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播客(13)
6月3日
无。
6月4日

听不同行业的人讲故事,好像能勾勒出对方如何一步一步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迈进,最终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我对马伊琍的印象以《奋斗》《还珠格格3》《我的前半生》构成。她饰演的角色似乎都是坚韧型,是那种固执地相信着什么的人。这个东西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事业,也可以是家庭。但剧本里的她并不执着于此。你能看到,她为了维系这些,穷尽力气,也能感受到,一旦她发现自我被掏空被虚构,就会潇洒撇去。这样的角色自带一种魅力,正如播客名字“岩中花述”所体现的,是一种坚硬粗粝外壳与充满生机的内在之间的张力。
没看过新剧《我的阿勒泰》,只在很久前读过李娟的《冬牧场》。作者的灵气和自然流淌出的幽默自不必说,我最喜欢,或者说最敬佩的,是文字里的自洽。虽然李娟前段时间接受采访,坦承自己有时会为了目标读者而改变自己的叙事,去刻意迎合预期读者,但我觉得,作者能写出让读者读起来舒服又满意的内容,何尝不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不要单纯被文字里的美好“蛊惑”,不曾涉足的地方,不管“看”起来多简单纯粹,也会有晦暗时刻。我在阅读时这样提醒自己。
6月5日
无。
6月6日

Melody最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她在《康熙来了》吐槽吃桃子的片段。大意是,当她劳心劳力在家里给丈夫和孩子细心挑选硬桃子和软桃子时,突然意识到,根本没人在意她爱吃什么样的桃子。
毕竟是娱乐节目,看客只当作玩笑听听,笑一笑。可如今,Melody离婚了,在《再见爱人》担任主持人,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于是当年的片段就成为表现她跟丈夫关系不和的例证之一。在众说纷纭的声音里,我们再次听到女性牺牲自我成全小家的叙事。
对太多原生家庭剖析有些厌倦后,此刻的我,对女性叙事也有了类似感受。故事的开头总是欢喜和期待,故事的中途是忍耐和接受,结尾么,免不了逃离,然后迎来新生。
但也许我不是厌倦,我只是渴望不一样的声音。
女性还能有其它的身份地位、角色立场、经验阅历吗?是不是人生惟有重复,何来丰富?
又或者,与其期待ta人的丰富,不如自己开始精彩?
6月7日

前段时间,豆瓣在讨论有些书该不该上微信读书平台。不少译者、作者站出来反对,最后成功让平台下架了自己的作品。这次618出版社集体抵抗京东大促,背后有相似的逻辑,这期节目也解释得很清楚。
ps主播吐槽了市面上译著(包括知名出版社的汉译名著系列)的翻译水平问题,我也很同意。但是呢,社科类翻译或者文学翻译真的没想象中简单。妄言一句,有时翻译他人的作品,比自己写原创,还要难。认真翻译过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人,一定会明白其中的苦楚。
虽然如此,难翻不是误翻/乱翻/挂名翻译等问题的借口。这一点很明确。
6月8日

怎么说呢,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当然,这跟我目前离卖房或者买房还很遥远的状态有关系。
不过,嘉宾们的态度也是希望大家听完就当没听过,因为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做。就像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总归是自己确认。
6月9日
无。

抹去理想与现实的沟壑,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