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办婚礼看文化差异(click bait warning)
最近看了些social construct的文章,对目前生活(奢侈的)烦恼有了新的认知。
问题:我和partner的婚礼终于在那个名字都不能提的事情结束后被提上日程。关于婚礼的形式和预算上,又和长辈产生冲突。
对我来说,婚礼是做给别人的秀,最优解是不办。如果迫于社会压力办,简单过个场即可。
对长辈来说,婚礼一定要办。不然就不算明媒正娶。长辈们一边说着,办不办随你,一边又问,是不是真不打算办仪式了,到底有什么顾虑,等等。
第一回合:我们“妥协”,同意办婚礼。
在这一步就潜藏着双方第一个认知上的矛盾:我们都认为办婚礼是为了对方“好”。
既然决定办仪式,就定下了时间地点。在订婚庆的时候矛盾浮现:到底给多少预算。
我方观点:能省则省:不办草坪;形式和人员都极简。
长辈观点:草坪是我的心愿,不要委屈自己。怎么办婚礼都不要摄影,不拍婚纱照,到底在顾虑什么。嘴上的表达是:哎你这个人,你穷人思维,我们不想和你说了,随便你吧。
穿插我"高情商"的伴侣的表示:他自己也心疼在这上面浪费的钱和精力;如果不是为了我和我的家人,他内心也不想办这个婚礼。这一切的叠加让我觉得自己的effort不被任何人承认,非常沮丧。
下面提供几个看问题的视角:
- 两代人的价值观碰撞:贫贱夫妻百事哀?
其实我和伴侣想要省时间和省精力,也非完全出于对茶番演出的抗拒,也因为我们目前的状况经济不宽裕,精力也有限。总觉得似乎还不到任性烧钱,用我俩两年的生活费办一场娱乐亲友的仪式的阶段。
即使婚礼费用名义上由父母分担,也把这些摆设看成毫无实用意义的浪费。
站在父母的视角,我俩既不需要为这场仪式出钱,就不必再扣扣索索。 其次,婚礼的意义不能用金钱衡量。我俩的价值观被金钱限制,看不到婚礼在习俗上的意义(宣告我们明媒正娶),对我俩感情里程碑的促进。
这两种价值观里,年轻人抱有个人主义的思想,认为除了自己的舒心外,其余都是不必要的考量。长辈却为许多行为赋予传统和社会意义。人的存在和意义由社会族群(他人)共同定义。偏离社会习俗与社死无益。
金钱反而成了我们的共同语言。仿佛我们的矛盾,只是花钱多少。爸妈眼中,只要这个和他人一样的普通婚礼(有摄像,有草坪)在承受范围内,就不算浪费。而我觉得,办婚礼就是浪费。
这之外的讨论又变成了:都怪你找了个没钱的男人。确实,与其在两种价值观之间寻求和解,最简单的最大公约数是两家的家庭条件富有到让这些纷争都成为数字。
- 婚礼:one of the many social constructs
在父母看来,似乎是我在期待一个草坪婚礼。而是这样吗?我们参加过的婚礼(不管是亲自去的还是通过朋友圈看到的),文化产品(电影),共同加强了一个婚礼“该有的样子”:午后洒满阳光的草坪,与至爱亲朋欢聚一堂。仿佛这份惬意,是永恒幸福的前奏。
婚庆和酒店将这些概念商品化,辅以一生只有一次的花言巧语,仿佛什么价格都理所应当。
不过我不是来批判婚礼的消费主义。我对草坪婚礼的抗拒,反而在意识到我沪居然没有一片“电影中的草坪”之后,愈发难以接受花钱还只能办个半吊子婚礼的现状。
更火上浇油的还有婚庆的花言巧语,无不侵犯着我的反消费主义的观念。
于是,办一场怎样的婚礼,成了和自己信条的冲突,两代人价值观不同,又激起许许多多创伤回忆。
你的知识体系决定了你透过怎样的眼镜看世界。或许在老中价值观之中,这种不明说自己的欲望,因为自己和子女边界模糊,把愿望和价值观混合一起并称之为传统的强大力量,使得大多数家庭都在经历打着为对方好的名号无尽争吵,无人开心,最后只能求神问佛寻找心理慰藉的家庭风景才是常态。
明日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记录下:婚庆摄像发生的故事 (3人喜欢)
- 心理康复之和婚庆扯皮 (5人喜欢)
- 备婚有感 (3人喜欢)
- 十二月回国记录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