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读书会 发起辞
一、读史缘起:
大儒朱子认为士人读书,须是以经为本,而后读史,“学经以探圣人之心,考史以验时事之变”。他生前鉴于浙东士人风气上重视史学典章,轻忽经学义理,而曾疾言痛斥,认为史学败坏了士人心术,但他晚年在检讨北宋王安石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又认为荆公以学术误国,所谓“离内外、判心迹,使道常无用于天下,而经世之务皆私智之凿”,这最后一句便是指王安石学术误在不读史,故不见古今成败。所以读经和研史二者的关系,在朱子那里确有先后和轻重之分,但都不可或缺:所谓“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莫不具于经训史册之中,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而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尔。”
川大中国哲学的同仁们在高老师、丁老师、曾老师三位理学儒师引领熏染下,一向精勤于格物致知之学,辅之于读史,也是践履朱子“先经后史“的读书方法,这是《资治通鉴》网络读书会成立的由来。当然,朱子写了《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也是我们打算读史就要首选《资治通鉴》的另一个理由,我们事实上无法在不通读《通鉴》的基础上读懂或专精《通鉴纲目》。朱子在组织友生一块编订《通鉴纲目》时,曾为该书写了一个《序例》:“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矣,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大纲概举而监戒昭矣,众目毕张而几微著矣。是则凡为致知格物之学者,亦将慨然有感于斯,而两公之志或庶乎其可以默识矣。”所以我们的《读鉴》读书会,会辅以朱子的《纲目》,所谓监戒几微,慨然有感,希望与诸君一道开蒙发覆。
二、读书安排:
《资治通鉴》,一部由著名宰相(北宋哲宗朝宰相司马光)编成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一部起缘于写给皇帝(宋英宗)的简明历史教科书,一部由当朝皇帝亲自作序赐名的不朽史著——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十六朝兴衰成败,一千三百年事变得失,司马温公等师徒四人花了整整十九年编成这部历史长卷,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则更是花了三十年为《资治通鉴》做注。这部书造就了一门“通鉴学”,也极大地参与塑造了延续至今的中国人的历史观。曾国藩认为《资治通鉴》是最好的经世治国之书,而毛主席一生也读了17遍《通鉴》。
面对这样的大部头,作为后学,惟以谦谨事之。本读书会,形式是逐字逐句通读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原文和胡三省的注解,然后简单地过一下《资治通鉴纲目》的相应纲目,略做讨论。兹有如下提示:
1.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主要教材,朱子的《资治通鉴纲目》(《朱子全书》本)为辅助教材;秦汉以后的内容,更辅以王夫之《读通鉴论》。参加读书会的所有学友,这三本教材原则上需要备齐(电子书亦可)。
2.《通鉴》一书先秦部分,地理(名)内容最为复杂,其次是官制,为保证读书进度,在理解胡注基础上,此等专门之学,不予深究,感兴趣的同学可结合推荐的参考资料自己深研。
3.《资治通鉴》读书会在网络上举行,每周一次,拟安排在晚上,七月中下旬开始,具体时间和视频会议工具选择,待收集报名的学友意见而再行通知。
4.《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草蛇灰线,马迹蛛丝,前后呼应,希望参与的同学能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否则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教材说明
教材:
1.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系列简体横排《资治通鉴》(一套精装十二本)
2.《资治通鉴纲目》上海古籍、安徽教育出版社的《朱子全书》(修订版)第八、九、十、十一册
3.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系列、舒士彦点校、简体横排本)2013年3月版(如接受读繁体字版,可购买岳麓书社“船山全书”系列《读通鉴论》(全二册)2011年1月版)
辅助教材:
1.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
2.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6月版 ;
朱本军《战国诸侯疆域及形势图考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附加说明:
本读书会自庚子年春开展至今,已进行至第四年,目前读至《卷五十•汉纪四十二》汉平帝元初三年(公元后166后):
“春,正月,蒼梧、鬱林、合浦蠻夷反。”
学友们可于读书会钉钉群中下载参考书籍,欢迎新朋友随时加入。
长期腾讯会议号:878 4266 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