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版《讀書雜誌》新刊 | 至少我們還可以讀書

卷首語 至少我們還可以讀書 文 / 林冕
陽曆四月,春和景明。位於北緯22°26′的香港,進入溫暖潮濕的季節。走過堅尼地城海邊城西道,迎面拂來的一陣風裏,已有些許夏天的味道。衣著個性的文藝青年,近旁香港大學的學生,從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三三兩兩,談笑自得。電車悠悠駛過,發出清靈的叮叮聲,這個如今看來行速緩慢設施老舊的交通工具,在它開始投入服務的20世紀初年,卻是最為先進和快捷的。一百二十年,叮叮車穿行港島西東,閱盡此地人事滄桑。
說起香港,人們津津樂道的大抵是四環九約的昔日繁華,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中環價值的利益追求……這座命途奇絕的城市,她的廬山真容一直以來都被過於發達的商業氣息所遮蓋,除了「石屎森林」、「購物天堂」之外,仿佛再無多少值得一提。
事實上,香港很早便是各大出版機構雲集之地。1914年商務印書館來港設立分館,1934年喬遷北角,「書局街」由此得名;1927年中華書局正式設立香港分局,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11月設香港辦事處,是為戰時書局核心所在;1948年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在港合併組建為三聯書店。張元濟、陸費逵、鄒韜奮等一批中國現代出版事業的開山前輩,都曾在香港留下他們奮鬥的身影。1941年,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先生病逝於此,長眠香江。
今年的423世界閱讀日,特區政府將其訂立為香港首届全民閱讀日。政府層面如此重視社會閱讀風氣的營造,在香港可謂史無前例。政府倡導,各界支持,名家站台,市民參與,相信這座城市的閱讀氣氛在這個明媚的春天將掀起一輪高潮,同時為新時代香港城市形象的重塑增添另一種可能。
這些年,很多人在不厭其煩地言說閱讀的種種益處,勸導大衆養成讀書的習慣。這種做法隱含的邏輯是,讀書是件苦差事,至少是件不太輕鬆有趣的事,否則人們自會樂在其中,無需這般苦口婆心。事實上,假如我沒有見到剛從埃及回來風塵僕僕的張翠容大姐,沒有聽到她激憤而略帶顫抖的聲音,沒有看到她手機裏那個在轟炸之中鮮血直流、滿目驚惶的嬰兒,我也和許多人一樣不曾意識到,此刻我們是如此幸福,還能安然享受一頓豐盛的早餐,還在談論如何重構日常生活的美學,還可以在寂靜的夜裏,漫無目的地讀書。







內容簡介 本期“文化焦點”特為今天忙碌而壓抑的人們而特別策劃,通過自然美學、城市美學、攝影美學、設計美學等幾個角度,和四位深諳“路上之美”的作家、學者、藝術家一同上路,和讀者一起,由朝到晚,在路上發現美。 本期“書人書事”,馮俊文通過回顧許倬雲先生《經緯華夏》一書的出版始末,帶我們看許先生如何“從中國看世界,從世界看中國”;梅子憶述香港作家舒巷城先生的人與書;黎雄才先生入室弟子梁基永講述自己跟隨這位當代嶺南畫派代表人物學藝的點滴舊事。 本期“學思隨筆”,許紀霖先生從張新穎的兩部沈從文傳記出發,講述沈從文的思與淚。 本期“專欄”繼續有藏書家蔡思行“古書今讀”和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此外,本期起馮偉才另闢專欄“香港文學小史”。 本期“共讀雙城”由文史學者木木講述深圳河兩岸的歷史故事和滄桑巨變。 本期“出版內外”上海文藝出版社肖海鷗講述自己從業十年的心路歷程。 本期“走讀地方”,唐小兵繼續其皖南心靈奇旅,鄭培凱遊歷蘇州,歌詠古柏清奇古怪。 本期“書評”評介四本好書,題材多與人物相關。 本期“閱讀前線”循例為讀者推介18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涵括港版、台版、內地版、外版。
目錄

—讀書雜誌—
內地已上架
https://item.jd.com/10101896179060.html

《讀書雜誌(第11期)》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54400
2024年4月
電子書購買鏈接:

三聯書店香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瘴氣、蠱毒、卑濕:古代中國對「南土之惡」的想像是如何形成的? (1人喜欢)
- 讀書雜誌|季劍青評歐陽哲生「五四」研究新著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