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游记.哈尔滨圣母守护教堂

转自:A05工作室
前言
2024年的哈尔滨知名度可谓风生水起,首先是开年冰雪旅游大火了一把,然后5月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首次到访“尔滨”,普京夸赞下的“尔滨”又再次冲上热搜。普京在哈尔滨一天的时间非常紧凑,行程包括中俄博览会开幕式、哈尔滨工业大学、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以及本文的圣母守护教堂。其他行程本文不过多描述,由于笔者近期刚刚发表了哈尔滨教堂的一些内容,因此本文会重点谈谈圣母守护教堂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普京选择圣母守护教堂拜访?圣母守护教堂的建筑是一个怎么样的发展历史?


普京在圣母守护教堂(照片来自俄罗斯网站)

城市中的圣母守护教堂(笔者拍摄)
哈尔滨东正教堂概述
在普京到来的同时,这几天哈尔滨还有一个热搜事件,就是地铁一个小伙和大娘关于宗教的论争。当然本公众号是建筑与艺术主题,笔者不探讨关于宗教本身的争议性话题,但是通过事件也能反映出国内大多民众对西方宗教历史还是非常的不了解。例如笔者前些天在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室内参观拍照的时候,有一个大爷在问工作人员这个教堂是不是一个天主教堂,工作人员客气的提示这是东正教堂。因此,本文还是不厌其烦的先科普一下哈尔滨的东正教堂发展概况。西方的基督教分为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教派,这些历史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由于哈尔滨的主城区是中东铁路修建而形成的,而中东铁路是当时沙皇俄国主导建设的,因此沙皇俄国把东正教会带到了哈尔滨。随着俄国侨民的越来越多,特别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很多贵族和贫民到哈尔滨避难,这使得哈尔滨在解放前建设了20多座的东正教堂,这也是哈尔滨教堂建筑的最重要风格类型。而在20世纪初,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也在哈尔滨逐渐扎根,相应教堂也开始陆续建设,但总体来说这两个教派的教堂,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与东正教堂相提并论。哈尔滨现存东正教老教堂仅5座,其中规模最大的圣索菲亚教堂现在是城市艺术馆,可以买票参观;规模其次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已经转赠给天主教会使用,定期可以入内参观;圣伊维尔教堂近些年才修缮恢复,室内部分还没有开放使用;圣母安息教堂规模最小,同时现在正在筹备维修,也是处于闲置状态。而圣母守护教堂就是现存东正教堂非常重要的一座,因为只有圣母守护教堂还被东正教会使用,还承载着东正教会的功能,这也是为什么普京参与东正教宗教活动,只能在哈尔滨拜谒圣母守护教堂的原因了。圣母守护教堂在哈尔滨现存教堂中的曝光度不高,圣索菲亚教堂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自不必说,一般游客也会到阿列克谢耶夫和圣伊维尔教堂打卡,这两座教堂交通便利也知名度更高一些。但圣母守护教堂也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从建筑风格语言上是最纯正的拜占庭形式,是很多建筑专业人士公认的哈尔滨现存最优美教堂建筑。

圣索菲亚教堂(笔者拍摄)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笔者拍摄)

圣伊维尔教堂(笔者拍摄)

圣母安息教堂(笔者拍摄)
圣母守护教堂的前世今生
现存圣母守护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的繁华路段,临近秋林商圈和医大一院,同时周边还有新教和天主教的两座教堂,共同形成城市中重要的教堂组群。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帡幪教堂或乌克兰教堂教堂,因为这座教堂前身是建于果戈里大街的小型木质教堂,而教徒以当时的乌克兰人为主,如果普京知道这座教堂的乌克兰人建设史不知道作何感想。在上世纪20年代,现存圣母守护教堂位置为俄侨老墓地,这里还属于城市的边缘地区。但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些墓地即将被城市建筑所包围,因此地方政府提出老墓地不许再进行下葬,新下葬的死者要到更远的新墓地,新墓地也就是现在文化公园的位置,建成于1908年的圣母安息教堂就是新墓地的祭奠教堂。这一计划引起了俄侨墓地后人的恐慌和焦虑,经过不断沟通,俄侨希望在老墓地建设一座教堂来守护这些先人的亡灵,这也是圣母守护教堂形成的原因。

老墓地历史照片

新墓地历史照片
经过教会和墓地家属的坚持努力,当时的中国政府欣然同意了建设教堂的要求,选址就在紧邻老墓地的现存位置。选址有了之后,值得一提的是建筑方案选择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在1905年的时候,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参与了新墓地(现文化公园内)的教堂设计,但最终没有选择他的方案,而新墓地建成了现在的圣母安息教堂,日丹诺夫的方案图纸被存放在中东铁路局的档案馆内。而在老墓地圣母守护教堂筹备建设的时候,建设方又想到了日丹诺夫25年前的方案图纸。教会人员找到了日丹诺夫,而希望使用他当年的设计方案进行老墓地教堂的建设,日丹诺夫表示非常同意并免费参与工程建设指导。日丹诺夫的方案重建天日,同时教会剩下了一笔设计费,看来也是双赢的一个结果。

建筑师日丹诺夫照片



圣母守护教堂历史照片
日丹诺夫的方案采取了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是东罗马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的主流教堂建筑样式,突出建筑的拱卷与中心穹顶设置,其代表建筑就是现存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与近代俄国多洋葱头砖石教堂相比,圣母守护教堂的实施方案更加突出拱卷和穹顶的纯粹性,也更加强调建筑的结构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特征,这正是拜占庭建筑的鲜明标识。除了圣母守护教堂,1941年建成的圣母报喜教堂是更大型的拜占庭建筑代表,可惜的这座教堂没有保存至今。圣母守护教堂突出中心穹顶的同时,依然以东正教常用的希腊十字平面为主,而前部的小穹顶钟塔与中心大穹顶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教堂同样以砖红色为建筑主色,大面积的墙体让教堂更加的典雅和庄重,同时红砖装饰细节重点体现在一些线脚等装饰区域,形成建筑立面良好的虚实对比。

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笔者拍摄)



圣母守护教堂现状(笔者拍摄)
圣母守护教堂在1930年开工建设,同年底竣工,总高度达到了30米,建成后的圣母守护教堂成了东大直街的靓丽一景,也是哈尔滨中型教堂的典型代表。建国后,随着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陆续的离开,圣母守护教堂的宗教功能被迫停止,而教堂也被一度用于其他功能,不过比较幸运的是教堂并没有在一些历史时期被拆毁破坏,而一直被较好的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宗教活动被陆续恢复,圣母守护教堂在1984年再次开启了东正教活动,成为了哈尔滨仅存的东正教会宗教建筑。相比较新教和天主教,现如今哈尔滨的东正教信徒较少,圣母守护教堂一般活动期间也不开放内部,这为游客参观打开带来了一些遗憾。


教堂细部照片(笔者拍摄)
结语
作为“尔滨”硕果仅存的东正教会遗产,圣母守护教堂知名度可以说是不瘟不火。但这次普京总统的到来,让圣母守护教堂走进了全球的视野,众多俄罗斯网站都刊载了普京在教堂的新闻,甚至维基百科也及时在教堂介绍更新了普京到访的信息。圣母守护教堂周边的老墓地在建国后搬迁到东郊的皇山公墓,当年新老墓地一些侨民无主之墓应该是不知所终,而有条件搬迁过的墓地位于皇山公墓的侨民区域,可供侨民的后人拜访祭奠。现在的圣母守护教堂虽然不在守护逝者,但教堂既承载了东正教会在中国的传承,同时也是“尔滨”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地标。


皇山公墓的俄侨墓地(笔者拍摄)

圣母守护教堂的老明信片
(本文拍摄照片版权为笔者唐家骏所有,除文章授权转载外,禁止在网络平台、线下刊物和商业运营等使用本文照片,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