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如何评价管仲?
论语·宪问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这是子贡质疑管仲,认为他不算仁人、义士。齐桓公杀了兄弟,管仲非但没有殉难,反而辅佐之,这说不过去。其实,子贡并没有错,他用儒家的一套标准,去衡量、评价人和事,这没有什么不对。子贡和自己的老师、孔子都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疏通。不是和事佬,就是疏通。亦即、历史的观念,就像胡适说的。否则就不合理,完全没有可行性。简单些说,要求现实,与要求时代,两者是不同的。好比、电灯,汉、唐就应该没有电灯。如果现代人拿有没有电灯做标准,去评论古代世界,那么,人类历史都将被否定。所以说,不能用电灯…苛求历史、时代,那是狂举。但现实中,如果没有电灯,却不方便。于是,有没有通电,当然成了一条评价标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要求现实≠苛求时代,其原因在此。同理,管仲是儒化以前的历史人物,怎么能以儒家标准去评议呢?这不合理,也不可行。照这样去讲,历史中的人和事,全部都要否定。所以,孔子不同意。那样就搞成了狂举,而不是正名。春秋对历史人物,只正名,不狂举,管仲也一样。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的看法,跟子贡相反。要是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是野蛮人。难道说,非要像小老百姓那样,死在阴沟里,没人知道就好吗?太缺乏建设性。可见,管仲是有价值的人,他不是阿Q。管仲是要为天下做事的,人民直到现在,还享受他的好处。就像都江堰,其流被之远,正好符合儒家思想的工作、事业观。这就是为什么,孔子对管仲,会网开一面的原因。死了就不能工作了,儒家最反对。可以注意,这里的霸字,并没有用王字。按王霸之辩,孔子是从霸,去定位管仲的,没有王道的期望值。这就说明,管仲是儒家以外的人物。所以,也就不做儒的要求。不用儒家去苛求他。长话短说,管仲与康熙,是中国历史一头一尾,两位极为相似的人物。他们都有一种本领,就是无声无臭地做成一切,不露痕迹。而且低能耗,非常到位。这很符合中庸之道,是古今中外其他人所不及的。所以说,管仲、康熙,都是政治艺术家。中国多亏有这些伟人,才打下了历史基础。直到今天,人们仍于无形中,享受着各种好处、实惠。而最重要的,就是所谓儒化问题。
儒化是从汉朝以下开始的,先秦还来不及。汉朝是一个伟大王朝。管仲年代太早,所以,根本无法用儒家标准的一套,去要求和苛求他。孔子是对的,非常明智。但是,子贡也不错。他在那么早的时代,就要用儒家思想的一套标准,去统贯一切,这很难得。既然在老师那儿学了,就得活学活用,实际用上,这怎么就不好呢?精神可嘉。虽说有点拘泥。所以我们说,孔子、子贡,师生都没有错。只要疏通、说清楚,就OK了。儒化的历史工作,分中、外两个部分。就世界范围而言,人类700万年以上的历史,人学还没有开张。以国内范围论,汉以前,儒化是谈不到的。汉以后,真正完全儒化的时期,还是中古以下,即宋、明、清。秦朝是反儒的,但时间不长。唐朝是胡化王朝,儒化还谈不到。宋朝是争取儒家思想成为国家主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期。但真要成为国家哲学,还是明、清。所以说,明、清是伟大王朝。这样看来,儒家思想在历史中,一路坎坷,并不容易。其地位是惨淡经营来的。把儒家思想当做天之骄子,是无知,是没有会计的结果,是印象派的认知。这样看来,管仲那么早的时代,又如何能用儒家的一套去苛求呢?根本不切实际。孔子是通情达理的,有智慧。子贡火候差些,但是很难得。因为,他已经不用力学、成败论思维看问题了,而是用理学的一套,来知人论世。这就是王、霸之辩。王道系理学思维,霸道系力学脑筋,二者之不同在此,澄清。地球人当然看不懂这些。举例来说,艾迪生是个大坏蛋,他害别人。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发明史上、他的地位。也就是,我们无法用人学去要求他,因为,白人都没有人学。所以,西方世界只能靠一点天良,去侥幸维系、撞大运。对艾迪生尚且如此,管仲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客观精神,与理学并不矛盾。难道像日本47人一样切腹就好吗?那是蛮干,儒家思想是理智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