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相似性
今早上,有朋友玉珍发信息给我:

如果打球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增强自信,那么干嘛要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呢?既然不需要为国争光,也不需要为家庭荣誉奋斗,只需要强身健体,赢了开心,没赢锻炼了身体,也开心,干嘛要藏着掖着?
乒乓球看起来有个对面的“对手”,但“对手”不是“敌手”,更不是“敌人”,要感激对手的陪练。球场有输赢,可是人生没有输赢,大家最后的结果都是走向“死亡”。只是欢喜无憾的闭上眼睛,还是恐惧担心很多后悔遗憾的闭上眼睛。
玉珍说“害怕自己强过对手,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这个世界,整体来说是慕强的。先让自己强啊,然后再看对方喜不喜欢自己。而不是还没有强起来,就担心“强起来”的自己会失去什么。在成果面前,原来的喜欢会增加“佩服”和“尊重”。
如果对方不喜欢变强的自己而远离,那也是缘尽而已,祝福她,然后继续前行,寻找跟自己匹配的同行者。我们要做的是,永不停下向前的脚步。
别人喜不喜欢我,是别人的事情,尊重别人的选择。我们要做的是自己该做的事,走自己的路,正知正念正见正行。
玉珍的这个过程,自己突破阻挠、坚持自己的选择、并让这个选择成为正确的选择的这个过程,让我想起昨晚上跟罗易聊对孩子“管不管”的讨论。

“管”什么,怎么“管”,这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每个父母的头顶上,每一次伸出管孩子的手,都要先经过这两个问题的“审视”,而不是只凭经验、惯性、自动化地伸手管,用“盲目作为”掩盖自己“思考(认知)的不作为”。特别是随着孩子的长大,从一个完全需要父母照顾的小宝宝,到一个身心独立能够“而立”的成人,这需要多少次的不断审视和调整啊!
我们会发现这世上真的了解并理解自己的人非常稀少,每个人都是“感觉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同样,也没有几个父母真的了解孩子。当我们横加干涉孩子的决定的时候,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于孩子最爱的父母,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很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质疑,从而破坏孩子的直觉力和自知力,甚至破坏了孩子的驱动力和责任感。
就如玉珍,“直拍改成横拍”,大部分人包括她老公,肯定也是“为了她好”而反对,但这一次,她坚持了自己的立场和选择,并呈现了新的局面。但如果这是罗易家孩子的一个类似决定呢?哪怕青春期的孩子,都很难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父母的这个不加审视的“管”会带给孩子什么感受呢?如果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孩子内在的生命力会被压抑成啥样呢?
很多孩子的问题,其根源来源于父母以及父母营造的这个家庭环境。父母需要看到当前孩子呈现出来的这个“果”,重新审视自己的言行,重新调整自己的言行,虽然这非常的难。
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件事,在我这里,有了时空的交叉点,有了一定的遥远的“相似性”。
最近的一个感受也分享一下:
最近接触的几个家庭的孩子出现的问题,基本都是围绕人际关系的困境造成的上学困境,其实这也是青少年最常见的社会化过程中遭遇的重要挑战之一,这也是父母要陪伴孩子走过的一个坎。
想想我们自己,跌跌撞撞走到今天,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分分合合,因为各种原因相识、相聚、珍惜、分别,就如一道道时而并行,时而交叉,时而分开的轨道。
有个262法则:在我们身边,无论我们怎样,都会有20%的人喜欢我们,无条件的喜欢和维护,不论我们做什么,哪怕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60%的人会觉得我们无所谓,远远近近的,各种随缘。还有20%的人不论我们做什么都会被讨厌和指责,甚至连呼吸都是错。
再怎么优秀,我们也不可能做到被所有人喜欢,再怎么糟糕,也不可能被所有人讨厌。生命是一个不断被自己接纳的过程,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生而为人,珍惜喜欢自己的人,但没必要为了让别人喜欢去迎合别人,也没有必要因为有人讨厌自己,而不断攻击自己。
虽然我们总说,知道了所有的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但,必须先知道这些道理,然后再在生活中去落实和实践。
其实,日常生活的争执几乎都是源于“误解”。但是否愿意为彼此“关系”退一步,或者愿意接受新的视角和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发生的事情,就成了关系的关键。
如果对方固执坚持自己原来的视角,并且不相信我们提供的新的视角和我们的诚意,甚至还加以嘲笑和更多的误解,明显充满了敌意甚至恶意,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把TA归到20%不喜欢自己的人中,就停止改善关系的善意,然后转身走开,这样的人在当前什么都不会给我们带来,只会扰乱我们的心绪,反而让我们聚焦在关系的矛盾点,而不是自己的目标上。
鲁迅说过: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学会在消耗自己的关系里转身,是我们一定要教给孩子的。所有的关系,都是动态变化的,珍惜珍惜我们的人,让自己在消耗的关系中脱离出来,学会适可而止和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