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古版考异 第九回(中:吕布杀董卓)

本文编次:书林 绿苹 樊道本
校阅订补:南海 张猛熊
绣像协力:荥泽 董丑奴
四、李肃诓董卓

[嘉靖本]布曰:“昔日兄曾说布[1],杀建阳而投卓[2]。今卓不仁不义,乱理乱伦[3]。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神人共戮[4]!汝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宣卓入朝……” 肃曰:“吾亦要除老贼久矣,恨无牙爪[5],今天赐也!”遂折箭为誓。允曰:“汝若干事[6],岂愁显官?” ……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待将天位让与太师[7],故有此诏。肃知此诏为急[8],飞马而来,拜贺主上。”卓曰:“王允何如?”肃曰:“王司徒已差修筑受禅台[9],士孙瑞已草诏[10],只等主上到来[11]。” ……卓曰:“吾登九五[12],汝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讫[13]。卓临行,与貂蝉曰:“吾昔日许汝为贵妃,今番定矣。”貂蝉谢[14]。 卓入辞母。母年九十有余[15]。母曰:“吾儿何往?”卓曰:“儿今去长安顺受禅[16],母亲早晚为太后也。”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李肃曰:“为万代国之祖母,岂不预有警报[17]。” [叶逢春]布曰:“昔日兄说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1]。今卓不仁不义,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思共戮[2]!汝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去召卓入朝[3]……” 肃曰:“吾入要除老贼久矣[4],恨无牙爪[5],今天赐也!”遂折箭为誓。允曰:“汝若干事,岂愁显官[6]?” ……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7],待将天下让与太师,故有此诏。肃知此事,飞马而来,拜贺主上。”卓曰:“王允如何?”肃曰:“王司徒已差人修筑受禅台,士孙仆射已草交天诏,只等主上到来[8]。” ……卓曰:“吾若登基,汝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卓行[9],与貂蝉曰:“吾昔且许汝为贵妃[10],今番定矣。”貂蝉拜谢。 卓入辞母。卓母时年九十有余[11]。母曰:“吾儿何往?”卓曰:“儿今去长安顺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12]。”母曰:“吾儿,我近日骨肉惊恐[12],恐非吉兆。”李肃曰:“为万代国之祖母,岂不预有惊报[13]。”
此段写王允等定计诛董卓,李肃奉命前往郿坞,以“天子禅位”诓骗董卓回长安。董卓老母预感不祥,亦被李肃瞒过。
- 一、吕布批评董卓“不仁不义”后,嘉靖本多出“乱理乱伦”四字。
从情节看,吕布怨董卓“强占儿媳”,的确可称“乱伦”,然李肃等外人未必知其就里,听来便莫名其妙。若说吕布可以进一步解释,则“自曝家丑”而使人疑其杀卓之动机,何苦来哉?且“乱理乱伦”与“不仁不义”并举亦牵强,即便插增,也应置于“上欺天子 下虐生灵”等罪之后。
从版本看,壬子本均无此四字,故嘉靖本后增之可能性较大。
又,嘉靖本李肃称丁原为“建阳”不佳(壬子本作“杀丁建阳而投董卓”稍好)。
又,叶本李肃言“吾入要除老贼久矣”不通,汤本作“吾久欲”,则叶本祖本或作“吾久要除老贼矣”。
- 二、叶本士孙瑞所撰诏书名为“交天诏”。
“交天诏”顾名思义即禅位诏。此词似不见于史书,然题罗贯中所著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中就有此诏,或非叶本后改。此点亦可视作“杂剧家罗贯中与小说家罗贯中为一人”说之佐证。
[《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二折)]你道是天数难逃,可甚么情理难饶。不争这杏黄旗权当滚龙袍,可将这出师表扭作交天诏。我想受禅台,争似凌烟阁,汝贪富贵,吾岂英豪!
又,由情节可知,李肃面见董卓并未携带诏书,嘉靖本肃言“肃知此诏为急 飞马而来”似不如叶本“肃知此事 飞马而来”合理,壬子本亦作“此事”。
又,“卓母时年九十有余”雄本作小字注,从文意看,置于注文似优于正文。
又,叶本董卓言“顺受汉禅”,嘉靖本作无“汉”字。汉代人不应口称“汉朝”、“汉室”,小说中不乏此类错误,不过董卓常怀篡逆之心,这里“汉禅”正合其口吻。
又,嘉靖本李肃安慰卓母言“岂不预有警报”不佳,壬子本多同叶本作“惊(驚)报”较好,嘉靖本应为形误。

- 【附】毛本有明显改动
改吕布称呼李肃“兄、汝”为“公”;删去吕布批判董卓“不仁不义”四字;改“人神共戮”为“人神共愤”。
改吕布计谋“如见司徒有言 一齐下手”为“伏兵诛之”。
增改李肃回应“吾亦要除老贼久矣 恨无牙爪 今天赐也”为“吾亦欲除此贼久矣 恨无同心者耳 今将军若此 是天赐也 肃岂敢有二心”——“二心”等语似无必要。
改王允对李肃言“汝若干事 岂愁显官”为“公若能干此事 何患不得显官”。
改李肃对董卓言“待将天子让与太师”为“议将禅位于太师”,并删去“肃知此事 飞马而来 拜贺主上”——嘉靖本“天子”作“天位”,叶本作“天下”,皆优于壬子本。
删去“士孙瑞已草诏”一句。
改“卓大笑曰 吾夜得梦 一龙罩身 今日得此佳兆 时节不可错失”为“卓大喜曰 吾夜梦一龙罩身 今日果得此喜信 时哉不可失”。
增改“便命大排车马入京”为“便命心腹将李傕 郭汜 张济 樊稠四人 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 自己即日排驾回京”。相应的,下文董卓死后,叙述“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 李傕 郭汜 张济 樊稠 三千飞熊军守郿坞”删改为“却说李傕 郭汜 张济 樊稠”。
删去李肃奉承语“愿主上垂拱万年 肃之子孙有赖矣”,改董卓言“吾登九五”为“吾为帝”。
改“李肃曰 为万代国之祖母”为“卓曰 将为国母”——由李肃改为董卓,似无必要。下文李肃解释“车折轮、马断辔”后,又夹批“前则其母疑而董卓解之,此则董卓疑而李肃又解之。董卓解得勉强,李肃解得敏捷”——属于为批点而改动上下文的一例。
改董卓辞行的顺序为先卓母、后貂蝉,并改董卓“与貂蝉曰 吾昔日许汝为贵妃 今番定矣 貂蝉谢”为“谓貂蝉曰 吾为天子 当立汝为贵妃 貂蝉已明知就里 假作欢喜拜谢”——则中间所添“遂辞母而行”一句可删。
[毛宗岗]布曰:“昔日公说布,使杀丁建阳而投董卓。今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神共愤!公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宣卓入朝,伏兵诛之。力扶王室[1],共作忠臣,尊意若何?” 肃曰:“吾亦欲除此贼久矣[2],恨无同心者耳。今将军若此,是天赐也,肃岂敢有二心!”遂折箭为誓。允曰:“公若能干此事,何患不得显官。” ……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卓曰:“王允之意若何?”肃曰:“王司徒已命人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 卓大喜曰:“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便命心腹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自己即日排驾回京。顾谓李肃曰:“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 卓入辞其母。母时年九十余矣,问曰:“吾儿何往?”卓曰:“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卓曰:“将为国母,岂不预有惊报。”遂辞母而行。 临行,谓貂蝉曰:“吾为天子,当立汝为贵妃。”貂蝉已明知就里,假作欢喜拜谢。
[1]“王室”人文排印本作“汉室”。[2]“吾”人文排印本作“我”。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布曰:“昔日兄曾说布[1],杀建阳而投卓[2]。今卓不仁不义,乱理乱伦[3]。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神人共戮[4]!汝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宣卓入朝……” 肃曰:“吾亦要除老贼久矣,恨无牙爪[5],今天赐也!”遂折箭为誓。允曰:“汝若干事[6],岂愁显官?” ……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待将天位让与太师[7],故有此诏。肃知此诏为急[8],飞马而来,拜贺主上。”卓曰:“王允何如?”肃曰:“王司徒已差修筑受禅台[9],士孙瑞已草诏[10],只等主上到来[11]。” ……卓曰:“吾登九五[12],汝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讫[13]。卓临行,与貂蝉曰:“吾昔日许汝为贵妃,今番定矣。”貂蝉谢[14]。 卓入辞母。母年九十有余[15]。母曰:“吾儿何往?”卓曰:“儿今去长安顺受禅[16],母亲早晚为太后也。”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李肃曰:“为万代国之祖母,岂不预有警报[17]。”
([1]“兄曾说布”壬子本作“兄说吕布”(同叶本),雄本误作“兄吕布”。[2]此句壬子本作“杀丁建阳而投董卓”(“杀”字夷本误作“投”)。[3]壬子本无“乱理乱伦”四字。[4]“神人”壬子本作“人神”。“共戮”夏、卓本作“共愤”。[5]“牙爪”夏、卓、钟本作“爪牙”。
[6]“汝若干事”夏、卓、钟本作“汝若能干此事”。[7]“天位”壬子本多作“天子”,夷本作“天柱”,雄本作“天下”(同叶本)。[8]“此诏为急”壬子本作“此事”(同叶本)。[9]“差修”雄本作“差人修”(同叶本)。[10]“士孙瑞已草诏”雄本作“士孙仆射已草交天诏”(同叶本)。
[11]卓、钟本脱“上”字。[12]“吾登九五”周、夷本作“吾若登基”(同叶本)。[13]“称臣讫”周、夷本作“称臣”(同叶本)。[14]“貂蝉谢”雄本作“貂蝉拜谢”(同叶本)。[15“母年九十有余”雄本作小字注“卓母时年九十有余”(同叶本)。[16]“顺受禅”夏、卓、钟本作“受汉禅”,雄本作“顺受汉禅”(同叶本)。[17]“警报”夏、卓、钟、雄、朝鲜本作“惊(驚)报”(同叶本)。)
[叶逢春]布曰:“昔日兄说吕布,杀丁原而投董卓[1]。今卓不仁不义,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思共戮[2]!汝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去召卓入朝[3]……” 肃曰:“吾入要除老贼久矣[4],恨无牙爪[5],今天赐也!”遂折箭为誓。允曰:“汝若干事,岂愁显官[6]?” ……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7],待将天下让与太师,故有此诏。肃知此事,飞马而来,拜贺主上。”卓曰:“王允如何?”肃曰:“王司徒已差人修筑受禅台,士孙仆射已草交天诏,只等主上到来[8]。” ……卓曰:“吾若登基,汝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卓行[9],与貂蝉曰:“吾昔且许汝为贵妃[10],今番定矣。”貂蝉拜谢。 卓入辞母。卓母时年九十有余[11]。母曰:“吾儿何往?”卓曰:“儿今去长安顺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12]。”母曰:“吾儿,我近日骨肉惊恐[12],恐非吉兆。”李肃曰:“为万代国之祖母,岂不预有惊报[13]。”
([1]“丁原”英雄志传本作“丁建阳”(同演义壬子本)。“昔日……投董卓”二句汤本作“前者兄说布 杀丁原而归董卓”。[2]“人思”郑、杨、余乙本作“人鬼”,简本、英雄志传本作“人神”(同演义壬子本)。[3]“往郿坞去”余甲本作“去郿坞”。“去召卓”英雄志传本作“宣卓”(接近演义本)。[4]“吾入要”万历繁本作“吾亦要”(同演义本),汤本作“吾久欲”。[5]“牙爪”黄本作“护从”。
[6]“汝若……显官”二句汤本作“汝若干成事 岂愁无显官”。[7]“未央殿”郑本作“未央宫”,藜光堂本作“郿央殿”。[8]“已草交天诏 只等主上到来”简本作“俱等主上(公)到来”,黄本作“俱候主上到京”。[9]“桌行”汤本、诚、黄本、英雄志传本作“卓临行”(同演义本)。[10]“吾昔且”万历繁本作“吾昔日”,黄本、英雄志传本作“吾常(尝)”。“许汝为”郑本误作“许与为”。
[11]汤本无此句。[12]“太后也”杨本作“太后”,汤本作“皇太后也”。[12]“骨肉惊恐”黄本、英雄志传本作“肉颤心惊”(同演义本)。[13]“国之祖母”刘本作“国母”,汤本作“之国母”。“吾儿 我近日……预有惊报”数句简本多作“吾儿休去 我恐(梦)骨肉分离 恐(事)非吉兆 李肃曰 为万国祖母 岂有(毋)惊报”,文意改变。)
士孙瑞志传繁本作“士孙端”,英雄志传本同演义本。


五、不祥之兆

[嘉靖本]引不到三十里[1],车下忽折一轮,左右扶住。卓教牵过玉面逍遥马来[2],卓整衣上马。又行不到十余里,玉面咆哮嘶喊[3],掣断辔头。 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4],弃旧而换新也[5]。”卓曰:“心腹人所见甚明。” 次日……卓至城外,百官出迎。王允、黄琬、杨瓒、淳于琼[6]、皇甫嵩皆伏道旁称臣[7],言:“天子来日大会未央殿,有推代之议[8]。”卓令百官回,来日平明下迎接[9]。 吕布入贺曰:“大人来日当斋戒沐浴入城[10],以承万代不磨之基业[11]。”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军马[12]。”布谢,就宿帐前[13]。 是夜间[14],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15],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16],何青青;十日下,犹不生。” ……次日清晨,摆列入城[17]。卓在车上,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执一长竿,上缚布一丈,大书一“吕”字[18]。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心恙之人也[19]。”呼将士推之[20],道人倒于地上,肃命拖在一壁。 [叶逢春]行不到二十余里,车下忽折一轮,左右扶住。卓交牵过玉面逍遥马来,卓整衣上马[1]。又行不到十余里[2],玉面马咆哮嘶喊[3],裂断辔头。 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若何?”肃曰:“乃太师应兆汉禅[4],弃旧而换新也。”卓曰:“心腹人所见甚明。” 卓行至次日……卓至城外,百官出迎。王允、黄琬[5]、士孙端、淳于琼、皇甫嵩皆伏道边称臣[6],言:“天子来日大会未央殿,有推戴之仪[7]。”卓令百官回,来日平明,朝下迎接。 吕布入贺曰:“大人来日当斋戒沐浴入城,以承万载不磨之基业。”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布谢,就宿帐前。 是夜,闻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8],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分,龙不生。” ……次日清晨,摆布入城[9]。卓在车上,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拖一长竿、一摺布一丈,大书“吕”字[10]。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心腹之人也[11]。”呼军士拖之[12],道人倒于地上,肃令拖在一壁。
此段写董卓从归郿回长安,于路见种种不祥之兆,皆被李肃巧言瞒过。董卓于城外歇宿,次日进城。
- 一、迎接董卓的官员,嘉靖本的“杨瓒”叶本作“士孙端”。
士孙瑞前文已作为“王允密谋集团”成员出场,并由他定下诓董卓回京之计。后又借李肃之口道出撰写禅位诏书的也是士孙瑞,由此可知他是王允身边的重要人物,位于王允、黄琬之后较合理。
嘉靖本的杨瓒则是小说首次出现,显得突兀。但史书记载杨瓒的确是“诛董”集团中的一员: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 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 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月犯执法。彗孛仍见,昼阴夜阳,雾气交侵,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然其言,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
因此,嘉靖本编者为忠于史书,将杨瓒加入迎接队伍,有其合理性,但若说必须删去同见于史书的士孙瑞,则毫无道理。反过来,叶逢春本出于情节考虑,将戏份较多的士孙瑞替换杨瓒,也显的牵强。
从版本看,雄飞馆本作“王允 黄琬 杨瓒 淳于琼 士孙瑞 皇甫嵩”,二人皆有,较合理。推测原本接近雄本,即嘉叶二本各脱一人。
又,叶本李肃言“乃太师应兆汉禅”似为“乃兆太师应绍汉禅”之误。
又,群臣言天子有“推代之议”、“推戴之仪”皆不佳,疑原本同雄本作“推戴之议”。
- 二、童谣言“十日下 犹不生”还是“十日分 龙不生”?
此童谣见于史书: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卓传)] 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馀莫敢动。 [裴注]英雄记曰:时有谣言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犹不生。"又作董逃之歌。又有道士书布为"吕"字以示卓,卓不知其为吕布也。
“千里草(艹)”三字合成一“董”字,同理“卓”字拆出,自然是“十日卜”,可知原本当与史书同,“下”、“分”应皆为“卜”抄误。
又,嘉靖本“是夜间 数十小儿”似为“是夜闻数十小儿”抄误并改变断句,周、夷、雄本即同叶本。
- 三、李肃言道人“心恙之人也”还是“心腹之人也”?
由之后李肃的举动“道人倒于地上 肃令拖在一壁”看,显然“心恙”为是,叶本大误,汤本作“心狂”亦通。叶本“呼军士拖之”亦应为“推之”之误。
又,叶本道人“拖一长竿 一摺布一丈 大书吕字”欠通顺,其中当有抄误(或将“竿上”二字连写误抄为“竿一”)。
此外,“道人书布”事亦见于史书,但只云“负而行”,小说改为“布挂长竿”,更具神秘色彩: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时王允与吕布及仆射士孙瑞谋诛卓。有人书“吕”字于布上,负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

- 【附】毛本有明显改动
改董卓 “前遮后拥 数千军兵”为“前遮后拥 望长安来”——董卓位高权重,左右大量护卫,此乃常理,无需点明“数千军兵”。且下文写 “到北掖门 军兵尽挡在门外 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读者自明。
删改“车下忽折一轮 左右扶住 卓教牵过玉面逍遥马来 卓整衣上马”为“所乘之车 忽折一轮 卓下车乘马”——“玉面逍遥马”本可与赤兔齐名,却就此退出江湖。
改李肃言“弃旧而换新也 卓曰 心腹人所见甚明”为“弃旧换新 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 卓喜而信其言”。
删去百官出迎“王允 黄琬……皆伏道旁称臣……卓令百官回 来日平明朝下迎接”一段,改为“只有李儒抱病在家 不能出迎”二句(并夹批“董卓此来,无人谏阻,正为此耳”)——交代李儒何以未识破王允计谋,心细,然病的委实太巧;明刊本虽未提李儒,读者自可推想其人已被“软禁”。
“吕布入贺”前添“卓进至相府”;删去吕布言“大人来日当斋戒沐浴入城”等;改次日董卓“摆列入城 卓在车上”为“摆列仪从入朝”——显然,毛氏刻意将董卓住处由城外“调入”城内。然而吕布“帐前歇宿”、“小儿于郊外作歌 风吹歌声入帐”等却未改,导致董卓仍在“帐中”歇宿。
又董卓既已入朝,朝中如何有“疯道人”?此皆随意改动而致矛盾。明刊本以“斋戒沐浴”为由使董卓于城外歇宿,是防止走漏消息,毛氏似未虑及。
改童谣“十日下 犹不生”为“十日上 不得生”。
改道人长杆布上“大书一吕字”为“两头各书一口字”,甚好。
删改李肃“呼将士推之 道人倒于地上 肃命拖在一壁”为“呼将士驱去”。
[毛宗岗]卓出坞上车,前遮后拥,望长安来。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 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1],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卓喜而信其言。 次日……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卓进至相府,吕布入贺。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布拜谢,就帐前歇宿。 是夜,有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2],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3],不得生。” ……次日侵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
[1]“绍”醉耕堂本误作“诏”。[2]“数十”人文排印本作“十数”。[3]“上”人文排印本作“卜”(醉耕堂本夹批亦作“上”,应非抄误)。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引不到三十里[1],车下忽折一轮,左右扶住。卓教牵过玉面逍遥马来[2],卓整衣上马。又行不到十余里,玉面咆哮嘶喊[3],掣断辔头。 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若何?”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4],弃旧而换新也[5]。”卓曰:“心腹人所见甚明。” 次日……卓至城外,百官出迎。王允、黄琬、杨瓒、淳于琼[6]、皇甫嵩皆伏道旁称臣[7],言:“天子来日大会未央殿,有推代之议[8]。”卓令百官回,来日平明下迎接[9]。 吕布入贺曰:“大人来日当斋戒沐浴入城[10],以承万代不磨之基业[11]。”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军马[12]。”布谢,就宿帐前[13]。 是夜间[14],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15],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16],何青青;十日下,犹不生。” ……次日清晨,摆列入城[17]。卓在车上,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执一长竿,上缚布一丈,大书一“吕”字[18]。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心恙之人也[19]。”呼将士推之[20],道人倒于地上,肃命拖在一壁。
([1]“引不到”壬子本作“行不到”(同叶本)。“三十里”雄本作“二十余里”(同叶本)。[2]“教”雄本作“交”(同叶本)。[3]“玉面”雄本作“玉面马”(同叶本)。[4]“应绍”雄本作“应受”。[5]“换新”夷本作“更新”。
[6]雄本“淳于琼”后多“士孙瑞”(士孙亦见于叶本)。[7]“皇甫嵩”夏本误作“黄甫嵩”。[8]“推代之议”夏、卓、钟本作“推代之意”,雄本作“推戴之议”。[9]“下迎接”壬子本作“朝下迎接”(同叶本)。[10]雄本无“来日”二字。
[11]“以承万代”壬子本作“以代万世”。[12]“军马”夏、卓、钟、雄本作“兵马”(同叶本)。[13]“就宿帐前”壬子本作“就帐前宿”。[14]“是夜间”周、夷、雄本作“是夜闻”(同叶本),夏、卓、钟本作“是夜有”,朝鲜本同嘉靖本。[15]“数十”雄本作“十数”。
[16]“千里草”雄本误作“十里草”。[17]“摆列入城”雄本作“摆入城”。[18]“一吕字”周、夷本作“吕字”。[19]“心恙之人”夏、卓、钟本作“乃心恙之人”。[20]“推之”钟本作“拥之”。)
[叶逢春]行不到二十余里,车下忽折一轮,左右扶住。卓交牵过玉面逍遥马来,卓整衣上马[1]。又行不到十余里[2],玉面马咆哮嘶喊[3],裂断辔头。 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若何?”肃曰:“乃太师应兆汉禅[4],弃旧而换新也。”卓曰:“心腹人所见甚明。” 卓行至次日……卓至城外,百官出迎。王允、黄琬[5]、士孙端、淳于琼、皇甫嵩皆伏道边称臣[6],言:“天子来日大会未央殿,有推戴之仪[7]。”卓令百官回,来日平明,朝下迎接。 吕布入贺曰:“大人来日当斋戒沐浴入城,以承万载不磨之基业。”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布谢,就宿帐前。 是夜,闻数十小儿于郊外作歌[8],风吹歌声入帐。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分,龙不生。” ……次日清晨,摆布入城[9]。卓在车上,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拖一长竿、一摺布,一丈大书“吕”字[10]。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肃曰:“心腹之人也[11]。”呼军士拖之[12],道人倒于地上,肃令拖在一壁。 ([1]“整衣”郑本作“振衣”。[2]“又行不”郑本误作“又不行”。[3]“嘶喊”杨、余乙本作“嘶噉”。[4]“乃太师应兆汉禅”汤本作“应太师绍汉”,诚、朱乙本作“太师应兆受汉禅”,天理、黄本作“应兆太师受汉禅”,英雄志传本作“兆应太师受汉禅”。[5]“黄琬”郑本误作“黄碗”。
[6]“百官出迎”朱乙本作“百姓来迎”(然下文仍云“卓令百官”)。简本、英雄志传本无“王允 黄琬 ……伏道边称臣”数句, [7]“推戴之仪”汤本作“推戴之议”,朱乙本作“推戴之意”,天理本作“推戴之义”,黄本作“推让其位”,英雄志传本作“推让之议”。[8]“数十”朱乙本作“十数”。[9]“摆布”汤本作“摆列”(同演义本)。[10]“拖一长竿一摺布一丈”汤本、英雄志传本作“执(一)长竿上缚布一丈”(同演义本),诚、天理、黄本作“拖一(丈)布长杆”,朱乙本作“施一丈布氏杆”。
[11]“心腹”汤本作“心狂”,英雄志传本作“心恙”(同演义本)。[12]“呼军士拖之”英雄志传本作“呼将士推之”(同演义本)。“肃曰 心腹……拖之”简本作“肃曰 吕字乃应主上八百年天下也 卓曰 (汝言)是也”,文意变化,然下句仍云“道人倒于地上”。)

六、吕布杀董卓

[嘉靖本]卓进内前,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董卓见王允等[1],各各持宝剑[2],立于殿门[3]。卓大惊,问肃曰:“持剑者是何意[4]?”肃推车轮。 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戈挺槊刺之[5]。卓裹甲不入([小字注]裹甲者,披甲于内而加衣于甲上。原来董卓恐人暗算,常披掩心铠甲两副。) 伤臂堕车,卓大呼曰:“吕布何在[6]?”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戟直透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7]。 布右手持戟[8],左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9]!”于是,内外将吏皆呼万万岁[10],拜伏在地[11]。 卓此时年五十四岁[12]。 [叶逢春]车进内前[1],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卓见王允、士孙端各执宝剑[2],立于殿门[3]。卓大惊,问肃曰[4]:“持剑者是何意?”肃推车轮[5]。 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操戈挺搠[6],刺卓不入。元来董卓恐人暗算[7],常披掩心铠甲两副[8]。 戈矛伤臂[9],董卓堕车[10],大叫曰:“吕布何在?”布从车后厉声出曰[11]:“有诏讨贼!”一戟直透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 布右手仗戟,左手怀中取诏出[12],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余皆不问[13]!”内外将吏皆呼万岁,拜伏于地。 卓死了,时年五十四岁[14]。
此段写董卓中计,被吕布等诛杀。
- 一、“董卓恐人暗算 常披掩心铠甲两副” 二句嘉靖本作注文、叶本作正文。
叶本此二句置于“刺卓不入”、“戈矛伤臂”之间,割断文气,应为注文混入正文。值得注意的是,嘉靖本大量的小字注,过去多认为编者后加,此注却二本皆有,则为作者原注之可能性较大。此类“共有小字注”为数不少,可作为专题重新审视。
又,董卓的装束史书作“衷甲不入”,《通鉴》胡三省注云:衷甲者,披甲於内,而加衣甲上。嘉靖本小字注或源于此,由此可知其祖本不误。
又,“卓进内前”与“车(車)进内前”。上下文反复提及董卓之车(“出坞上车、卓在车上、伤臂堕车、肃推车轮、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等),故此处作“车”前后照应,更佳。(“肃推车轮”四字生动有力,汤本作“肃含糊应以他事”便无味)。
又,“内前”似为“内门(門)”之误,然多本皆如此(郑本等作“内庭”)。
- 二、“卓此时年五十四岁”与“卓死了 时年五十四岁”
二本皆不佳,当依周曰校、种德堂等本作“卓死 时年五十四岁”。
【附】史书记载“马惊不行 怪惧欲还”、“卓心怪欲止 布劝使行 乃衷甲而入”,董卓较小说更富戒心,衷甲乃临时穿戴。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卓传)]卓至,肃等格卓。卓惊呼布所在。布曰“有诏”,遂杀卓,夷三族。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馀莫敢动。 ([裴注] 英雄记曰:……卓当入会,陈列步骑,自营至宫,朝服导引行其中。马踬不前,卓心怪欲止,布劝使行,乃衷甲而入。)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卓将至,马惊不行,怪惧欲还。吕布劝令进,遂入门。肃以戟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顾大呼曰:“吕布何在?”布曰:“有诏讨贼臣!”卓大骂曰:“庸狗敢如是邪!”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

- 【附】毛本改动不多
改“肃推车轮”为“肃不应 推车直入”。改董卓大呼“吕布何在”为“吾儿奉先何在”。
改吕布“右手持戟 左手怀中取诏”为“左手持戟 右手怀中取诏”,不知何故。
删改“将吏内外皆呼万万岁 拜伏在地”为“将吏皆呼万岁”。
删去“卓此时年五十四岁 汉献帝初平三年 岁在壬申四月二十二日”数句。
四首董卓叹诗仅保留“霸业成时履帝王”一首。
[毛宗岗]卓进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李肃手执宝剑扶车而行。到北掖门,军兵尽挡在门外,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 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裹甲不入[1],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鼓直透咽喉[2],李肃早割头在手。 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后人有诗叹董卓曰:“伯业成时为帝王[3],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1]“裹甲”人文排印本改作“衷甲”,出校记。[2]“透”人文排印本作“刺”。[3]“伯业”人文排印本作“霸业”。“伯业”亦不误。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卓进内前,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董卓见王允等[1],各各持宝剑[2],立于殿门[3]。卓大惊,问肃曰:“持剑者是何意[4]?”肃推车轮。 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戈挺槊刺之[5]。卓裹甲不入([小字注]裹甲者,披甲于内而加衣于甲上。原来董卓恐人暗算,常披掩心铠甲两副。) 伤臂堕车,卓大呼曰:“吕布何在[6]?”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戟直透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7]。 布右手持戟[8],左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9]!”于是,内外将吏皆呼万万岁[10],拜伏在地[11]。 卓此时年五十四岁[12]。
([1]“王允”夏本误作“三允”。“王允等”雄本作“王允 士孙瑞”(接近叶本)。[2]“各各持”壬子本作“各执”(同叶本),雄本作“手执”。[3]“殿门”周、夷本作“殿前”。[4]“持剑者”雄本作“持剑”。[5]“持戈”壬子本作“持戟”。[6]“吕布”夷本作“吾儿吕布”。
[7]“早割头”雄本作“割头”。[8]“持戟”雄本作“提戟”。[9]“其余”周、夷、雄本作“余皆”(同叶本)。[10]“于是 内外将吏皆呼万万岁”周、夷本作“将吏内外皆呼万岁”,夏、卓、钟、朝鲜本作“将吏内外皆呼万万岁”,雄本作“内外将吏皆呼万岁”(同叶本)。[11]“在地”雄本作“于地”(同叶本)。[12]“此时”周、夷本作“死时”。)
[叶逢春]车进内前[1],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卓见王允、士孙端各执宝剑[2],立于殿门[3]。卓大惊,问肃曰[4]:“持剑者是何意?”肃推车轮[5]。 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操戈挺搠[6],刺卓不入。元来董卓恐人暗算[7],常披掩心铠甲两副[8]。 戈矛伤臂[9],董卓堕车[10],大叫曰:“吕布何在?”布从车后厉声出曰[11]:“有诏讨贼!”一戟直透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 布右手仗戟,左手怀中取诏出[12],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余皆不问[13]!”内外将吏皆呼万岁,拜伏于地。 卓死了,时年五十四岁[14]。
[1]“车进内前”郑本、诚、天理、黄本作“车进内庭”,朱乙本作“卓进内庭”,英雄志传本作“卓进内前”(同演义本)。[2]“王允士孙端”简本多作“诸臣”,黄本作“众官”,英雄志传本多作“王允士孙瑞”,郑乔林本作“王允等”(同演义本)。[3]“卓大惊 问肃曰”刘兴我、魏某本误作“卓大惊 肃曰”。[4]“殿门”郑本作“殿前”(同周本)。[5]“肃推车轮”汤本作“肃含糊应以他事”。
[6]“操戈挺搠”汤本作“操戈”。[7]“暗算”郑、杨本作“暗害”。[8]“两副”余甲本误作“而恐”。此句汤本作小字注“每入朝 常披掩心铠甲两副 故刺不入”。[9]“戈矛伤臂”汤本作“戈伤其臂”。[10]“堕车”种、郑本误作“随车”,刘本无此二字。“刺卓不入……董卓堕车”数句英雄志传本作“刺之 卓裹甲不入 伤臂堕车”(同演义本)。”
[11]此句汤本作“布在车后厉声应曰”。[12]“布右手……取诏出”二句汤本作“布仗戟执诏”。[13]“余皆不问”朱乙本作“以申大义”。[14]“卓死了时年”种、郑、汤、刘本、简本作“卓死时年”,英雄志传本作“卓时年”。

七、平郿坞、点卓尸

[嘉靖本]吕布曰:“今董卓欺君者[1],皆李儒也,谁可擒了[2]?”李肃应声而出。朝门外发喊,报到[3]:李儒家奴已自绑缚献来[4]。 ……允教皇甫嵩、李肃一同吕布前去分拣[5]。布领兵五万人[6],飞奔郿坞来。 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三千飞熊军守郿坞[7],按月内大请大受[8]。当时听知董卓已死,吕布领大军来,四个慌奔郿坞,领军杀上凉州去了[9]。 ……号令卓尸于通道[10]。卓极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卓脐中[11],以为灯光,明照达旦,膏流满地。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12]。 将李儒绑在街市[13],时百姓过者[14],争啖其肉……(百姓曰)“我等今番夜卧,皆可方占床席也[15]!” [叶逢春]吕布曰:“今董卓欺君者,皆李儒也[1],谁可去擒[2]?”李肃应声而出。朝门外发喊,报道:李儒家奴已自绑缚送来[3]。 ……允交皇甫嵩、李肃一同吕布前去,分投领精兵五百[4],飞奔郿坞来。 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李傕、郭玘[5]、张济、樊稠,三千飞熊军守把郿坞[6],月内大俸大禄[7]。当时听知董卓已死,吕布领大军来,四个慌弃郿坞,领军投西凉州去了。 ……号令卓□于□衢道[8]。卓极肥胖,看尸军士以炷致卓脐中[9],以为灯光,明照达旦,膏流满地。百姓过者,手掷卓之头[10],至于粉碎。 将李儒绑在市上,令百姓过之[11],争啖其肉……(百姓曰)“我等今番夜卧[12],皆方可帖席也[13]!”
此段写李儒被家奴绑来,吕布等前往郿坞剿灭董氏余孽。董卓死后,满城庆贺,老百姓将卓尸“点天灯”。
- 一、进攻郿坞的军队是“五万人”还是“五百”?
郿坞的防守兵力,董卓自吹为“百万”,实则仅“三千飞熊军”。但若说仅带五百兵去剿灭,恐怕过于托大;五万人又太过谨慎,比较折中的选择似乎是五千人(部分简本、英雄志传本即作“五千”)。
当然,叶本描述三将“分投领精兵五百”(“分拣、分投”其一当为抄误),如果理解成每人带五百兵,则总兵力为一千五,加以吕布之勇,却也合理(下文写“吕布领大军来”则是李傕等“听知”所得)。
嘉靖本的五万则可以解释:王允方不知郿坞兵力底细,为求稳故。综上,此处原本如何,不易断定。
又,嘉靖本“谁可擒了”文意不佳,祖本或同壬子本作“擒之”。
- 二、李傕等四个“慌奔郿坞 领军杀上凉州去了”还是“慌弃郿坞 领军投西凉州去了”?
按小说情节,显然四人是从郿坞撤走,嘉靖本“奔”字应为“弃”形误,导致文意不通。又其军未与吕布交战,“杀上凉州”不如“投西凉州”。
又,“大请大受”与“大俸大禄”。二词意近,“大请大受”多见于明清小说,叶本编者或不解而随意改动。
- 三、百姓言“皆可方占床席也”还是“皆方可帖席也”?
此异文前人已有论及。董卓死后,百姓欢呼雀跃,终于不用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因此以“帖席”形容“安卧”。嘉靖本或误抄“帖”为“占”进而改动整句,导致“方占床席”这一拙劣无比的形容。
又,将李儒“绑在街市 时百姓过者”与“绑在市上 令百姓过之”。从情节看,百姓对董卓一党恨之入骨,自会“争啖其肉”,当无需“强令”。但从版本看,壬子本多同叶本,原本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以下一首董卓“叹诗”见于叶本、演义本、简本,别本无:
又一绝句诗云: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完已灭亡。
此首赞诗则为杨本独有,值得注意:
后人有诗赞王允曰:掣开云汉三千丈,镇定江山亿万秋。相遇玉皇如有问,丝纶还属汉家收。
【附】史书记载“趋卓尸”的是田景(另三人亦被杀),小说安排给蔡邕。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卓传)]主簿田景前趋卓尸,布又杀之;凡所杀三人,余莫敢动。 ([裴注] 英雄记曰……暴卓尸于市。卓素肥,膏流浸地,草为之丹。守尸吏暝以为大炷,置卓脐中以为灯,光明达旦,如是积日。后卓故部曲收所烧者灰,并以一棺棺之,葬于郿。)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乃尸卓于市。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诸袁门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扬之于路。

- 【附】毛本有大量改动。
改“吕布曰 助董卓欺君者”为“却说当下吕布大呼曰 助卓为虐者”。李儒被捉后增“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一句——“助卓为虐”引典巧妙,却不似吕布口吻。
调整行文顺序,将“点天灯”移至“抄郿坞”之前,并删去“杀董卓之时 日月清净 微风不起”数句。似无必要。
删改“卓极肥胖 看尸军士以火置卓脐中以为灯光 明照达旦 膏流满地”为“卓尸肥胖 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 膏流满地”——“肥胖”形容尸体似不佳。
改“百姓过者 手掷董卓之头 至于碎烂”为“百姓过者 莫不手掷其头 足践其尸”——然“足践”会导致“灯光”晃动、乃至熄灭,又易烫伤,不合情理。
删去 “百姓争啖李儒之肉”情节——然前文已改貂蝉欲噬李儒之肉,并夹批照应后文,此处奈何又忘却?疑批在前、删在后,或删节由杭永年操刀耶?
删去“城内城外 若老若幼 踊跃欢忻……皆可占床席也”大段文字——此乃忙中补笔,反衬董卓不得人心,正可与刘备等“明君”对照。且下文王允言“董卓伏诛 士民莫不称贺”、“受诛之日 长安士民 皆相庆贺”,前后照应,奈何删也?
删改“王允曰 卓贼家属 尽在郿坞 谁去诛杀 吕布曰 某愿往 允教皇甫嵩 李肃一同吕布前去分拣 布领兵五万人 飞奔郿坞来”一段为“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 李肃领兵五万 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
删改李傕等介绍,因上文已提及。改“四个慌奔郿坞 领军杀上凉州去了”为“便引了飞熊军 连夜奔凉州去了”,此为演义本破绽。
删去吕布“取了貂蝉”后“送回长安”四字。无必要。
改“皇甫嵩云 内有八百良家子女 尽作一处”为“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 尽行释放”。
删改“卓母九十有余 慌出告曰 乞饶我一命 言犹未绝,头已落地”为“卓母亦被杀”——明刊本稍显啰嗦,毛氏又删削太过。
删去“宗族被诛者 男女一千五百余人”二句。删改“卓弟旻 兄子璜等皆悬四足于城市 但是卓门下阿附者 皆下狱死”为“卓弟董旻 侄董璜皆斩首号令”——诛卓乃国家一大事,正应以此肃杀文字显其郑重。
改“收得坞内所藏黄金二三万斤 银八九万斤 锦绣绮罗 珠翠玩好 堆积如山 仓中米粮八百万石”一段为“收籍坞中所蓄 黄金数十万 白金数百万 绮罗珠宝 器皿粮食 不计其数”——“黄金数十万”似过于夸张。
改“允令一半纳官 一半犒赏军士……王允会大臣 作太平宴于都堂”为“回报王允 允乃大犒军士 设宴于都堂 召集众官 酌酒称庆”。
[毛宗岗]却说当下吕布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李肃应声愿往。忽听朝门外发喊,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 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 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 回报王允,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 【附】多版本比对
[嘉靖本]吕布曰:“今董卓欺君者[1],皆李儒也,谁可擒了[2]?”李肃应声而出。朝门外发喊,报到[3]:李儒家奴已自绑缚献来[4]。 ……允教皇甫嵩、李肃一同吕布前去分拣[5]。布领兵五万人[6],飞奔郿坞来。 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三千飞熊军守郿坞[7],按月内大请大受[8]。当时听知董卓已死,吕布领大军来,四个慌奔郿坞,领军杀上凉州去了[9]。 ……号令卓尸于通道[10]。卓极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卓脐中[11],以为灯光,明照达旦,膏流满地。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12]。 将李儒绑在街市[13],时百姓过者[14],争啖其肉……(百姓曰)“我等今番夜卧,皆可方占床席也[15]!”
([1]“今”周、夷、雄本作“令”,夏、卓、钟本作“助”。[2]“擒了”壬子本多作“擒之”,朝鲜本同嘉靖本。[3]“报到”壬子本多作“报道”(同叶本),朝鲜本同嘉靖本。[4]“献来”雄本作“送来”(同叶本)。[5]夷本无“分拣”二字。
[6]“一同吕布前去分拣 布领兵五万人”雄本作“同吕布分投前去 布领精兵五万”(接近叶本)。[7]“守郿坞”雄本作“把守郿坞”。[8]“大请大受”雄本作“大俸大禄”(同叶本)。[9]“吕布领大军来 四个慌奔郿坞 领军杀上凉州去了”夷本作“吕布领大军奔郿坞来 四个慌领军 杀上凉州去了”,雄本作“吕布领大军来 四个慌弃郿坞 投西凉州去了”(接近叶本)。[10]“通道”雄本作“通衢”。
[11]“以火置卓脐中”壬子本多作“以火置脐中”,雄本作“以炷置卓脐中”(同叶本)。[12]“碎烂”雄本作“粉碎”(同叶本)。[13]“街市”雄本作“市上”(同叶本)。[14]“时百姓过者”壬子本多作“令百姓过之”(同叶本),雄本作“令百姓过者”。 [15]“皆可方占床席”夏、卓本作“皆可占床席”,钟本作“皆可沾床席”,夷本作“皆可贴床席”,雄本作“方可贴床席”(接近叶本)。
[叶逢春]吕布曰:“今董卓欺君者,皆李儒也[1],谁可去擒[2]?”李肃应声而出。朝门外发喊,报道:李儒家奴已自绑缚送来[3]。 ……允交皇甫嵩、李肃一同吕布前去,分投领精兵五百[4],飞奔郿坞来。 当初董卓有四员心腹猛将:李傕、郭玘[5]、张济、樊稠,三千飞熊军守把郿坞[6],月内大俸大禄[7]。当时听知董卓已死,吕布领大军来,四个慌弃郿坞,领军投西凉州去了。 ……号令卓□于□衢道[8]。卓极肥胖,看尸军士以炷致卓脐中[9],以为灯光,明照达旦,膏流满地。百姓过者,手掷卓之头[10],至于粉碎。 将李儒绑在市上,令百姓过之[11],争啖其肉……(百姓曰)“我等今番夜卧[12],皆方可帖席也[13]!”
([1]“今”英雄志传本作“令”。“今董卓欺君者 皆李儒也”简本作“董卓欺君 皆李儒设谋(计)”。[2]“去擒”英雄志传本作“擒之”(同演义壬子本)。[3]“送来”余甲本作“送至”。“李肃应声而出……绑缚送来”简本作“(李肃令)将李儒绑缚送来”,英雄志传本作“李肃应声而出 即绑缚送来”,文意变化。[4]此句诚、朱乙作“领(引)兵五百”,天理、黄本、英雄志传本作“领兵五千”。[5]此回正文及插图“李傕”之“傕”余甲、杨、余乙、汤本、简本、部分英雄志传本作“催”,郑本二字混用。此回正文及插图“郭玘”之“玘”种本、简本、英雄志传本多作“汜”。
[6]“飞熊军”朱乙本作“飞虎军”。“守把”余甲、种、郑、黄本、英雄志传本作“把守”。[7]“月内大俸大禄”余甲本作“府内大俸大禄”,郑本作“月纳大禄大俸”,诚、天理、黄本作“月支大俸”。[8]“号令卓□于□衢道”万历繁本多作“号令卓尸于通衢道”,汤本、刘本作“号令卓尸于通衢”,黄本、英雄志传本作“号令置卓尸于通衢”。[9]“以炷致”简本多作“以火致”,汤本、英雄志传本作“以炷置”。[10]“手掷”黄本、英雄志传本作“执石”。
[11]“令百姓过之”种本作“令百姓过者”,郑本作“令百姓过”,诚、朱乙、天理本作“百姓过之(者)”,汤本、黄本、英雄志传本作“百姓”。[12]“今番”汤本作“今后”。[13]“皆方可帖席也”郑本、英雄志传本作“方可帖席也”,汤本、刘本作“方帖席也”。


中篇完,感谢书友观览,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