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
高考在中国是绕不开的两个字。
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这个时间点正是中国开始正式接轨世界的前夜,内忧外患。
过去这20多年信息爆炸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世界大门的开放与人们思维解放程度之间的鸿沟比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的差异还要大。对应到高考里,大概就是以为考完上了大学就是打通了终极副本,事实却是刚刚出了新手村而已。
一战定生死深入人心,沉没成本的不断累积更让高考成了独木桥。到头来,考生害怕、家长担心,希望重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恐惧。
高考真的这么重要么。
高考对中国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有时候直接决定整个家庭未来的走向。科举制的古代,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曾是指导了几千年的思想。到了现代,各种限制逐步减少甚至消除,上升渠道大大拓展,人们的出路多了很多,能决定命运的选择方式慢慢交到每个人自己的手里。可这里却有个前提,这个人得是具有独立意志的能自己做决定的人。很不幸,在中国很难。家天下的模式决定了孩子很多时候只能是家长意志的延伸,尤其是在需要家长庇护才能有所进步的中学时代。国门逐步打开,太多的好东西看不过来、听不过来、体验不过来,常识的短缺让过往家长的经验在这个阶段变得更为重要。家长们都是些什么经验呢,共通的一点就是对关系的迷恋。办什么事需要什么样的关系门儿清。几乎所有人一遇到事情潜意识里就是要找人解决,哪怕这事其实稍稍分析一下自己也可以处理。官本位的思想是刻进基因里的。自己关系网之内要有个人是体制内要紧职位上的,那少不了要被时常拿来吹嘘一番,或有意或不过脑子。
这恐怕是种身份的焦虑。
在这种独立稀缺的社会里,爱情就更显得稀奇了。从而导致大多数人结婚以后把生活的失望转成扭曲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从此孩子不再能有孩子的样子,具备什么美好的品质不重要,明白什么道理更显多余,学习得好,至少得好到让家长自己有面子的程度。当几乎所有人都这么干的时候,高考的重要性就无需解释。加之时代所处的阶段所致,一批批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大学生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被装箱打包发出去。只要苦几年,未来就能舒服的想法悄悄植入人们的大脑中。可要苦到什么程度才能保证将来过上一份稳定的生活呢,这个就每个家庭有自己客观上的不同了。有人从小学开始就做大量的准备,有人高中才奋起直追。当然大部分人初中开始做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否则中考一旦失手,大学就更无望了。很多人的日子过得像被嵌入齿轮里一样精准,失去了兴趣、没有了爱好、在分数的海洋里苦苦挣扎。
可高考难道可以不重要么。
当常识跟不上、见识不丰富时,视野自然就窄了。从高中文理分科开始,选文科还是理科、大学上本省还是外省、选什么专业、又选什么学校、乃至毕业以后的种种可能等等一个接一个的选择摆在了一个个学生和家长面前。这当中充满着博弈,实际真正决定一个家庭未来走向又或者个人命运的是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底层的逻辑。一个人是想自己试图掌控命运还是摇摆不定害怕没有了兜底的抑或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放不下。
客观规律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过去那种一个专业干到老对于批量复制出来的大学生来说已然不大可能了。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开眼界和培养自学的能力。而为了应对高考做出的牺牲此时却成了无情的嘲笑。大部分人一进大学要么还按中学那种路子继续走,要么彻底放飞自我,教授、图书馆、公开课这种宝库就那么空空在眼前晃了几年。浪费掉的时间到了社会上在各种时候跳出来教做人。当让社会毒打得心中那根指挥棒变成了金钱、名气、欲望,眼中再也看不到别的了。高考这个还算公平的上升通道在此时显得格外尴尬。
小时候很多人都有梦想,或者改变些什么、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长大了却连改变自己都不敢,患得患失,浑浑噩噩。路一旦走得不理想就要怪罪给种种原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那样的个性鲜明、独一无二,后来却跟面具长得越来越像、越来越像。明明是失去了自我,却美名其曰成熟。这种成熟,要来做什么。
今天很多人脑子里装满了各种框框,应付不了内忧,更处理不了外患。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很多基础性的东西的加强显得迫在眉睫,这大概也是这几年高考、教改被关注的原因了。
人是万物之灵长,进化过程中付出的危险无须多言。可这挡住人类塑造自己的路了么,并没有。所以,到底怕什么呢。
(此文写于2022年6月7日,首发于本人朋友圈、微信读书、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