和城市变迁。
台湾的文艺创作对我影响颇深。我和台湾朋友们聊到过一些台湾的独立乐团、文学和电影作品。这些文艺创作中,有一种悲天悯人、被历史潮流裹挟前行的不甘;对往昔的追忆,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淳朴和本真;以及在“丧”中不气馁的乐观主义,这些都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虽然我也很喜欢法国的文化艺术,但台湾与我母语相通,我更能领会字句之间的意境。其中我非常欣赏的作家白先勇,他细腻的文笔和对时间与空间流动的描述触动了我的内心,但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甘愿放弃自己的才华,用一生推广《红楼梦》和《牡丹亭》,推动中华文化的文艺复兴。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非常打动我。这次在台南漫步,我惊喜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民间的流传。这种以口口相传的民俗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信仰根基的寺庙建筑,在我生活的大陆地区(非闽南)已很少见,与之一起流失的还有融合了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风俗的思想及相关美学形式。
今年上半年回休斯顿时,我和J聊到了更深的问题,关于台湾人的身份认同。我不想通过网络评论去理解一片土地。我需要用亲身经历去感受和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当一片多元族群的土地被一个主流政权所控制时,我关心的是它给予了不同声音多少生存空间。在这片土地上,有以山为生、以海为生的原住民,曾有航海时期的荷兰殖民者,有跟随明朝郑成功的闽南人,有日治时期的军阀,有跟着国民党流亡来的大陆人,也有其他国家的移民。无论是中国还是台湾,我们都被同一种现代文明所定义——高楼林立、同质化的城市;以资本积累为生活中心,崇尚物质消费大于精神联系,导致人与其劳动产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很疏离的现代生活。在这样的现代都市里,我们如何寻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曾经繁荣一时的文化、语言、信仰、建筑形式如何共存;少数群体如何去寻找和定义自己的身份。这些都是我关心的问题。
当然,我不是拿着学校的研究费去做考古调查。只是这些在考古课和建筑课上学习和讨论的问题,难免影响我对城市的观察和理解。最终让我踏上这趟旅程的决定因素还是要感谢我挚友Jamie。我们在洛杉矶相识,不久前她与我大学六年的好友D订婚。因他们要回台北参加家人的婚礼,我便凑着他们在台北的时间一同前往游览。作为一个曾经将旅行计划精确到小时的J人,这次我尝试了不同的P人旅行模式。落地前一周才定好所有青年旅舍和高铁票,出门当天早上才决定今天要去哪些景点。这种随性的旅行方式虽然会错过一些打烊的美食店和博物馆,但也因此遇到旅途中许多有趣的人和事。在街角的咖啡馆、巷尾的美食店、展览馆、livehouse,这些关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问题时常迸发,与周围的场馆和人产生互动。我很享受这次随性的旅行。当然也要特别感谢我的台湾朋友们——因为你们,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这片土地。
记录那些新旧交汇的时刻
以往的游记我都会以城市为小节来单独描写,这次我想以一个整体的思路来描绘整个岛屿,将我在不同城市里看的建筑和人文景色归类,展现一些共同的主题。比如对历史建筑的更新、保护和再使用是我最感兴趣的主题。无论是在台北的新富町、剥皮寮、松烟,台中的道合六艺、宫原眼科、信用合作社、审计新村,台南的林百货、文学馆、艺术馆,我很欣喜地去发掘这些新旧交融的时刻。一个建筑的功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政权的更替而改变——曾经的日本警署局如今可能是同样表现国家力量的漫画展览馆、艺术馆,曾经的医院、银行如今却可能是功用看上去毫不相关的甜品店。此处再次引用去年我在欧洲交换时老师们反复提到的Aldo Rossi的城市理论:“The building is capable of containing a plurality of functions entirely independent from its form, yet the form is precisely what is experienced by an observer and it is the form that serves as a means for structuring the city.”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建筑功能可能与它的形态完全脱节,但我们可以在形态中寻找到过去功能的痕迹,并可以根据我们人的体验去复原出曾经在同一处场景中人们是如何使用这个建筑的。
在我看来,这些能够代表时代变迁的建筑形态赋予了一个城市最大的魅力。以台中为例,如果随意地将我放在一个高架路口,面对方方正正的居民楼,我很难辨别自己身处何地——或许我就在大陆的三四线城市。现代城市建设为了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使我们很难区分两个亚洲城市之间的区别。那么,是什么赋予台中这座城市独特的标志?是诸如道禾六艺、信用合作社这样的古迹建筑。虽然周围不再有日据时期的影子,但这些古迹建筑的持续存在告诉我们,所生活的、习以为常的环境曾经是完全不同的。在另一个时代下,人们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对自己和社会有着不同的身份认同。所以说,建筑是具象化的时间。不同的族群在同一个城市里留下他们的足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的语言或被推翻重建,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被改建为全新的功能。如今所呈现的城市样貌,或为政府的整体规划,或为群体自发地、从下至上地维护,或为两者之间的博弈。这些被推翻或保留的建筑,与周围场景和环境的连结或割裂,很好地表现了时间在一个城市中留下的痕迹。


位于台北的新富町文化市场,其前身为1935年落成的新富町食料品小卖市场。属于日治时期较后期完成的公有市场,市场内的建物涵盖了当时期的各种建材。马蹄形的市场主建物平屋顶由钢筋混凝土梁支撑,墙体为加强砖造。除了市场本体之外,另外也配置了事务所、管理员宿舍、脚踏车停车场、垃圾场及公厕;馆内则有肉品、鲜鱼、蔬菜、杂货、烟酒、糕点与食器等30多个摊位。摊商组成与客源台人与日人兼有,市场的商品与生活也台日交融,昔日市场口油炸肉圆的小贩、习惯在傍晚走进市场采买晚餐食材的日本主妇们、每逢除夕市场中回响的日本歌谣,至今仍是耆老们念念不忘的一页回忆。
新富市场本体以其由日治时期保留至今的建筑被指定为市定古迹。但她原本市场作为买卖、社交与生活的场域意义,因为空间定位的丕变而面临转换。 2017年新富町文化市场全新开放,希望透过适当的文化资产活化模式与运作机制再设计,阶段性、渐进式地回应在地社会需求。通过设置餐桌学堂、巷仔内教室、展演空间、市场史脉络常设展、创意协作空间、进驻办公室、复合式餐饮空间等,新富町市场延续了它作为传统市场的空间脉络,转型为传统市场文化、庶民生活日常的研究基地,以及老城再生的公共参与平台。
新富町文化市场空间再利用由旅德建筑师林友寒设计,工程营造则由清水建筑工坊打造。为因应建筑机能与使用型态的转变,使原有大尺度空间结构与新使用方式产生对话,建筑师在空间中植入两道半透明厚墙,墙体厚度与原有市场摊台的深度相当,堆叠摊台的架构带出了原本市场空间独特的原型,两道厚墙的线性也凸显了原本马蹄形的空间轮廓,并借此创造了展览活动、办公使用与参观空间的明确区隔,而厚墙更进一步延伸出两个夹层空间,扩增可使用的楼板面积,并保留原有高窗可调节上下夹层空气流通的功能。
虽然往昔的摊位以及不复存在,但沿着厚墙的展柜漫步,可以看到曾经售卖的各类食物的标本,摊贩的微缩景观。坐在啤酒箱上打卡拍照,注意到灯具被做成了小笼包蒸笼的细节,老板娘告诉我们这个全天营业的小酒馆欢迎顾客从隔壁东三水街市场外带小吃,一边品酒。

与新富町相距不远的剥皮寮聚落成形于清代早期。横跨清代、日治、民国三个时代,混合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与人文风貌,成为一条足以代表艋舺特色的市街。2009年,剥皮寮历史街区整修竣工,伫立于今日台北市万华区巷弄中,延续着百余年的历史轨迹:拱型亭仔脚红褐古朴砖墙,萦绕着古意盎然的氛围。

留意脚下的地面有着大小不一的红色砖块,红砖上刻有TR和S的英文字。S是指英国商人所设立的“撒木耳炼瓦会社”,这间会社所出品的砖就叫做S砖,也简称英国砖,至于TR是“台湾炼瓦株式会社”的简称。

在剥皮寮,我们偶遇了台北文学季的特展“编辑招募中”。以五本杂志《剧场》、《汉声》、《人间》、《岛屿边缘》、《骚动》为核心,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观众选择对应的编辑风格,再了解各个杂志的时代意义,观看他们如何以杂志为媒介发声,推动社会的思潮。其中《剧场》的特点为前卫的戏剧和电影艺术评论;《汉声》是台湾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推崇者;《人间》通过犀利的摄影报道批判社会的黑暗面;由新左派、后现代主义者、都市空间改革者、精神分析学派、女性主义者创立的《岛屿边缘》,对政局有着深刻的反讽,亦是台湾酷儿(queer)译名最早的发源处;《骚动》则为本土女性提供了多元女性主义的对话空间。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我们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编辑身份名片;在展览的最后,我们也被邀请去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封面。



位于台中的道禾六艺文化馆前身为台中刑务所演武场,是日据时期供司狱官和警察日常演习柔道、剑道的训练场地。自2012年起,由财团法人道禾教育基金会经营,并改名为“道禾六艺文化馆”,以孔子的“六艺之教”精神重新演绎为“新六艺文化”。除了展示和销售文创产品外,馆内还设有茶艺馆,供人静心品茗。如今,该馆成为了国家漫画博物馆,设有各种风格的漫画展厅,绝对是漫画迷的天堂。
文化馆的建筑形式属日治时期典型的演武场风格,建筑座基抬高,立面仿木结构并配有壁柱饰样,屋顶为入母式屋顶,有大型鬼瓦及博风板装饰。建筑群包括习武场、宿舍和浴场,每栋建筑虽有细微差别,但整体风格十分统一。


建造于1927年的宫原眼科是由日本眼科博士宫原武熊所兴建,也是日治时代台中规模最大的眼科诊所。1945年日本战败,宫原武熊返回日本,宫原眼科变成了台中卫生院,但随着时代的物换迁移,老旧没落的卫生院逐渐成了危楼,更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变成了杂草丛生的废墟。直到日出经营团队耗时一年半,结合两位建筑师、一位古迹修复博士所共同打造出现代感的日出宫原眼科。
天花板的透光玻璃将光线自然引进,阳光洒进屋里甚是美丽;室内的装潢也相当有气势,挑高的设计像极了哈利波特霍格沃茨学院的场景,以木头建造的书架和柜子营造出一种特有的质感。


在宫原眼科不远处,日出集团改造了另一栋老建筑——第四信用合作社。这栋落成于1966年的建筑,整体建筑刻意保留旧有的钢筋水泥外貌,露出建筑结构与横梁,创造出古今交错的美感。内部装潢上则是采复古风格,如壁上挂着过去合作社员工的照片、骑楼的磨石子地板、二楼吧台柜台底下的瓦片、金库造型的大门等,营造出当时合作社的氛围。

审计新村原为台湾省政府审计处与新闻处的宿舍,建于1969年。如今,经政府重新规划,这里成功转型为青年创业基地。周末随意逛逛集市,琳琅满目的文创饰品展现出青年活力,与旧宿舍群形成了有趣的碰撞。


由旧建筑改造的文创集市在台南和台北也同样活跃。台南的林百货于1932年开幕,坐落于日治时期的台南市末广町2丁目,是台湾第二间百货公司,也是南台湾第一间百货公司,更是唯一设有神社的百货公司。落成时,林百货是台南第一高楼,配有电梯和铁卷门等当时少见的现代化设备,是日治时期台南末广町繁荣的象征。二战后,林百货曾改为其他用途,长期闲置,后来被公告为台南市定古迹。经过整体修复后,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委外高青时尚以“文创百货”形式经营,2014年重新开幕。

台北的松山文创园区由1937年日据时期的台湾总督府专卖局松山烟草工厂改造而成。这座工厂是台湾第一座现代化卷烟工厂,早期规划时采用了工业村的概念,不仅考虑生产动线,还融入了员工福祉与需求,并保留了大片开放空间修筑庭园,是当时工业厂房建筑的创举。建筑风格方面属于日本初现代主义作品,强调水平视线,形式简洁典雅、做工精细,堪称当时工业厂房的楷模。
无论是在台北、台中,还是台南,这些由老建筑改造的市集和甜品店都告诉我,它们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主流。通过一种创意且轻松的方式改造老建筑,不仅保存了历史文化,还吸引了年轻的消费群体,为老建筑注入了新活力。
从大员到台湾的400年
大约自16世纪中期以后,台湾岛上以原住民为主体的社会形态开始面临外来者到来的一波波冲击。中国人、日本人是首批的外来者,到了17世纪20年代荷兰人、西班牙人陆续到来,并在台湾南北二地筑城作为贸易据点,台湾一跃成为跨国文化交融的重要历史舞台,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原住民原有的生活型态。
今年恰逢台南建城400周年。在台南的几天里,我参观了国立台南文学馆、台南市美术馆和安平古堡,这些地方都以400周年为契机,通过展览的形式深入探索自17世纪以来的殖民历史。这些展览或用艺术作品描绘了大航海时代荷兰人的到来对当地原住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或利用AR技术重现了17世纪热兰遮堡的市镇样貌;或记录和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意识形态,并征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为台南祝寿的卡片。透过图像、影像、历史资料、考古文物和当代艺术家们的创意再现,这些展览向观众们展示了台湾丰富的历史渊源。
台湾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17世纪荷兰人在台南离岸沙洲处设立热兰遮城,并将此地拼为Tayouan、Teijouan,应源自当时称呼“大湾”之名,后来被汉字化为“大员”,Tayouan之名也成为后来“台湾”名称的来源。



为了更好地还原热兰遮堡,市政文化局通过AR影像在不同的点位重新呈现了1640年代中期的堡垒、街道、和各类公共基础建筑设施。透过这些影像,观众们可以置身于17世纪的环境,了解热兰遮堡周围的建筑、设施、海岸线、船只等空间元素,并可以看到大员水道北侧的北线尾沙洲及台湾本岛远处山脉,进而了解堡垒及周遭环境的整体关系。
回到如今的台南市区。在台南市美术馆,主展览“沃克、海怪、炮火与他们:热兰遮堡400年”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624年建造的热兰遮堡为发想的起点,透过其可以实施外交、发动战争,具有国家性质的商业公司之殖民与贸易本质为问题意识之发想原点,聚焦「贸易」、「战争」、「航海」、「殖民」、「后殖民」、「地图」、「植物与物种迁徙」等关键字上。
从糖廍的雏形、或与平埔族群交易,一年出口可达十万张的梅花鹿皮,再到后续殖民者发展的樟脑、林业、茶等等,人类循着资源迁徙,建造了新的社会体系。殖民者在新的土地上带来新的种子,促使了新旧物种的消长。在建堡400年后的今日,展览的象征意义不仅是再次思考殖民政权侵略带来的影响,也是持续地打开心胸来发掘、了解与想像当时文化、物种与资源的交流。透过回望历史来检视当代,藉由艺术作品的表达,反思现今台湾后殖民的社会样貌、日趋紧张的地缘政治、区域战争之危机、与资源分配等当代议题。




新旧两座美术馆本身也很有看点。台南美术馆1馆前身为台南市警察局厅舍,与林百货同为梅泽舍次郎所设计。建筑风格为装饰艺术式样。古迹栋主体构造为钢筋混凝土,两翼为红砖混凝土构造,屋顶桁架、门窗为木构架,外墙为十三沟面砖装饰建材,面砖色彩与样式为 1 馆主要风格元素。以古迹建筑为主体,在古迹的基础上修复再利用,结合周围空间重新规划设计。
台南美术馆2馆为日本建筑师坂茂所设计。建筑以具台南特色凤凰花转化为既纯粹又强烈的五角造型,再以垂直堆叠、错位的各式方型空间,创造自由弹性的参观动线,半户外平台以阶梯形塑休憩与活动空间。其中大型五角碎形遮荫屋顶,为因应台南地方气候,模拟大自然树荫效果,透过科学研究以几何造型制作碎形结构,用以调节建筑空间绿能,当太阳以不同角度照射在碎形屋顶上时,可呈现如光穿透树叶般的美丽光影。


与美术馆同街转角处坐落着国立台湾文学馆。馆舍的前身是落成于1916年的日治时期台南州厅。建筑风格为西洋历史式样,融合英国维多利亚砖墙和几何图案,以洗石子工法仿造希腊罗马神殿石材堆砌的厚重感,并将其基座抬高1米;中央入口以12根巨柱前推门廊,相称两侧之塔,营造出雄伟威严又平衡典雅的建筑特色。在修复过程中,保留了旧建筑的精神,同时增修内庭大厅,提供了大众休息和书厅等功能,并引导了展览浏览动线。
台湾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早期原住民、荷兰、明郑、清领、日治和战后等时期,世代更迭,族群交融,积累了大量文学作品,孕育出丰厚多元的内涵。惟因历史与政治的倾轧,许多文学书册与相关史料随世流失,散落各处,殊为可惜。台文馆的设立为系统性搜集、保留和研究台湾文学提供了一处同时可以与外界交流、教育和展览的场所。



台文馆的常设展览以「注意,你已被文学包围了」、「始动,岛孕育的‧ 与海带来的(~1895)」、「立志,文明开化的梦与伤(1895~1945)」、「跨越,窒息年代的游击战(1945~1980)」、「爆炸,每个人都飙出高音(1980~2000)」、「____,写我们一起的未来」等六大主题展区,将百年来的文学史化为日常,并透过数种不同的多媒体设备,让观众与台湾文学互动、创造。
1895年前的文学,原住民的口传故事,可以透过墙面的缝隙侧耳倾听;台湾八景诗、白话字书写等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也都在现场多媒体装置的呈现下跃然纸上。
进入日本时代(1895-1945),日本政府通过武力为后盾实现经济掠夺,同时透过教育和建设带入近代文明。日治中期以后的文学作品体现了“殖民现代性”——现代发明使生产效率增加,给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失业问题、传统流失的负面问题。1908年的纵贯铁道将台湾社会带入工业生产、商业运输的时代,也给居住在岛屿上的人们带来惊奇、害怕的感受;“全岛一体的”空间概念随着铁路网的建造而产生。这段时间的文体横跨日语、台湾话,从纸质文物、留声机到杨秀卿的念歌、曾聚集了文人雅士的山水亭,多方面展现了文明的复杂和变化。
经历了1945年二战结束、47年二二八事件、49年国府迁台等政治巨变,台湾文坛坠入漫长的幽暗时代。“你的记忆都不算数了”。台湾文学陷入了十多年的虚耗。
1960年代,美国驻台湾的外交兼宣传机构美新处引入大量欧美文学作品。在美新处的相助下,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年轻学生作家掀起了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潮。如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他们置身戒严气氛,以文学技巧深入现代人心灵,并避免了政治议题。
1980年代民间社会的思想能量勃勃,台湾文学迎来了“大声说自己的故事”的年代。过往被掩盖的声音、议题、思想,统统喷涌而出。族群政治,有原住民文学和母语文学;性别议题,有女性文学、同志文学;环境关怀,有海洋文学、自然书写。文学媒介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加多元。
在参观文学馆展览时,我深受这种坦诚声音的打动——它愿意敞开胸怀,面对历史,无论是光辉的还是黯淡的过去。历史的陈述永远是主观的,谁在掌权,谁就控制了历史的话语权。当博物馆能够包容不同族群的声音,尽可能“客观”地陈述曾经走过的曲折,展现被压抑和边缘化的声音,更多的创作者们才会放心大胆地去反思、讨论、尝试和创新,通过文学展现人性的力量。
漫步在台南
台南的公交是出了名的糟糕、不守时。初到台南的傍晚,由于错过了最近的一班公交,我便选择从台南车站走到友爱街旅馆。沿着中正路走到中心圆环,拐进忠义路、友爱路,再从一个小巷穿过友爱市场从背后进入旅馆。在巴黎生活了半年的雷达敏锐的告诉我,这座城市有着与巴黎相似的街道体验。果然,旅途结束后在网上搜索资料证明了我的猜想。在一篇关于台南城市规划的文章中,作者道出台南为何有一堆圆环的答案。其实,这是日治时期仿效巴黎凯旋门而设计,透过放射状的道路,让当时的交通更便捷,并象征统治权力的中心。
1895年日军来台时,当时台湾的家屋阴暗潮湿,没有上下水道,道路满是泥泞、禽畜的粪便,鼠疫和疟疾也猖獗。台南相较于台北、台中,历史发展更加悠久,从荷治时期成为政治与商业中心,旧城区的人口相当稠密,街道分布如同一座移动迷宫。日治初期,这座大迷宫对于统治、交通、救灾构成了阻碍,因为初来乍到的官兵和旅人,经常会在巷弄间迷路。1900 年台南市区计画委员会的技师长野纯藏(时任台南医院长),以公共卫生为目的远赴欧洲进修、参访巴黎万国博览会。在那时看到巴黎凯旋门的规划,也就是圆环加上放射状道路,发现这种城市设计更利于联络各地。因此,回到台南的长野纯藏将移动迷宫重整成棋盘式的整齐道路,并加上圆环与放射状道路,形成对角线的捷径。
圆环,不只是交通的集合点,也是展现统治权力的中心。在方便统治者管理交通和城市卫生状况的同时,圆环也像城门般区隔了台湾人和日本人的生活空间。圆环内的旧城区以日本人居住为主,而圆环之外的新开发棋盘式区域,则多居住台湾人。


在台南漫步时,许多场景让我回忆起在巴黎的日子。比如街边的小吃店。在巴黎,人们喜欢坐在延伸出店门口的棚子下抽烟、喝酒、吃奶酪。在台南,店面会从街面往里退几米,形成一道供人行走的走廊,小吃店主们便在连廊下摆上桌椅供客人用餐。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将吃饭这件事从私密的室内引向城市的公共空间,也将烟火气和喧嚣的人声带入了冰冷的建筑外立面,赋予每一栋建筑独特的个性。我在一篇巴黎的游记里写,“走路,观察琳琅满目的街道和形形色色的人,和奇特的建筑物、事物、人偶遇,产生连结;亦或是擦肩而过。思考,不停地将观察留意到的东西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一片晚霞,一张报纸,一幅油画。巴黎就像24小时都在放电影,永远有一些有趣的、无趣的、奇怪的、惊险的、平常的事情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发生。等待你去偶遇它,错过它,介入它,改变它的叙事,然后使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当我踏入台南市区的刹那,我就爱上了这个城市,爱上了那种一边走路一边观察街道的感受。观察琳琅满目的竖向广告牌,发掘有趣又令人发笑的谐音梗;观察街道两边的小店,看到坐在店门口喝奶茶、吃炸盐酥鸡的人们和他们形形色色的机车;观察夹在现代小店和公寓之间的庙宇,被建筑上扬的飞檐和装饰所吸引,猜测这座庙宇敬拜的是妈祖、关羽,还是郑成功的家庙。然后在夜幕降临时,被在地朋友拉进一家地道的小店,喝一碗牛肉汤,吃一碗鳝鱼面,感叹台南偏甜的口味竟和我的家乡无锡相似。






在文章的开头我感叹台南保留了很好的民俗文化。台南作为台湾的府城,拥有密度很高的庙宇。这是因为早期先民筚路蓝缕在来台的过程中,将宗教信仰视为重要的精神支柱。从庙宇的建筑修缮、外观变化,到庙址的迁移,都凸显出台南甚至整个台湾宗教信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庙宇在台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上,也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故事和民间传说。在庙宇中,观众可以在墙面装饰上看到各种有趣或感人的故事,例如位处台南北区成功路上的兴济宫所供奉的虎爷爱吃炸鸡。这种将神话人物或历史人物神化、具象化并广泛传播的信仰形态,可以类比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众神,以及基督的雕像和教堂在历史的不同时期被不断演绎,用于传播信仰和记录地方历史。庙宇中的祭祀仪式、依仗,和当地人民一年四季的生活轨迹紧密相连,成为了地方记忆传承的载体。
在本科期间,我有一位教中国绘画史的台湾老师,她专攻佛教和道教艺术。上个学期,我借助设计课的内容进一步思考了仪式对于集体记忆的意义。虽然我的研究和设计对象是休斯顿的同性恋群体,但背后的初衷与重新构想和定义仪式的课题相通。建筑是时间和记忆的载体。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可以通过绘画、雕刻、雕塑等形式展现在建筑的墙面、门面、柱子、屋顶和屋檐上。从集体行为的角度看,仪式和仪轨通过身体的记忆形成了族群和社会关系,不仅传递了语言,还形成了身体与身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我们需要仪式和节气,将漫长的时间划分成一个个周和月,通过庆祝、纪念和敬拜神明的聚会仪式,不断地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样,我们也需要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和使用,为传递记忆和缔结社群而提供可以延续的空间。
© 本文版权归 Clementin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39篇内容 · 72.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22.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257篇内容 · 148.1万次浏览
- 为什么人生不需要过度努力581篇内容 · 81.9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57篇内容 · 61.1万次浏览
- 我发现了食物最完美的吃法15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67篇内容 · 22.2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11.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