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归乡路
早上8点02分,老友贺贺发来一张照片,问我是否熟悉。
我只看一眼,便知道这是蔡胡公路。这条儿时再熟悉不过的小道,如今离我却越来越远。
照片中的蔡胡公路绿意盎然,一副盛夏的光景。而照片中央,便是这条从小镇通往农村的小路。路上还有零散的赶路人,他们不慌不忙,朝着与照片相反的方向行径。他们的方向很明确,那就是小镇。
很小的时候,我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坐着爷爷的横梁自行车去镇上赶集。频率大概是一个月一次或者两次,每次到镇上,感受着人声鼎沸和城市的繁华,顺便还能买点从未在农村吃到的东西。
而那时候,这条路并不是水泥路,是用细碎石子铺成的路。走在上面哗哗作响,自行车骑在上面也有些晃晃悠悠。每逢雨天,随处都是水坑,让行路更艰难了一些。每次从乡下去一趟镇上,感觉要花很久的时间。
等到再大了一些,这条路终于修成了水泥路,我们也到镇上上中学了。周内寄宿在学校,周五乘坐班车到乡下,周日再坐班车回镇上。所谓的班车,就是一辆小巴,外观残破不堪,一天好像也就两三趟。每次放学后,都着急的往站点赶。不然错过了,回家就无望了。
再后来,爷爷奶奶搬到了镇上,乡下也就很少回去了。但与这条路的情缘,也没有就此断掉。
2015年夏天,恰逢我大二暑期。爸妈让我和去年一样,去广东进厂兼职,挣点学费。但那时的我,已经能写稿挣钱了,再也不想坐20个小时硬座进厂当牛马、再也不想忍受广东臭虫的困扰了。在我的坚持下,那个暑假留在了家里,2个月赚了五千多的稿费,格外让人难忘。
和我一样在家的还有贺贺和小徐,贺贺和我同级,趁着这个暑假学车,也有了充分的理由不用出去兼职打工。小徐辍学比较早,在广东做制衣工,那时候已经做了好几年了。制衣工这个职业,好处是有寒暑假。我们三人,让那个暑期不显漫长,至今也还时时提起。
好多个傍晚,在饭后闲余之时,我们会在镇上游荡。但小镇其实很小,林林总总也就三四条大道,十来条小道。每天在同样的地方散步,不免有些乏味。有一天走道了蔡胡公路,便怂恿着对方敢不敢走到尽头。这条路的尽头便是河堤,河堤边是汉江,我们叫香河。
那个夜晚,我们真的走到了道路尽头,虽然很累,但兴奋感更强烈。站在三四米高的河堤上,好像站在珠峰之巅,人这种动物,都是有征服欲的。兴奋之后再原路返回,到家的时候好像八九点了。有了第一次的尝试,便也不觉得那么远了。暑假剩余的时间里,我们隔几天会这么走一次。
时至今日,还想这样和贺贺走一次。但我搬到了市里,常年在上海工作,这样的机会似乎格外稀少了。近日我也时常在考虑,要不要回乡发展呢?
回,很难,不回,又很想念。
但其实在内心深处,回的信号更强烈一些,只是还要先处理好各方的阻碍吧。年过三十,心态变化很大,少了追逐刺激的快感,更在意持久的稳定。比如重走一次蔡胡公路,会让我觉得比登上东风明珠之巅更畅快,为什么不去追逐呢?
人这辈子,最终还是要回到出走的地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