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os
1997年索罗斯狙击香港股市的过程是怎样的? - 知乎 zhihu.com



当时席卷整个亚洲金融市场的风暴是内部系统性危机主动敞开的血口子吸引的国际资本猎手,那几个被他成功阻击的国家的经济组成比例依靠出口和外资投资很多,亚洲房地产和股市的高增长和泡沫从1990初就开始了。
——————————————————————
摘👇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1997年下半年,美国著名金融家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对亚洲国家和地区发起一系列狙击,并取得巨大成功,将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积累的外汇变成了美元。数十年的地区瞬间变成黑色,引发了二战后对这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6月至7月,索罗斯以港元为中心,开始有计划地进攻股市和期货市场。 香港的金融保卫战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截至1997年12月底,香港的外汇储备达928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日本和中国内地。1998年8月下旬,香港特区政府决定反击国际投机者,香港金融管理局向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大量资金。[1][2][3]1998年8月28日,香港每日总成交额达到790亿港元,创当时纪录。香港政府顶住国际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恒生指数收报7829点。曾荫权立即宣布香港政府赢得了与国际投机者的战斗,捍卫了香港股市和货币。索罗斯在这场战斗中损失惨重。[4] 名称:香港金融保卫战 时间:1997年下半年 人物:索罗斯、曾荫权 地点:中国香港 民意调查 1997年香港回归之初,亚洲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7月中旬至8月,国际金融投机者三度攻击港元,在汇市、股市、指数市场同时出手。他们利用金融期货,以三、六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卖空,导致港元利率大幅上升,恒生指数暴跌,他们从中获利巨大的利润。[1] 面对国际金融投机者的猖獗攻击,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予以反击。1998年8月,香港金管局利用外汇基金将大量资金投入股票和期货市场,准备摊牌。8月28日,香港股市恒生期货指数结算日,特区政府与投机者之间爆发决战。面对铺天盖地的抛售和地毯式轰炸,特区政府顶住国际金融投机者空前的抛售压力,毅然全盘买入、独立撑盘,最终拯救了股市,有效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和美元,保障了香港经济的安全稳定。[1] 保卫战爆发前夕,香港不仅拥有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背后还有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两者合计超过日本的2080亿美元,位居当时的世界第一。[1 兵临城下,将至壕前。 港元采用联系汇率制度,具有自动调整机制,不易被打破。但港元利率容易大幅上涨,利率大幅上涨会影响股市大幅下跌。这样,只要我们提前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卖空,然后向银行借入大量港元,这样港元的利率就大幅上升,恒生指数就会上涨。暴跌时,我们可以获得与其他市场相同的投机利润。 当对冲基金进攻香港金融市场时,往往会受到香港金融监管机构的传统做法——提高短期贷款利率。但事实证明,前三次冲击(1997年10月、1998年1月、1998年6月),香港金管局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短期贷款利率,而金管局主席,任志刚,也被戏称为“任意举动”。 利率上升将提高投机成本。投机者进攻香港金融市场时,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没有进行现货借贷活动,而是提前积累了大量港元。这些港元的来源有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来源是1998年上半年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的港元债券,总额约300亿美元,年利率11%。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将这些港元兑换成美元,而主要借款人是对冲基金。这些港元成为对冲基金进攻香港金融市场的低成本筹码,使得投机者可以在外汇市场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对冲基金则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入远期美元来平衡风险。据说索罗斯的基金持有总计约 400 亿美元的购买合同,将于 1999 年 2 月到期。 东佯西攻,兴风作浪——兴风作浪。 1997年10月以来,国际投机者在香港股市、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先后四次出手,其中前三次都获得了巨额利润。1998年7月底至8月初,国际投机者多次通过对冲基金攻击港元,以推高利率和利率。显然,他们只是表面上攻击港元,股市和期货市场才是真正的主要目标。这是索罗斯等国际投机者多次投机并获得成功的一贯方法。 1998年6月和7月,当恒生指数攀升至8000点高位时,对冲基金抛售恒生指数并建立大量空头头寸。对冲基金做空恒生指数,因为他们预计港股在震荡后将大幅下跌。恒生期货合约的价格为每点50港元,也就是说,如果建空仓,恒生指数下跌1点,将为卖空者带来50港元的利润。 众所周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开启了香港的新时代。然而,对于国际投机者来说,这只是他们兴风作浪的机会。香港的未来、香港的经济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外界疑惑,也让香港人心生疑虑。恒生指数代表了香港的金融市场,以及香港的经济和政治前景,是香港经济的“晴雨表”。只要能够撼动恒生指数,就能打击人们对香港经济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恒生指数大幅下跌,很可能会引起投资者的盲目恐慌,从而达到坐收渔利的目的。 妖言惑众,浑水摸鱼。 国际投机者在股市中抛售股票和期货指数,极大地打压了恒生指数,使得恒生指数从10000点跌至8000点,直接跌至6000点。雨来的时候,股市里充斥着坏消息。1998年8月初,投机者大肆宣扬人民币将贬值10%。其中,上海、广州等地人民币黑市交易已跌至1美元兑9.5元人民币左右。投机者散布人民币将贬值的谣言,以影响市民对港元的信心。此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的传闻。目的仍然是为他们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不需要他们 一只海外基金甚至于1998年8月12日提出与香港联系汇率脱钩的选择,投机者趁机大肆造谣,称“港元即将与美元脱钩,贬值”。 40%”,“恒生指数将跌至4000点”。其目的无非就是扰乱人心,制造混乱,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月13日,恒生指数下跌300点,突破6600点大关。 在压低恒生指数的同时,国际投机者在恒生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空头仓位,恒生指数每下跌1点,每张空头合约就能赚50港元。8月14日前19个交易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超过2000点,每张合约就能赚10多万港元,令人震惊! 国际投机者在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举动,给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是很糟糕的。因此,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分析和研究其他亚洲市场的情况后,香港政府决定筹集大量资金来打击这些疯狂的国际投机者。 这是一场以金钱、智慧和勇气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战争。挑战者和挑战者都清楚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的好处和风险。 前面提到,早在1998年7月、8月,投机者就大肆宣扬人民币大幅贬值,以致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已跌至1美元兑9.5人民币的水平。投机者散布人民币贬值“打东打西”的谣言,旨在影响民众对港元的信心。此外,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的传闻,旨在为狙击港元创造条件。除了炒作之外,海外基金甚至于1998年8月12日发行了香港联系汇率脱钩期权。 出乎意料的是,首战胜利。1998年8月5日,投机者一日抛售超过200亿港元。香港金管局一反过去的被动做法,通过吸收香港金融储备将外汇市场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元的水平,银行间市场利率仅小幅上升。1998年8月6日,投机者抛售超过200亿港元,金融当局另辟蹊径——不仅按单收回全部资金,还可以将港元存入香港银行体系——稳定银行间利率,防止利率上升后股市下跌。8月7日,因部分公布中期业绩的蓝筹股表现不佳,股市大幅下跌,导致恒生指数下跌212点,跌幅3%。随后7至13个交易日,香港政府继续采取吸纳港元的方式稳定银行同业拆息,从而达到稳定股市的目的。然而,随着股市投机者大肆做空,恒生指数最终跌至6600点附近的低位。8月13日,在恒生指数被打压至6660点的情况下,香港政府组织香港和内地资金入市,与对手展开8月股指期货合约争夺战。投机者应压低指数以配合空头指数,而香港政府则应坚守指数,迫使投机者提前在高位卖出空头合约,以避免在8月底之前套利。入市后,香港政府向国际投机者大量买入8月股指期货空头合约,推动指数从入市前的6610点升至24日的7820点,高于港股平均建仓价格。 7500点为投资投机者,取得了初步胜利。当日收盘后,香港政府宣布动用外汇资金干预股市和期货市场。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参与股票市场和期货交易。为了维护港元,香港政府将大量外汇资金投入股市和期货市场,直接打击投机者。香港政府已指示中银、获利、和升等香港多家券商吸纳恒生指数蓝筹股,称不惜一切代价将8月指数拉升600点。香港政府一反对此前的“积极不干预”政策,给投机者造成了意想不到的沉重打击。 在全球开放资本市场上,金融当局首次代表央行直接干预期货股票市场。香港宣布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和期货市场令市场感到意外。 随后,投机炒家煽动如芦苇之舌,发起了一场针对香港的全球舆论战。与此同时,投机者们也不愿意向王位低头。他们再次玩起了“打东打西”的把戏——迫使俄罗斯在8月16日放弃捍卫卢布的行动,导致8月17日美欧股市大幅下跌,以求“围魏救赵”冲击恒生指数。然而,令他们大失所望的是,恒生指数 8 月 18 日收盘仅下跌 13 点。 首战成功并不意味着对手会弃城投降,因为距离期货合约交割还有一段时间,而香港政府明白恶战还在后头。确实,从8月25日到28日,双方展开了一场立场转移之战。香港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迫使国际投机者为投机行为付出高昂的代价。8月27日至28日,投机者涌入现货市场,试图压低指数。而港府深陷股市的同时,经过连日的惊心动魄战局,期货市场8月合约价被推高至7990点,结算价7851点,较入市前上涨1200点。市场。8月27日至28日,香港政府根据订单收集了所有销售订单。结果,8月27日交易额为200亿港元,8月28日交易额为790亿港元,创香港市场最高交易纪录。 然而,投机者并不擅长退出。他们认为香港政府已投入约1000亿港元,迫于资本和舆论压力,无法长期维持。因此,他们决定将空头股指期货合约从8月转至9月,想与香港政府长期抗争。自8月25日以来,投机者一直在卖空9月合约,同时平仓8月。与此同时,港府利用8月平仓获利,使得9月合约价格较8月合约结算价高出650点。 就这样,投机炒家每转仓一张合约就要支付3万多港元。8月投资炒家在争夺合同中,彻底输掉了梅城。 生死决战《8.28》1998年8月28日是香港恒生指数期货8月合约的结算日。这也是香港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游资操纵香港金融市场的第10个交易日。 经过几天的激战,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对决。上午10点开市仅5分钟,股市成交额突破39亿港元。半小时后,成交额突破100亿港元。截至上午收盘,成交额已达400亿港元,接近1997年8月29日创下的单日460亿港元的历史新高。 下午开市后,抛盘不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生指数和期指仍维持在7800点上方。随着下午4:00钟声敲响,恒指和期货指数持续跳动。屏幕上的恒指、恒指和交易额最终分别锁定在7829点、7851点和7900亿点。1998年8月28日,对于许多国际投机者来说是一个心痛的日子。这是自1998年8月14日以来香港政府干预市场的高潮,也是香港政府针对投机者常用的汇市、股市、期货市场主要投机策略的重大胜利。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从8月13日的6660点推高至8月28日的7829点,迫使投机者高价交割8月股指期货。此前,投机者在8月份大量押注空头头寸。这样一来,即使他们调换位置,成本也非常高。一旦平仓,巨额损失就在所难免。 在“8月28日”战争中,香港政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对于国际投机者来说,这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更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因此,对于香港特区政府来说,“8月28日”战争只能算是阶段性胜利。香港政府决定9月份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金损失退出市场。9月7日,香港金管局发布外汇、证券交易及结算新规,极大限制了投机者的投机行为。恒生指数大涨588点,收报8076点。此外,日元升值、东南亚金融市场企稳等一系列因素,大大增加了投机投机者的资金和汇兑成本,迫使他们回撤:9月8日,9月合约价升至8220。8月底转仓期意味着该合约需平仓提现,每张合约又损失4万港币。至此,国际投机者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弃甲而逃。 入市以来,香港政府已花费超过100亿美元、约13%的外汇资金,远超英国政府当年动用77亿美元对付国际投机者的规模。 1993年的“英镑保护战”,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998年8月,香港金融保卫战震惊世界,有人称之为世纪之战。香港金融保卫战的成功,不仅使自己陷入被动,而且大大提高了抵御亚洲金融风暴的能力。香港敢于向国际巨头说不,诉求金融正义,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自立门户、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树立了宝贵经验和榜样,赢得海内外赞誉。[1] 对香港金融保卫战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本身的评价;二是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评价。二是对政府大规模进入市场的评价,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的自由政策。 由于经济制度的特殊性,为了稳定香港的经济和金融市场,香港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即港元按7.8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挂钩的制度美元。对于这一汇率制度,业界一直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美元与港元的固定比例始终存在投机的空间,因为无法保证香港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完全同步。在投机者的长期攻击下,这一制度的消失是必然的。支持者认为,香港联系汇率制度于1983年建立,当时由于中英之间香港问题谈判受阻,出现了大量抛售港元、收购美元的情况。在市场上。香港政府的成立是为了保护港元汇率,维护香港人对未来的信心。历史也证明,在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香港具备实行联系汇率制度的条件:香港一贯奉行审慎的财政政策;香港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香港经济体制灵活,能够应对适度的经济波动;香港金融体系稳定、监管审慎、香港拥有自身优势、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支撑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联系汇率制度本身是好的,但货币当局误用了,因为联系汇率制度是现金发行制度,但香港金管局的做法是维持1美元的同一水平。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换7.8港元,并且只允许港元汇率高于下限,即只允许港元汇率单边波动。事实上,这就是所有的汇率风险都由金管局自己承担。 对于政府干预市场,反对者认为政府干预可能会让长期投资者远离香港,打击长期投资者在香港的投资;此举将损害自由经济形象及其金融中心地位。 支持者认为,政府一直坚信自由经济,这是香港的基石。但受控制的经济并不是自由经济。香港政府入市的目的就是要打破这种操纵行为,入市干预是完全正确的。香港政府干预市场的积极意义远大于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