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光之君》11-20集观后——迷惘的十年
追剧的每一周都觉得好漫长,但十集过去回头看,又觉得时间好快。两个多月就这么过来了。上篇观后写于3月初,北京还在冬末的消残中;现在写第二篇已是5月下旬,花季已逝,初夏降临;想来写第三篇的时候应是酷暑时节……
第11集到第20集,感觉与前十集颇为不同。的确如开播前编剧所说,减少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互动。重点讲述的是公元986年宽和之变到公元996年长德之变这十年间,藤原氏九条流兼家家族上位的历史。这正是大河剧主流的表达内容。对于看惯国内宫斗剧的观众可能看日本中古时代这两次政治事变会觉得太小儿科了。怎么天皇被骗出家就真的退位接受现实了?咱们的梁武帝四次跑去同泰寺当和尚还不是被大臣们花巨款“赎”回来了嘛。伊周兄弟箭射法皇,这是地地道道的犯上作乱,有了此等把柄,道长为什么不把他们斩草除根,仅仅流放了之。导致此后数年间朝臣们的左右骑墙,给自己执政制造阻碍。看历史剧,除了看直接描绘以外,还要看铺垫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政治生态。以宽和之变来说,道兼把花山天皇骗出家只是事变的结果,并不是根源。其根源在于年轻的天皇想立威收权,用自己的意志统治国家。他在位不到两年,以舅舅藤原义怀、乳兄弟藤原惟成为心腹,先后颁布了《庄园整理令》、《弓箭兵仗禁止令》、《钱货强制流通令》、《沽价令》、《俭约令》等多项新政。这种加强皇权的行为与长久以来形成的朝臣共议再报请天皇批准的政治生态相冲突,损害了大多数重臣的政治利益;更何况这些政令中不少也在剥夺大臣们的财富利益(这点可以参见兼家与当时的关白藤原赖忠,左大臣源雅信多次密会的戏)。所以朝中的大臣几乎无人真正支持花山,当他出家后,也就没人想把他再弄回来。反正立了新天皇,执掌权柄的那个人变了,但大多数的人和以前一样,朝政是稳定的。受影响的仅仅是跟随花山而起的几个人(很不幸,这里面就包括了我们女主人公的父亲。藤原为时由于自己的政治洁癖导致最终站队错误,开始十年的失业生涯)。





兼家为了这一刻经过多年的准备,从储君、同朝大臣的人心、儿子们的分工与培养,事变成败之后的不同安排等等很多方面都是下了功夫的。所以他能掌控局面,一击即中。在他掌权后快速提拔自己的儿子们还有亲信,虽然也会招致一些人的反感,但道隆早在事变之前已经是参议,道兼和道长兄弟俩也都担任着中级职位,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只要不犯错,旁人再有不满也难说什么。道隆也遵照兼家的路线,早早安排了长女定子与外甥一条天皇的婚姻,让自己家与天皇的关系持续紧密。这就让兼家去世后的政治接班变得非常顺利。第十四集“星落尤甚”就讲述了兼家的死亡。以此为分割,本剧第一位重要角色下线。剧情从兼家的上位转到中关白家的短暂执政阶段。能干的父母往往造就平庸的后代。道隆本人在父亲的保驾护航下顺利接管权力。但他被保护得太好了:作为嫡长子,兼家不让他知晓争权过程中的黑暗面(比如给圆融天皇下毒,诅咒忯子流产等等),保持他政治上的清白。肮脏的事都交给已经不清白的二儿子去做;他可以娶自己喜欢的人作正室,因为嫡长子可以继承兼家的地位与财富,不需特别仰赖妻家的政治势力。这点剧中的道长应该是羡慕死了。作为三子就没有这个条件娶真爱。他想上位必须有妻家势力的支持。这是他的爱情难以修成正果的主因。道隆此前也的确表现出了一定的政治能力,比如第六集里利用汉诗会试探和拉拢青年贵族,手段巧妙又风雅。他的正妻高阶贵子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培养出来的长子伊周、长女定子也都是有才学的风雅之人。所以中关白家主政期间,宫廷内外都弥漫着荣华之气。第十六集“华之影”的开篇,借用《枕草子》中记述的“香炉峰雪拨帘看”的典故,展示了道隆一家的不接地气。彼时道长正为如何处理疫病大流行而头疼,可被道隆家控制的宫廷中无人关心这事,只顾自己的风雅。颇有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与讽刺。顺风球好打,逆风球难为。过于顺遂的经历让道隆缺乏处理不利条件下事态的能力。维持荣华表象的奢靡损害了执政者的口碑;揠苗助长般地提拔伊周兄弟,难以服众,客观上为伊周的接班设置了障碍。而作为接班人的伊周,虽然得才女母亲所传,是当时有名的精通汉学的青年才俊,但毕竟年轻,政治上过于稚嫩,只知道去争地位,不懂为自己累积支持力量。遇事只会用权势施压。正是他们兄弟的骄横跋扈才导致了箭射法皇事件,由此引发了长德之变。话说花山天皇还真是一位性情中人啊!十年前为了去世的宠妃被骗出家,导致皇位更迭。十年后又因为与女人私会,招致错误的报复。引发权臣洗牌。真,最佳工具人!


在历史上,从道隆病逝到长德之变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伊周与超越自己地位,担任“内览”的叔叔道长摩擦不断。不仅俩人在朝堂上公开发生争执,弟弟隆家与道长的随从也在京都的大街上爆发武斗,据说隆家的人还打死了道长的侍从。这些在本剧中都一带而过或未提及。编剧这样取舍应该有刻意降低两人固有恩怨的想法,以此来塑造道长在长德之变后续惩处上可以保持置身事外状态的合理性。毕竟作为群臣之首的道长在最有力竞争者出了这么大篓子的时候不趁机打击实在说不过去。那么降低两人此前对立性后,将惩处归于一条天皇自己的意志,道长只是承旨办事就变得可信了。这是在“洗白”道长吗?我觉得也不算啦,在历史上,道长面对其他人对这件事的质疑时也发誓说这些惩处是天皇自己做的决定。其实彼时的道长刚刚30岁,甫任右大臣,第一资历浅,第二作为天皇的小舅舅,他对天皇的掌控力是不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道隆死后诠子支持二哥和弟弟接关白,不支持伊周的原因。因为二哥个弟弟与一条仅仅是舅甥关系。维系这层关系的关键人物是她本人;伊周与一条不仅是表兄弟,也是他的大舅子。维系关系的中间人除了道隆还有是中宫定子,有枕边风吹。他当了关白,诠子就真的只能养老了。诠子看不上定子,不是因为这个人有什么不好,而是她能分走自己对天皇的影响力),那时的成年天皇也并没有像后世完全丧失权力,长德之变对中关白家的处理是一条天皇自己的决定,不管在历史上还是在本剧中都是合理的。






我对这十集的总结是“迷惘的十年”。首先男女主人公的迷惘。作为女主人公紫式部(真寻),她的迷惘在于走不出过去的恋情,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作为男主人公道长,他的迷惘在于从家中三男到成为自己家族及朝廷顶梁柱的过程中内心的冲突与调试。第十一、十二集的重头戏就是真寻与道长的分手。第十集里的月夜幽会让道长与真寻关系升级,但第二天,道长的父亲位极人臣,真寻的父亲败落失业。政治上的成败与地位的巨大落差,给他们的关系笼罩上阴影。在这里我想说,剧中的道长真的不是咱们古偶剧中的恋爱脑。他很清楚自己家与女友家的地位差异,也清楚自己要实现女友的政治理想,需要走怎样的路径。所以第十一集中他的求婚只是让真寻作妾。并且天真的认为虽然给不了你正妻的地位,但我最爱你。我们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没想到遭到了真寻的强烈抵触。真寻的拒绝不仅仅是出于恋爱中的少女对恋人忠贞的要求,还有作为早慧的才女,她熟读《蜻蛉日记》。对身为妾室(还是公认受宠的妾)的悲哀非常了解。你既然最爱我,为什么还把我置于这样不堪的地位,让我的后半生都要承受孤寂之苦。双方的认知和想法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自然不欢而散。让女性观众心疼的是,真寻不但被道长置于妾的地位,还因为不接受被道长大吼了一通。最后还被一个人留在了六条的废宅中~~藤原道长,你就是这样对待你的真爱呀!黑灯瞎火地把她扔在一处荒凉之地,就不担心她有什么意外!还有你的“不爱生气”人设怎么说崩就崩。也没见你拿出这个气势来为两人的未来去和家里争取一下。吼女友,好有本事呦……更可怕的是,气呼呼回家的道长马上向父亲兼家提出接受和左大臣家联姻的安排,并请父亲尽快推动。这算什么?!女朋友不愿意就这么放弃啦?你都不愿意再哄哄、安抚安抚。就这么着急先把大老婆娶到手。遭遇了情感背叛的真寻回家后倒是进行了反思。结论是“除了那个人(道长),我谁也不嫁。”所以在守庚申之夜接到道长的邀约之后,她很兴奋地奔向情郎,希望以自己的妥协保住俩人的关系。可是,没有最糟,只有更糟:道长甫一见面就表现出了疏离,站在两三个人的距离之外说自己要入赘到伦子家。原本兴奋的真寻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道长未来的正妻是自己视为恩人、姐姐的伦子。换个人,真寻都嫁了。只有面对这个人,同意作妾的话她说不出口。俩人关系无法继续,分手顺理成章。




开播前,编剧大石静在采访中就说她写的真寻“是个难以对付的人”,虽然道长多次求婚,都被拒绝。此说深入人心,让大家觉得在两人的感情中,是真寻决定了走向。我的看法是,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感情的主导者是道长。从少年时的初相遇到成年后的重逢再到月夜关系升级以至最后的分手,主动的那个人都是道长。特别是分手,道长在真寻拒绝作妾的当天就接受了入赘伦子家的决定,并且为了走结婚流程,开始和行成学习写和歌。守庚申之夜,他原本也是要写和歌给伦子的(有一个道长用香薰一张粉色纸笺的镜头,很快)。只是心里烦乱,写不下去,才另外拿了一张寻常的纸写信约真寻见面,给俩人最后一次机会。在又被拒绝之后,当夜他就去伦子家当上门女婿了。真寻只能在弟弟、异父异母的姐妹陪伴下痛饮失恋的米酒。大石桑,不是真寻难对付,是道长就没给她一个靠谱的选项,要她怎么选呢!






分手后的真寻拒绝相亲,除了维持家计,还要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她在找一切办法分散注意力,让自己活得有价值,从感情的泥淖中解脱出来。她教平民小女孩认字,希望能改变不识字造成的痛苦;用动人的文字感染内心受伤的姐妹;和偶像宁子讨论用文字记述女子心境……越来越趋近于未来的那个成就其人生意义的点,但还不到火候。道长这一边倒是“春梦了无痕”。和两位妻子相处和谐,娃是一个接一个地生。除了沉默寡言,是一个让妻子、岳母非常满意的人。直到某一天,他私藏的真寻写的归去来辞被发现,伦子才警觉丈夫的内心可能有另一个人,从十三集以后道长与真寻的互动极少,仅有两次偶遇,都是相对无言,擦身而过。第十六集临近结尾有分手后最重的情感表达:道长视察疫情,在悲田院遇到了染病晕厥的真寻。身为大纳言的道长光天化日下骑马带着真寻从京都大街上走过(虽然但是那个时代没有X,没有Tiktok,可这样招摇过市了一番居然没有绯闻流出啊~~不合常理!),抱着她闯进此前多次想进的那个破败家门。还把闻讯而来的为时、乳母赶走,亲自照顾了前女友一晚。对着昏迷不醒的真寻,他才敢说出几句憋了多年的心里话。昏迷中的真寻也感受到了前男友的存在,从死亡的边缘挣扎了回来。如果按国内的言情剧编排,男女主在经历此番生离死别后,一定会重燃爱火,再续前缘。但在大石静的笔下,清醒后的两人依然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道长的迷惘相当多的一部分在政务上,因为他步入政治决策层的重要原因是前女友的托付。但真寻的理想与当时贵族的利益、统治习惯有冲突,道长仅仅作为一个参与者是无力改变现状的。这十集中他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张,就是执政者要尽量照顾百姓。有两次在阵定上讨论给地方百姓减税的议题。第一次,道长是一个人有点点怯生生地提出了支持减税的主张,势单力薄被否了,却赢得了实资的赞赏;第二次,道长的主张已经能获得多数同僚的赞同;他也多次提出改革捡非违使,防止执行人秘密处决犯人(这正是避免直秀悲剧的改革)都被继任摄政的道隆强硬否决;瘟疫袭来,道长主张积极抗疫,并为染疫的平民修建收容屋,防止疫情扩散,但被当权的道隆一力挡下。自己的主张不能落实,让道长的情绪低落,陷于自我否定之中,是否能实现真寻的理想?她看到我做不到,会不会失望?迷惘的道长只能望月寄情。




道长的另一部分迷惘来自家族关系。特别是大哥道隆的早逝,让这个矛盾提前浮出水面。按兼家本义,大概是希望道隆之后接班的是长孙伊周。所以伊周一直自视甚高。依仗祖、父两辈的荫庇,以及妹妹定子的受宠,认为下一任的关白理所应当是自己,从不把两位叔叔放在眼里。但他和道隆一样都忽略了诠子。诠子在兼家生前是家族攀附皇家的工具,但她不甘于这样的定位,一直在建构自己的政治势力,包括让道长娶明子,都是她为自己布局人脉。可以说兼家的子女中最像他的就是这个女儿。诠子是一条的生母,又有女院的身份,于公于私她都能对天皇产生影响力。本来诠子就不喜欢大哥一家对父亲亦步亦趋,只把她当晋身的工具。道隆父子掌权后还企图把她迁移出政治核心圈,这就把双边关系彻底搞僵。诠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伊周继任关白。所以她推出了二哥道兼,当然道兼并不是她理想的同盟者,不过是个过渡,她选择的同盟者是三弟道长。道长本人在这个过程中显得颇为被动。并没有太大的意愿和小八岁的侄子相争,但伊周倒是早早就把他当成了对手,不时挑衅。偶尔,被斗急了的道长也会反击(参见打赌射箭这段戏,简直就是谶语!)。剧中的道长,小时候就不喜欢家族中彼此争斗或相互利用的关系。希望能单纯地以亲缘关系相处(这也正是诠子从小就喜欢他的原因,诠子能从道长这里感受到正常的姐弟亲情);步入政坛后的道长在亲情上保留了初心,对待父亲、二哥,他更多地是以儿子、弟弟的身份相处。在他们身故时,道隆家是欢欣鼓舞、翘首以盼的姿态,道长则痛惜于亲人的离去。当他真正跻身权力中心时,面对来自原本应是亲人的对立与挑战。原本抱有的亲情逐渐瓦解。从原本回避争斗变为直接面对甚至将来可能主动挑战。转变不可能迅速完成,期间的犹豫、心软都是正常的。第20集中,道长已经默认伦子与诠子联手陷害伊周,第21集的预告中,道长面对嫂子贵子与儿子伊周同赴流放地的请求,面色冷峻。当迷惘结束,权臣的雏形已现。


在上一篇观后中我就说过,不认为少年时代的道长对政治无感是本性,这只是他作为家族中的三男,不需承担家族责任时表现出来的不成熟。因为幼稚,他可以用本心去思考、判断。体现的是他从所受的教育中学到的是非,还有从亲情、爱情等情感角度体验到的亲近与疏离。当他走上权力的顶峰,身负藤原氏御堂流的家族荣耀后。不可能再和少年时一样的心态。不能牢牢掌控权柄,周围就有有人伺机而动,取而代之。责任,是让男人成熟的第一个驱动力。我不赞同“黑化”这个说法,从鄙视权谋到主动弄权是政治成熟的表现,不是单纯的“黑”。就像前年《镰仓殿》中的主人公,从初阵吓得“花容失色”,人畜无害的小四郎到杀昔日朋友不眨眼,流放三位上皇也不皱眉的北条义时,随着衣服的颜色不断加深,心也越来越封闭。大杀四方无非是让自己在屠杀中生存下去。人性何其复杂,岂可以黑白简单论处。




除了男女主人公,这十集还有另一对也在迷惘中,那就是一条天皇与中宫定子。这对皇家眷侣也是青梅竹马的人设。开始的相处也是单纯而美好,但美丽总是无法长久。定子进宫是肩负着家族使命而来的,她无法和一条完全同心。而一条是个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判断的君主。他对道隆处理疫情的懈怠是不满的。所以和道隆说自己不想作一个像隋炀帝那样不体恤百姓的皇帝,希望道隆作为关白要辅助他做到这一点。这是在告诫他,你的作为有损我的声名,你要改进啊。但不知道隆是没听懂还是故意打岔,照例以催生皇子来结束这段对话。一条对此是失望的。所以道隆死后他没有马上任命伊周当关白,留下了各方势力争取的空间。这期间当然有妻子的枕边风、有母亲的哭求,这些都会让他纠结、迷惘,直到他偷听到的群臣对伊周的不满。如此没有人望,难勘大用。定子夹在家族与天皇丈夫之间,本以为自己和丈夫感情好就可以了,没想到家人先是不断催生施压,后来又干出争风吃醋,箭射法皇的事。这么积极主动地送人头也是没救了(也别怪被政敌添油加醋)。一条可以容忍他们家漠视自己的意志,也可以哄老婆开心,答应提拔她的兄弟。但他无法接受臣子挑衅皇家的尊严,伊周兄弟被判远流已经是法外施恩,如果伊周像弟弟隆家那样敢于面对,去流放地赴任,定子一定会尽力求天皇赦免。但他选择了对抗到底,完全没有考虑妹妹的立场,导致定子精神崩溃,削发出家,主动从后宫退场了。迷惘的定子无法承受家族施予的压力,选择挣脱,可自己也遍体鳞伤。



角色的设计与演绎方面,前20集的前两名我认为是藤原家的老爸兼家和二哥道兼。兼家在他出场的14集里,充分表现出了一代权臣的谋略、缜密与老辣。剧中目前一笔带过的东宫太子(未来的三条天皇)是兼家长女超子与冷泉天皇的儿子;剧中诠子所嫁的圆融天皇是冷泉天皇的弟弟。也就是兼家把两个女儿嫁给天皇家的兄弟俩。在两个支脉上都有自己的外孙可以继承皇位。这可是在他真正掌握政权的近三十年前就开始的布局。以子女为工具,使用起来绝不手软。牺牲女儿,兼家想让圆融天皇尽快退位,强行要求诠子回家居住,给天皇下毒,造成天皇对诠子感情的破裂;牺牲儿子,以道兼多年前的激情杀人为把柄,裹挟他成为家族的黑手。甚至让他以为任劳任怨地干这些脏活就能成为继承人(真是被老爸PUA得不轻啊~)。另一面,兼家对他真正看重的儿子又是另一种状态。如前说述,他对长子道隆的保护非常完备。甚至于连道隆后代的人生轨迹,他也参与了安排。这点在伊周成年后由兼家主持他见安倍晴明的剧情里体现出来。道长原本不受重视,但当他说出“谁是天皇不重要,重要的是辅佐天皇的那个人”这句话后,兼家就对这位老三另眼相看了。在宽和之变的前夜,兼家向道长托付事败之后的家族复兴重任。临死前,他又再次告诫道长,男人的责任是守护家族。这一点与讨厌兼家为人的藏人头藤原实资认可兼家提出的政见;同样讨厌他的左大臣源雅信、关白藤原赖忠都支持他扳倒花山的左膀右臂(这二位都没想到兼家真正扳倒的是天皇本人)相呼应,说明兼家确实具有一定的识人用人能力和为政的能力。他的弄权不单纯是个人私欲的膨胀,也是能力使然。段田安则非常准确地把这个人物的多面性演绎了出来。不愧是今年大河剧演员表中大轴组的最后一名。演技担当实至名归!



二哥道兼整体的人设和戏份比较薄弱,概括说就是个干黑活的工具人。但演员玉置玲央把握住了道兼在父亲死后的转变,用有限的几场戏,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这个人物的口碑,丰富了这个工具人的内涵。让道兼成为前20集中第二个让人难忘的角色。道兼在父亲死前才知道自己被骗了,继承人是大哥。老婆也带着女儿和别人跑了。为此他很是颓废了一阵。在人人都嫌弃他的当口,自幼关系不睦的弟弟道长竟然上门劝他振作。鼓励他摆脱父亲的阴影,做真实的自己。道兼此时的痛哭很有层次,包含了委屈、后悔、解脱、释放、感激等等情绪,次第倾泄而出。在泪水洗涤心灵之后,道兼脱胎换骨。另一场道兼临终前拒绝道长探视的戏也非常动人,那不是关白大人和大纳言大人的告别,而是曾有嫌隙,终究又拾回亲情的兄长在人生最期的独白。这两场对手戏,玉置玲央都盖过了柄本佑,真是位用演技整容的演员啊!


第二十集里真寻和道长的心有灵犀我真的很爱。真寻替为时写的汉诗,提醒道长自己父亲具有和宋人沟通的能力,希望能去越前与宋人打交道;以前傻乎乎的道长还记得真寻的笔迹,比对确认后秒懂。向天皇争取来了改任(一条对此是不高兴的,但道长理由充分,原任越前守的源国盛在这方面又是个庸才。他也不好坚持)。为时接到改任越前守的任命后,真寻低头那一笑,这些都在她的预期内,前男友果然与她心灵相通。21集的预告中出现了真寻临行前与道长的紧密拥抱,希望这不是最后的拥抱。998年临近,真寻如何在坚持了12年单身后嫁给了宣孝,道长怎么看待前女友的突然嫁人;真寻在越前是不是和宋国医生周明互生情愫,她是否想去宋国,毕竟前面铺垫了不少她对宋国的兴趣。还有她心心念念的科举制度,日本并没有实施呀,是被道长拒绝了吗?这些未知都将在接下来的十集中一一解开。我很期待。





大石静在采访中曾说她对道长那首著名的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此世乎は我世とホ思望月及虧たる事も無と思へい)”有新解读。一般都认为这是道长在达成“一门立三后”的盛况后,于宴会上吟咏出这首歌,被实资记载于《小右记》中得以流传下来。其反映的是道长志得意满后的狂傲。她会怎么解读呢?会不会是步入中老年的紫式部与道长可以并肩一起看月亮了。这对从青年时代就只能各自望月的情侣,此时终于圆满了。月满无缺的不是权势而是感情呢?如同兼家支持道纲母写日记,疗愈作为侧室的心伤;道长也全力支持真寻把此生的情愫都化作《源氏物语》中的故事。前半生在情感上对她的亏欠,要在此时尽力弥补。大石静的剧本到目前为止,虚实拿捏很恰当,埋线清晰且必有呼应,真是越看越上头。

吐槽一下,NHK真是穷啊!中关白家掌控下的宫廷不应该是富丽堂皇的嘛,怎么处处透着简朴~以至道长说要节制中宫用度我都觉得他是不是太抠了。身为中宫的定子收到的铜镜是用一块没包边的绸布包裹的。2012年《平清盛》中,还没发迹的清盛送给新婚妻子的口红还用一块漂亮的织锦包裹呢~~12年过去,NHK的道具真是眼见的越来越寒酸。这是日元贬值造成的么~~
特别推荐,遇到黛りんたろう(黛伦太郎)导演的回目建议重点看,比如第十集、第十四集、第十九集等,都非常好看。
倚窗闲话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每年最早的?还是最晚的樱花? (3人喜欢)
- 《致光之君》41-48集观后——青山依旧 (3人喜欢)
- 《致光之君》31-40集观后——多情却被无情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