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黄帝问于岐伯曰: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黄帝内经-本神第八)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一个任字,从词汇中看,任可以是:任务、信任、一任、任何等等人者见人智者见智。
本人理解任可能有分辨的意思,能把事物区分开来,事物才能有彼此,兼顾其它的意思,可能就全面了。
从上下文看: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上文明显的记忆在于:精、神、魂、魄,有此才能任物因此此文可能是指物质的运动。
下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人的思想某方面看来源于记忆,记忆的产生使人有了幸与不幸的区别,因而形成人的欲望,欲望通过对过去记忆中的过程的认知而产生对未来行动的指导,就是智慧。所以下文可能是指思维活动。
因此心并不是虚无的存在。黄帝内经中讲心藏脉,脉舍神。神与精的对立统一变成魂魄,而使人有了记忆与分辨事物的能力。
因此佛道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修智慧。佛证得无上菩提就拥有了大智慧。道论阴阳,法天则地,得天气则知天时,得地气则知地理,得人气则知人事,把智慧讲的更具体。
佛讲观空,空在佛经中是怎么解释的?
佛说:观无常,心静、顺遂是为空。后事的和尚可能太聪明,因此不用看佛经,因此才把佛之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
道讲,大无外,小无内。并用了一个空想实验帮助理解。即尺柄之锤,日截其半,以致无穷。
现代人已经把物质分到了原子、纳米,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只要有物质就可以在分成两半,因此从某方面讲验证了古人的论述的真实性。
原子、纳米,组成了物质或说物体,有物质就可以在分,这是个无穷的概念。原子纳米组成物质的空间,原子纳米之外也是空间。什么才能是大无外,小无内?——空间,空间是无大小的。但空间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大气层是空间,太空是空间,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因此道论阴阳,把空化于有无当中。
所谓心就是统一空间的力量,修心者,即从记忆内部的变化规律开始,想要记住身体内部的变化规律,首先能感知才行,要感知,就要使,精、神、魂、魄强大才有能力去感知。要使感知能力强,首先要使志,即欲望达到一个平衡,即心的矛盾对立统一。
因此不论修习何种功夫,首先入门的就是所谓静心,古人研究出了数息法、听息法、止观等等。神归于内,感于精,则魂魄强,对内的感知就强,对内感知强,身体自然去调节身体的平衡,因此身体逐渐健康,人对身体规律的逐渐掌握,又使人能主动去调节身体,形成良性循环,则内部的空间得到统一,循环周流无碍,自然身轻体健。
此所谓修心。而非大师们张嘴修心,闭嘴心静。问他心什么?大师答:去悟,告诉你,印象就不深刻了,或故做高深,问而不答。实际讲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因此你去问怎么修,最好的回答是:悟,或笑而不答。
第一忽悠高手,不是吹的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什么是心,请楼上真心渴望了解的人,细心阅读,您就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之心!
达摩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答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楞严经》讲心讲得最清楚
密宗大手印口诀:观察于外见心不见境,观察于心心无体性空。一切诸法为心所变现,心本无心心之体性空。观察二者二执自解脱,愿证光明心体之实相。楼主自悟可知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黄帝内经-本神第八)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这里需要理解的是一个任字,从词汇中看,任可以是:任务、信任、一任、任何等等人者见人智者见智。
本人理解任可能有分辨的意思,能把事物区分开来,事物才能有彼此,兼顾其它的意思,可能就全面了。
从上下文看: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上文明显的记忆在于:精、神、魂、魄,有此才能任物因此此文可能是指物质的运动。
下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人的思想某方面看来源于记忆,记忆的产生使人有了幸与不幸的区别,因而形成人的欲望,欲望通过对过去记忆中的过程的认知而产生对未来行动的指导,就是智慧。所以下文可能是指思维活动。
因此心并不是虚无的存在。黄帝内经中讲心藏脉,脉舍神。神与精的对立统一变成魂魄,而使人有了记忆与分辨事物的能力。
因此佛道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修智慧。佛证得无上菩提就拥有了大智慧。道论阴阳,法天则地,得天气则知天时,得地气则知地理,得人气则知人事,把智慧讲的更具体。
佛讲观空,空在佛经中是怎么解释的?
佛说:观无常,心静、顺遂是为空。后事的和尚可能太聪明,因此不用看佛经,因此才把佛之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
道讲,大无外,小无内。并用了一个空想实验帮助理解。即尺柄之锤,日截其半,以致无穷。
现代人已经把物质分到了原子、纳米,但从哲学的角度考虑,只要有物质就可以在分成两半,因此从某方面讲验证了古人的论述的真实性。
原子、纳米,组成了物质或说物体,有物质就可以在分,这是个无穷的概念。原子纳米组成物质的空间,原子纳米之外也是空间。什么才能是大无外,小无内?——空间,空间是无大小的。但空间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大气层是空间,太空是空间,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因此道论阴阳,把空化于有无当中。
所谓心就是统一空间的力量,修心者,即从记忆内部的变化规律开始,想要记住身体内部的变化规律,首先能感知才行,要感知,就要使,精、神、魂、魄强大才有能力去感知。要使感知能力强,首先要使志,即欲望达到一个平衡,即心的矛盾对立统一。
因此不论修习何种功夫,首先入门的就是所谓静心,古人研究出了数息法、听息法、止观等等。神归于内,感于精,则魂魄强,对内的感知就强,对内感知强,身体自然去调节身体的平衡,因此身体逐渐健康,人对身体规律的逐渐掌握,又使人能主动去调节身体,形成良性循环,则内部的空间得到统一,循环周流无碍,自然身轻体健。
此所谓修心。而非大师们张嘴修心,闭嘴心静。问他心什么?大师答:去悟,告诉你,印象就不深刻了,或故做高深,问而不答。实际讲了半天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因此你去问怎么修,最好的回答是:悟,或笑而不答。
第一忽悠高手,不是吹的
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什么是心,请楼上真心渴望了解的人,细心阅读,您就会明白什么是生命之心!
达摩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
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答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盘无有是处。
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着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佛及众生心亦如此。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为着相故。唯此一心。更无微尘许法可得。即心是佛。
《楞严经》讲心讲得最清楚
密宗大手印口诀:观察于外见心不见境,观察于心心无体性空。一切诸法为心所变现,心本无心心之体性空。观察二者二执自解脱,愿证光明心体之实相。楼主自悟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