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写作第12年,书写即思考

四月的一个清晨,窗外小雨淅淅沥沥,朱先生为了追求200公里的月跑量,出门冒雨去跑他的10公里了,老妈和孩子还在卧室呼呼沉睡。
我走进书房,打开日记本写下了这个主题:“我为什么要写作?”边写边想起,呀,掰着指头一算,已经写了12年了。
在12年里,我写了日记、各种文章和3本书,第3本即将出版。
我用过电脑奋笔打字,手写和电脑结合,语音输入,如今回归到了每天用本子和笔书写。是的,只要抓住一个人独处的机会,我总会写点什么、画点什么。通常一个月用掉一本56页的方格本。
虽然大部分的日子都平凡无波澜,要靠阅读走入别人的世界获得一番感动,才能再回到我的日记本里一吐为快(连着5年,还是最喜欢用Plus品牌的Ca.Crea A4 1/3)。
过去我为了能出版一本书而积累写作基础,现在更享受随心所欲的在纸面上涂鸦书画的流畅。在这里,没有校对、编辑,也没有政审和妥协。
哪怕只是写些废话也自有其意义。因为往往上一句是废话,下一句就可能从潜意识中打捞出一句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路。
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并不是在写作,分明是在钓鱼。我想起2003年去普吉岛海钓时,我总能钓起什么,运气真不错。坐上一条小船,给手指头缠上一段鱼线,尾端挂上一小球鱼饵或是墨斗鱼切丝,抛到海里开始等待。不出10分钟,就会有鱼上钩。我得和上钩的鱼周旋那么几分钟,直到对方放弃。
那些鱼我从没有见过,有的看起来像一条蛇,有的满嘴獠牙,有的浑身通红。小船返回到海边沙滩后,有好几家小饭馆等着向游人招揽生意,主动表示可以帮忙料理刚钓来的鱼们。记得一盘是油炸鲜鱼浇甜酸酱,另一盘是清蒸后仅仅撒盐。配着海风和泰国香米一口口吃进去,这种味道直到20年后依然难以忘怀。
钓鱼的过程就好比写作,先是决定要写点什么,定了主题和倒计时15分钟后,思绪就顺着笔在本子流淌了起来,直到铃声响起。最初的第1分钟,还会自我质疑,能写满一页纸吗?到了第5分钟,便自信满满,能写的越来越多,越发停不下来。从一个主题一层层被扩展下去,我钓起了一个、两个甚至更多书写前完全不知晓的答案。
传送门《一个人写作第一年》写作第一年时,无知者无畏,认为将来要经历更多,才越有的写。第十二年时,我意识到过去有大量的经历还没写过、没写出来呢,值得挖掘的还很多很多。
传送门《一个人写作第三年》写作第三年时,我的初心是相比一个字都憋不出来的人,我能写出来而且有人来看,已经值得珍惜。如今,我认为写作本身即是报偿。
传送门《一个人写作第四年》写作第四年时,我报名了线上文案学习课,半途而废没有学完的原因现在懂了。那就是内心不想用销售的角度去写东西,不想追求创作的结果。确实,很多人靠塑造标题、封面、追热点获益。我也追过那些,但最终还是回归到单纯的喜欢创作的过程。很明显,当初报错了课。
传送门《一个人写作第十年》写作第十年时,我认为是为了整理无形大脑空间中的一个角落。每次写作=整理。现在认为写作即思考。每当纸笔相接触时,我总能写出东西来。这一特征从中学时就显露了出来。
前几天和朱先生讨论,他当初为什么开始跑步,现在已经快跑完第300次了。他提到从小爱运动的潜意识也许起了作用。对呀,我从30岁刚开始转变的时候,为什么从阅读、写日记、写博客文章这些偏安静的项目上做起的呢?
在写作上,我是有一定的大脑记忆和肌肉记忆的。虽然中学从没参加过任何作文比赛,但在高中的某一节语文课上,不记得是写了什么作文交了上去,被严肃的语文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在写东西上是有灵性的孩子。而且在朗读课文时,也被这位老师称赞过大珠小珠落玉盘。
曾经建立过的自信和优点,后期虽然中断过很多年,但终于在写书、写课程逐字稿和录制课程时得到了发挥。
一个人信手拈来的事,往往是从小有次数堆叠的(即积累)项目。所谓的天赋,指的是开发的早,还不痛苦。
但为什么之前有几年用电脑键盘打字或讯飞语音输入没让我找到写作的快乐呢?原因在于30岁前的写作肌肉记忆来自于手握一支笔的模式。我永远无法像村上春树一样用老式打字机疯狂的输出小说。也无法像有的公众号博主一样一年废掉一个机械键盘。
属于我的模式,就是方格本+热可擦笔。
写作除了整理脑海中的一小块空间,还可以继续随着思考深入,一步步迈进潜意识的地下室,触及那些更为本质的东西。触及本质,是我在伍尔夫的日记、《写出我心》的作者娜塔莉·戈德堡的作品中都看到过的。
畅快的书写、更深入的思考。就是我当下对写作的认知,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欢迎更多朋友开启写作,趁我们还没老到手抖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