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金庸先生的败笔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俺猜度金庸先生应该不反对兰陵笑笑生!
兰陵笑笑生前辈在《金瓶梅词话》记述了:大街的两边都是住户,得道高僧、道长、市井小民都从大街行过,这并不意味着得道高僧、道长和住户产生了联系。
(忽一日,有一老僧在門首化緣,自稱是東京報恩寺僧,因為堂中缺少一尊鍍金銅羅漢,故雲游在此,訪善紀錄。天秀問之,不吝,即施銀五十兩與那僧人。僧人道:「不消許多,一半足矣。」天秀道:「吾師休嫌少,除完佛像,餘剩可作齋供。」那僧人問訊致謝,臨行向天秀說道:……。你有如此善緣與我,貧僧焉敢不預先說知。……。)
关键话语——“你有如此善緣與我,貧僧焉敢不預先說知。”
金庸先生的小说里创作了“吸星大法”,还描写了不努力练习武功的虚竹、段誉、韦小宝意外得到上乘武功。区区几十年,活泼的、无所不能的气,现在华人的念想和明清的华人差别很大!
例如俺观看某个APP,很多文章,就如同《金瓶梅词话》时代大街两旁很多的住户,明清“老僧”走过大街,明清“老僧”肯定不会觉得他和住户们有联系,某APP可能觉得明清老僧已知情、关系不一般!
明清老僧向某住户化缘,住户曰“囊中羞涩”,明清老僧肯定不会说“你有如此善緣與我”,走开而已;阅读其一篇文章就如同向某住户化缘,某APP可能臆想着“你赞同了!你授权了!你无异议了!你祝福了!……”
若论传承,金庸先生创作的那些可能是败笔,可能而已。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