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你会跟20岁的你说什么 | 关于一些思维陷阱
今年我正好30岁,我比以前都要自洽,我接受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变化,我享受生活的馈赠。
10年前,20岁的我,正在上大三,年轻也可爱,迷茫、自卑、不忿还有焦虑,忧愁的时候比快乐的时候多,经常为未来担忧。
我时常在想,也许我也可以为不快乐的年轻人做些什么
也许现在的年轻人比我的思想超前多了,不需要别人的指导/指点
也许这只是一个自我表达,写给20岁的自己,告诉她一些道理。
Anyway,这篇文章还是写出来了,送给像我一样曾经困在自己的思维中的人。
很抱歉,有些人看了会觉得从来没有受过这些非常细小的困扰,觉得这都不叫问题,那你是幸运的。我也相信还是有些人目前正在受到困扰,有些人像我一样花了十年克服这些微小但时时刻刻环绕着的问题。
我想讲的是一些思维陷阱,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但是却贻害无穷的思维定式,很多事情不是外界环境导致的,是自己画地为牢。
思维陷阱一:太听话
一个基本的大前提是,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面临的适合上一代人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父母的哲学在他们的年代是合适的,但是不要用30年前的思维来想今天的事情,注定会困扰。所以,不要听父母的话,你需要独立思考。
中国的教育主张是听话,这是一种奴性教育。 听家长话,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听老师话,选个好专业,找个好工作;听老板话,努力工作,升职加薪。
始终没有教人们「听自己的话」,一切幸福,都是因为爱和喜欢。绝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就是没有独立思考。
学校永远不教工作以外如何赚钱,不教如何创业,不教如何做自己,因为老师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做自己。 当今社会,很多企业家,创业者,小老板等等,都是被逼或主动选择跳出「职场轮回」,选择了做自己。
思维陷阱二:太在意钱
过去的半个世纪,世界从一个匮乏的世界,迅速变为了一个过剩的世界,过去是我们需要主动寻找,现在我们需要主动屏蔽。
我的父母从小就告诉我,不要乱花钱,能不花的都不花,包括上兴趣班和买书。所以我从小就有个思想钢印,干什么都要先看价格是多少,花钱会有负罪感,因为这跟父母的「哲学」是相悖的,你花了钱≈不听父母的话。
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不花钱痛苦,花钱更痛苦,我的注意力带宽也被花钱这件事占着,非常内耗的状态,后来是遇到了我的伴侣,帮我打开了心结。
但其实,钱就是用来花的,花钱的过程要感到快乐,花钱其实是一种投资,钱非常应该花在改善自我的地方,比如学习和帮助自己变得更好的活动。
注意力 > 时间 > 金钱,付费才是占便宜,因为你节省了时间。包括现在很多同学为了更高的工资还在大厂里卷生卷死,为了追求眼前的金钱放弃了长期的成长
思维陷阱三:太在意和别人不一样
从小我们的教育就告诉我们,不要出风头,要合群,我们有统一的校服,统一的发型,如果发型不一样,会被点名批评。这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一样」的等于「不好」
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的衣服都是整齐划一,步履都是整齐划一,不一样的人会被划为异类,所以这某种程度上演变成了刻在基因里的恐惧。父母也特别在意我们「不一样」,如果在上学的时候有些出格的行为,父母会忧心忡忡。
我们在意和别人不一样,是害怕评价的目光,是害怕别的风言风语,这也是一种自我沉溺。会下意识的学别人是怎么做的,不管适不适合自己。
但其实有任何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吗?不一样才是真实的自我。多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做这件事开心吗?不要去试图扮演一个社会中既定的角色,扮演一个别人。
在受到攻击和否定时,要把别人的看法放进一个特定的区域,不为此否定整体的自我。
思维陷阱四:希望让所有人喜欢
希望让所有人喜欢,俗称讨好型人格,也叫「老好人」究其根本原因,其实也是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有些情况来源于儿时的父母的情绪不稳定或者吵架,小孩在其中很难自处,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会觉得父母生气是因为自己,自己有责任讨好他们,这种行为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成年
在大事面前,人们不会想到和信任任何「老好人」,老好人只是一个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用后即弃。
所以,不要试图讨好每个人,因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你试图这么做,一定会一次又一次的感到挫败。不被某些人喜欢又怎么样,你也有选择不喜欢他的权利。
写不动了,回忆起了以前弱小的自己,缓一缓。还有几个想写的后续另起一篇吧
- 盲目追求稳定
- 无意识的靠惯性活着
- 吝啬夸奖和赞美
- 做事最大的阻碍是目标定到100%
- 不敢承认自己的无知
#人气创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