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诗意禅境与日耳曼式的深刻思辨
在既有的阅读经验中,唯有这样一本书,读完第一遍之后似有所感,然后会被它引领着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我在读完第三遍之后,才慢慢地了悟其中的诗意、禅境;日耳曼式的深刻思辨、东方佛学的无尽智慧,以及它作为一部小说的精妙构思。它就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诗人、画家,生于德国,1924年入籍瑞士。主要作品有《在轮下》《荒原狼》《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玻璃珠游戏》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掀起过阅读黑塞的热潮。黑塞被誉为德国浪漫派的最后一位骑士。
历史上古印度乔答摩悉达多确有其人,他是迦毗罗卫国王子,他创立了佛教,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可是那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色声香味触法断灭一切烦恼的佛陀,也果有其人吗?这样的佛性也确如佛祖所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它存在于在俗世中或为名利或为事理或为欲望所惑所苦的你我的自性之中吗?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对佛教有着怎样的看法,这样的问题都存在着。
我揣想赫尔曼黑塞在写作这本小说之前,是否也被这个问题所惑,否则他不会在小说中将乔达摩悉达多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已觉悟的世尊乔答摩,一个是未觉悟的俗世中的悉达多,它让悉达多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中、在声色犬马中、爱情亲情的极致体验中,完成从人性到神性的升华,在不断的摒弃中终于找到自己,成为乔达摩,成就佛性。
找到自己,找到那存在于自我之内的源泉,超拔生命轮回中的一切苦难而得救,这个声音贯穿悉达多的一生,始终跟随这内心的声音,悉达多从拥有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尊贵的婆罗门之子,成为一个贱民、沙门,通过苦修,摒弃自我,可是经由压抑的逃离总会伴随反弹和回归;悉达多认识到所有教义和修习都无法使他找到那个真正的自我,于是再一次他听从内心的声音,他要步入俗世,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寻找自我,他进入城市,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拥有这个城里最美丽的女人,可是在感官的最极致的体验之后,他感觉到的是空虚甚至恶心,他像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他不能真实地切入生活之中,像身边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去爱去烦恼去痛苦。
再一次悉达多听从内心的声音,放弃他半生积累的财富,他成为一个船夫,师从一条河,学习耐心地等待与倾听、体悟到世上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在这悉达多将要接近圆满的时候,真正的考验来了,悉达多的儿子来到他的身边,这个被娇宠坏了的八岁男孩使他体验了人类的盲目的爱,为了留住儿子,他甚至做出一些愚蠢的行动。可是正是在丧子之痛中,悉达多终于感受到他对于人类的爱,他在人们的欲望和希求中看到了生命、活力、不可摧毁之物以及永恒不灭的梵天。
经由这最后的考验,在悉达多的自我之中,一种认知已经逐渐生长并成熟起来,那就是对于智慧的真正涵义以及他所长期追求的目标所达成的理解。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一种心灵的觉悟,一种在生命的每一瞬间思索、感受和体味万物圆满如一境界的能力或称隐秘的技艺:和谐,对世界永恒圆满的体悟,莞然微笑,万物的圆融统一。这,也正是佛陀在觉悟的那一刻的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福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黑塞笔下的悉达多所找到的那个自我,佛法的无尽智慧,所要告诉我们是否的就是:不管境遇如何改变,人该如何与自己和谐相处。在这小说中黑塞试图表达的是否就是:以理性的精神引导自我走过世界,走过生命,走过一切心与物的形相,从而达到物我一如的解脱境界。
可是当笔下的悉达多已达圆融如一境界,当黑塞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认识到我们应以爱、赞美与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在他写作这本书的1921年,黑塞陷入创作危机,由荣格给他作心理分析,这该理解成对佛法的一种讽刺还是对书中观点的一种印证:任何的教义和修习都无法使人获得救赎,唯有去经历去体验去深爱去痛恨去摒弃去思考,人才能最终悟得解脱的智慧。
僧人问:“达摩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崇慧禅师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我揣想,黑塞是否问过自己:“悉达多找到的自己是佛陀,你的呢”?我替他答:是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