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多走过几十个寺庙,从乌托邦到厌恶到理解,我获得了什么?
从开始的对寺庙的不了解,到以为寺庙是乌托邦世界以及修行带来治愈,到寺庙的人情世故的关系的洞悉,以及最后接纳僧人的行为和法的实践,这过程也是自己对社会的不断认识和成长。
理想的乌托邦世界
第一次了解到佛法是从喜玛拉雅上听到俞晓非老师讲的《金刚经》里面提到的世界观:普通中国人认为人只有一世,即当下世;基督教是两世世界观,来世要上天堂和下地狱;佛教是三世(或者说多世),是无穷无尽的在六道中轮回;
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在现实中有什么样的行动。如果说一个相信有地狱饿鬼道的人,今生这辈子断然不会做出大的恶的,毕竟他怕来世下地狱道。(当然我这里并不是佛教徒不会作恶,因为一个佛教徒并不一定相信六道轮回,佛教徒只是一个身份而已。我这里说的那些相信六道轮回的那些人)
于是,开始读了很多佛学相关的书籍,开始了解到佛教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劝人行善,减少欲望,摆脱痛苦,而且指明了具体的行动方向。最震撼的是看了《百年虚云》这部电视剧,对寺庙僧人怀着一种无比憧憬和尊敬的心态。
现实生活之中受到很多挫折,人们的欺诈,狡猾,欺骗,暴力,恐吓,自己的软弱,无能,胆小,惊恐,在现实世界中处处受挫,处处受到欺负,从小学习的价值观被一次次的否定,所谓的真诚,诚信,善良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一丝一毫。上层人们剥削底层人民,底层人民为了生存也相互欺骗,倾轧。
于是,从书本和电视上看到的寺庙,就是我最理想中的乌托邦,这里应该就是"天下大同,美美与共",这里应该是人人平等,没有剥削与欺诈,没有暴力与倾轧。
于是,我踏上了寺庙的求佛之旅。

寺庙-人情世故地
第一次是参加了一个义工的一场活动,来回车费加上中间费用是390元。
活动举办的还不错,但是也不会接触到真实的寺庙生活。就是普通的义工生活,帮忙做点事情,扫地,洗碗,擦擦佛像,冥想等等事情,师傅对待我们和和气气,给我们讲述不要生气,要行善等事情。的确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如何正念吃饭,吃饭的时候把碗端起来,端端正正的做好吃饭。
但是这个过程之中接触不到了人事,也接触不到真实的寺庙生活。
后来,去了重庆的一家寺庙天心寺,我去厨房找工具的时候,跟一个老乡偶然聊天,她说这里的大师傅经常会打人,要是饭菜做的不好吃的话,或者犯错的话。我当时很震惊。
那天后来看到寺庙的主持的时候,我对他一点好感都没有,也没有任何的布施。他说以后慢慢结缘,笑眯眯的说着。
他对待香客们态度很随和,但是对待在寺庙的工作者的行为很让我反感。
我又一次去了第一次参加义工活动的寺庙,这次我自己一个人坐车去的,才发现坐火车只要19元的高铁。有个常年待在观音殿的居士告诉我这些天香客很旺盛,赚了很多钱,然后在我面前一张张数着百元大钞。那时候我本身由于工作极度烦躁苦闷,想出家的才到寺庙修行一下,看到这种我心情更加郁闷。后面就直接跟师傅说了声,我有事回去了。接着我再也没有去过这个寺庙。
当然,我也开始渐渐懂了寺庙里面供佛,祈福,牌位,香火等商业行为,以及包括各种捐赠行为。
2022年在重庆的一家禅院参加了一场梵呗培训(佛法唱诵的课程),在这里做义工,而且是做行堂(就是人打饭)的义工。才开始逐渐了解到寺庙的一些勾勾搭搭。
就像我本来以为(这种以为是书本和电视带给我美好的幻觉),寺庙是一个一视同仁的平等的乌托邦世界,师傅亲切和蔼,徒弟尊重师傅,一切都很公平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
这里,我见到了专门给师傅开小灶的义工,把好饭新鲜饭先打给师傅,而要求在家人给什么吃什么的规矩。管理我们义工的人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找6个钉钉账号,而且是自己想办法去完成。在师傅授课的时候,要对师傅进行跪拜。师傅上课可以迟到,我们不可以,而且迟到了不管任何原因(哪怕是做寺庙的一些义工事情)都要受罚(在墙边反思)。
我感受到极度的厌恶和恶心,我发现这跟我上班的时候没什么两样,领导安排任务,自己想办法去完成。不同的是,上班毕竟有工资,而这里没有。
在同行的一个小组中,一个年长的姐姐告诉我:你把寺庙想象的太美好了,想象成一个完美的公平的平等的世界,寺庙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由人构成的,是人的地方就有权利争斗。
我觉得她说的很对,但是我心理很过不去,活动一结束我就走了,不想再待在这个寺庙。后来我还经常看到她朋友圈里面发这个寺庙里面做一些义工,她在这儿生活的挺好。
从那之后,我基本很少踏进寺庙了,也没有再去做义工了。
接纳-精神寄托落实到物质生存之后
转变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可能是我不在寻找精神寄托(本身就是觉得活着痛苦,才想从佛法中获得解脱),而是在物质世界里去探索现实的人该如何生存的时候。
看了一本讲述中国地方小镇的财政是如何运作的,不仅改变了我对的看法,也改变了我对寺庙的看法。
先谈生存,再谈发展;生存是文明发展的第一需要,而佛法的传播最重要的是先能够在本土的生存。
随着对佛法理解的深入,也接触到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说内观。内观是由葛印卡老师继承发展而来,保留了比较原始的佛法修行内容,主要是教人如何控制自己的心灵,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不要生气。
但是内观的修行一般是寄生于寺庙的,跟寺庙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到生存,个人要生存,政府也要生存,寺庙也要生存。个人的生存的来源于自己的劳动或者财产,政府的生存来源于税收,寺庙的生存来源于信众的供奉以及周边产品。
也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师兄,都发现一个普遍的想象,在中国要信佛的门槛也不低,即也要达到自己衣食无忧的境地,如果你没什么钱,在寺庙里面受到的屈辱也不会比现实社会中少。所以那些修行一般是比较富有的或者退休的老人们。
在这种本土环境下,只有生存保障了,才能进行心灵的修炼。最开始学习佛学的时候,特别鄙视王小波那句:我年轻时还以为金钱最重要,如今年纪大了,发现那句话一点不假。那时候倒不是说金钱不重要,而是觉得心灵的宁静更重要,金钱只是手段,才发现大部分都是底层生活者,每天都是为了金钱忙碌。所以王小波那句话来说的前提是对于普通来人,这句话真的很重要,因为大部分都达不到财务自由,更谈不上去追求心灵的宁静。
所以我也当然明白了我的现状,只是有一点点存款,靠着节俭度日,周边没有任何能帮衬我的。并不能算是生存有了保障,所以修行的时候也静不下来。
再看到寺庙里面的那些师傅的特殊优待,师傅们为了挣钱而殚精极虑,以及一些不良绯闻的信息,我好像也见怪不怪了。有人的地方有江湖,而这个社会制度就是这么设计的。
我不应该把一个个僧人要求他们严格的遵守佛陀的教法,要求他们一个个做到清心寡欲,像李叔同一样严苛遵守戒律。但是我深入的了解了佛陀所传授的法之后(教人内观正念,活在当下,教人避免痛苦,教人获得内心的宁静),觉得这很适合我的,对我很有帮助的,而寺庙的这个地方是对这种法的传播,依法而不依人。我不再要求人,不再苛刻人。因为在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也做不到佛陀要求的很多戒律,所以我接纳寺庙。
我也明白了跪拜也不是什么大的事情,是我的傲慢在作怪,而佛陀一直教育我们要谦逊,并不是对师傅的跪拜,而是对正法的尊敬。
这次,我再此的踏进了寺庙了,在大堂前恭敬的给佛身跪拜,我会在寺庙里面逛逛,会在网络上传播一些我对佛法的正知正见,会做一些我认为正确的事情。我也会在现实生活之中努力挣钱,然后在时间空闲的时候去修行,因为修心本身能够带来宁静,不再把寺庙当做是一种逃避的乌托邦世界。
尾声
从喜欢寺庙亲近寺庙到厌恶和尚到最后的接纳佛法,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三重境界,也更像是自己成长的过程,自己可以变得不那么偏执,固执,自以为是。
这个社会上存在欺骗,恐吓,欺诈等现象,与我们学习接受和培养的价值观原(真善美,诚信,道德)本就存在差异,痛苦的原因或者在于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也或许在于不愿意接受现实。而这个社会不提倡zi杀,但是又鄙视那些没有金钱的人。
为此,就把头缩起来起来就不再去生活了吗?接纳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多年之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相反这才是“明白了生活真谛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的真正意思,以及在自己能力之余就帮助一下别人。
下次再去寺庙,一定会恭敬的跪拜,感谢佛陀时代留下的这么好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