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的镜中奇遇--《梁祝的继承者们》repo
从2016年《梁祝的继承者们》首演,我就一直很想看这部剧,当时这部剧是如此贴近我的生活困境,读着不想读的专业,做着有关文学、艺术的美梦,在生活中沉下去而不是在美术馆。直到今天,我在深圳看到了这部剧的高清放映,有关自我的困境还是没有完全走出,探索着也模糊着。在今天看到这部剧,共鸣有,失望也有,原来美梦也是会醒的。
林导开场前的讲座非常动人,他讲剧场的想象力(但有时候他作品中的想象力也是一种自我重复),带领大家探索讲座的新形式,感觉这种去中心化的、一直吸引观众探索下一步是什么的讲座方式还蛮适合一些教学展示的。他讲十八相送的时间感,送别是送走了什么呢,送别时的那一秒可能只是0.1s,但也可能是未来的十年;他说祝英台是打破常规、找到自我的人。对于年轻人来说,分清自己的需要和想要,过一种主动的人生,去创造而不是去等待,这是重要的。
不得不感慨林导的年轻,人到中年通常早就妥协了,不但变得现实还会把现实奉为真理,去教育下一代人。但林奕华还能看见年轻人的挣扎、痛苦(虽然他可能也只是回望自己的年轻时代),关注一个人在成长中要如何建立自我,还会说人在年轻时候,尤其是年轻时候,能够做自己是很难得的,很珍贵的,这让人感动。
总体来说感觉林奕华的创作概念是比他的成品要好的。对于一部音乐话剧来说,它的主题太多了,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反而造成一种割裂,让人观感不适。剧的上半部分是喜剧,下半部分是悲剧,悲剧的节奏还可以,但喜剧真的太吵,人物一直处于高亢的情绪中,没有起伏缓冲只是不停地输出,非常个人化,感觉导演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通过舞台宣泄给了观众,感觉好像被这种太过自我的表达侵犯了,这种没有取舍的表达让我看到一个太大的ego。林导非常有想法,这部剧每一个讨论点单拿出来都可以做出一部戏,进行更细致的探讨,而不是这样大杂烩。林导说他习惯于做暧昧不明的表达,说对戏剧的感受从离开剧院才开始,他不喜欢把事情讲清楚,但我非常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能把故事讲清楚。一部剧的表达是应该有取舍的,如果全部是个人经验的再现,那不是梁祝的继承者,而是林奕华的梁祝。
这部音乐剧一共分为20场(真的好多)。


1 求学受阻
这一场是祝英台的噩梦,梦里就像是镜中世界一样,一切都颠倒了,祝英台和爸妈有关就读专业的观点反过来了,形成一种滑稽的荒诞。梦在暗示什么?是不是不止父母的反对,就算是祝英台自己,对于追求艺术梦还是选择所谓实际的生活方式,也是矛盾的。
“明明是父母最想我去,而我最不想念的学校,为什么?为什么会变成我要用抗争来争取的目标?” “你存在的社会是一个邪恶的地方,是他们告诉你要学商的,不是你告诉你自己的。”
现代社会的规则变了,梁祝的故事也要改写。曾经的祝英台因为是女儿身而求学受阻;今天的祝英台因为要去学一个“不切实际”的专业:艺术,而求学受阻。
2 初遇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初遇充满了比喻,首先两个人的名字就是一个巨大的比喻,明晃晃暗示了两个人未来的关系。最后一句台词也暗示了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祝英台是主动的一方,而梁山伯是拒绝的一方,这也是两个人在这段感情里的主题曲:《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为什么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

3 安静
这一场是艺术系西洋油画组的面试现场。祝英台向梁山伯展示自己的面试作品:自画像,梁山伯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
“祝:我可不可以只符合一个资格,我就是我,你就让我上。”(可不可以我就是我,你就能爱上我。)
爱情已经在祝英台身上流动,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也会有这样的反应,我们想要向对方展示自己(展示自画像),也会想要了解对方,问对方问题,哪怕只是一些小小的事情,今天吃了什么,家里几个人,旅行最远去过哪里……
4 入学式
这一场是老师们对梁山伯的面试,也是观众们第一次了解梁山伯。
这一场里梁山伯成了sample,普通的艺术学院学生的样本,社会意义上的普通,却是非常有个人才华的“样本”。
梁山伯的自画像是一张白纸,被面试老师嘲笑是陈腔滥调的梗,但林奕华对陈词滥调显然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真理是被滥用才变成了所谓陈词滥调,但真理还是真理。
“白纸,有时很难在上面画出东西。” “白纸,有时候因为掩盖不了许多的真相,其实在它上面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图画。”
白纸是真理,是陈词滥调,是天才,也是梁山伯的困境,他知道世间万物,知道毕卡索,知道碧雅翠丝,却找不到通往自己的路。
5 静物画
这一场发生在艺术学院的课堂上,老师在讲“静物画”。 静物的英文是“still life”,时间在它身上不发生作用,但时间会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在被杀死的时间中,美好事物会渐渐消逝。
“ 师:在画画的时候,画的人,感觉好像把时间留了下来。 祝:看的人,感受得到生命的无常。 师:但是不管多少的付出…… 祝:可能都只是徒劳。 ”
祝英台和老师的对话,已经隐隐有些悲伤的预感了。
祝英台的这首《为什么我好想告诉他我是谁》是这部音乐剧里我最喜欢的一首,像是《暗恋》的前奏。
6 放大
《放大》是我最喜欢的一个part,它演绎了家庭这个社会最小统治单位里家长的威权,几个演员一起演绎父母,父亲母亲的影子被放得很大、很大。

《放大》这个题目起得非常好,父母不过是供祝英台去读了艺术,父亲就把自己的糖尿病赖在这上面;祝英台不过是向喜欢的人表达了自己,就被父母说成“变态”。这个名流家庭的伪善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父:我们花那么多钱让你去念什么什么艺术,就是让你做这种核突(古怪)、恶心、ugly、disgusting、shameless、不顾廉耻的事吗?(突然若无其事)不好意思,给我一杯绿茶,去冰三分糖,谢谢。我们花那么多钱让你去念什么什么艺术,就是让你做这种核突、恶心、ugly、disgusting、shameless、不顾廉耻的事吗? 母:你知不知道你这样做跟公园那些打手枪的变态有什么差别? 师:为什么一句话要重复说两次?是讲的人有需要?还是听的人有需要?需要的背后是什么? 众:是要让听的人对讲的人产生敬畏感。 师:对。
师:敬畏,就是对于神和威权的态度。为了培养这种态度,就需要有超人力量跟技巧,才能完成的作品,比方说巨大的雕刻,用来震慑人心。
师:小说《爱丽斯梦游仙境》里面,微笑的猫、忽大忽小的爱丽斯,都是通过玩弄比例,来制造冲击感和喜剧性。”
而当父母无法说服祝英台时,他们的说辞就会变成“你疯了”,看似是“为你好”,其实暗藏私心,这就是威权的虚伪面孔。
“母:被别人揭开你的底牌,抓住你的把柄,掌握你的生死,控制你的情感,对你有什么好处?对我们又有什么好处? 祝:他是对面大厦人家想要住进去的那户人家。 父:这样下去,你是把你自己放置在最不利的位置,就像住在一个玻璃房子里面一样,任何人都可以看透你,伤害你,看透你,伤害你,再看透你,伤害你,然后拿石头砸你,你看玻璃有多脆弱! ”
“祝:我是光中的暗,他是暗中的光。我是祝英台。 梁:还是梁山伯?”
这一场的最后一句台词为下一场做了铺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界线再一次被悄悄抹去。
7 孪生儿
祝英台送给梁山伯一份礼物,送给喜欢的人的礼物总是这样别出心裁,这是一幅祝英台为梁山伯画的画像。
梁山伯非常清楚祝英台对他的心意,只是不愿点明也不想面对(为什么呢?后面我们就会知道),只好说大家是好同学,引得祝英台怀疑他不喜欢女生,啼笑皆非。
8 明暗对比
艺术老师借助《埋葬基督》这幅画来讲解明暗对比,导演又把这种明与暗的关系引入人与人的关系中,祝英台明明白白表达了对梁山伯的心意,而梁山伯对祝英台却是一种暗恋,不敢面对,不敢承认。《暗恋》这首歌我也很喜欢,把光留给你,黑暗留给我自己。

“梁:愈想,我愈觉得自己不是梁山伯,愈想,我愈觉得自己是祝英台,愈想我愈觉得我把光都给了她,愈想我愈觉得她把暗都给了我。”
“红了山茶/红了海棠/红了杜鹃/灰了我的心” 师:这一幅《埋葬基督》是有着强烈的局部光源所做成的明暗对比。17世纪的欧洲绘画中,这种戏剧化的手法,意味着绘画这种艺术形式决心要超越单纯的再现跟装饰功能。艺术家透过这种手法,仿佛是从黑暗中召唤出一个影像,然后把它稳稳握住,把它放在灯光下面,让观看的人检视它。达·芬奇曾经说过,明暗是人类眼睛的十种感知当中最基本的两个,他想象中的这种明暗作用,近乎是某种道德寓言:“光是暗的驱逐者,阴影是光的绊脚石”。
9 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的课堂上,两个老师展开了关于教育理念的争辩,在乎过程还是在意结果?体验到底是浪漫还是浪费?
“师2:你要改变学生,你就先改变社会,你要改变社会,你就先改变历史,你要改变历史……
祝:当你需要承担责任的时候,你选择了逃避,当你需要对抗压力的时候,你选择了躲开。你的问题,就是你害怕改变。 老师谢谢你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创作,(看到梁山伯)就好像一张白纸,不害怕从零开始,结束的时候又可以回到零,这就是勇气。 改变,需要勇气。 不是吗?梁山伯。 ”
祝英台是勇敢的,梁山伯被祝英台的天才和勇往直前的勇气烫到了,然后有了《平凡》这首歌。
“为什么从画的倒影看到的你 看来很满 很满 很满足 我是很空 很空 很空无
夜晚变身对天才的礼赞 仿如白昼 因而把我面前的白纸 染得更白
是你的世界窒息了我的 ”
梁山伯越来越觉得自己是祝英台,但祝英台的世界却和他如此不同,她好像知道自己是谁。
10 日常生活景象
又是一场艺术课。
“众:女孩子愈来愈像男孩子,男孩子也愈来愈像女孩子。(林奕华的趣味?) 师:所以这幅画的标题是? 众:日常生活景象。 师:日常生活它可以是现实,但是它也可以充满了想象。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欧洲绘画中,有很多是以农民为场景的例子。但是这些场景往往会让人联想到诗情画意的乡野风情。风情,它是在一种想象之下完成的,看见农民的简朴、田园的纯净,它可以是深情而且带有距离,甚至是娱乐心理的观察。它可以是迷恋,而且不需要亲身体验。意思就是场景比日常生活来得重要。”
11 一个人
梁山伯的孤独,普通人的孤独,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孤独。 12 浪漫主义
关于性别,关于性别认同,导演在这里越来越想要把梁山伯和祝英台变成雌雄同体了。
这部剧中,除了几个主要演员之外,每个演员都没有固定的角色,他们既是梁山伯,又是祝英台,同时也是祝父和祝母,这就抹除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之间的界线,甚至是性别。
13 镜子
“师:达·芬奇在他的笔记里面,一再忠告画家要扮演“镜子的角色”,为什么? 众:因为镜子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比它回答的答案还要多。 师:镜子,把画家的自画像转变成详细的自我检视和自我呈现的一种方式,通常在画作里面出现镜子,它所包含的反射往往会令人非常地迷惑,好像这些反射不是真实,而是要提醒我们:事实往往不如外表所见。”
戏剧也是一面镜子,艺术都是镜子。林导的创作理念就是不断提问题,不断追问为什么,不断向观众递出一面又一面的镜子,让观众在艺术的指引下进入“爱丽丝的镜中奇遇”。
14 原真性
梁山伯和祝英台一起去了美术馆,两个人的秘密终于揭晓了一部分,原来祝英台的家境如此优越,祝父祝母的地位如此显赫,祝英台随随便便的画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奖,梁山伯嫉妒了。而比嫉妒更苦涩的是,那个比你优秀的人还在真心实意地喜欢你,鼓励你,甚至连她的画作都是你,可是,这只会让梁山伯越来越看不清自己是谁。如果梁山伯选择和祝英台在一起,哪怕只是朋友,哪怕只是结拜,她都会淹没自己。
“梁:为什么突然之间我就跟你隔了天涯海角了? 祝:哪有?梁兄,我不是一直都在你的身边?而你,不也一直都在我的身边吗? 梁:明明就是你已经去了未来,我还在原地站着。我终于知道什么叫作现在。更加知道什么叫作现实。”
如果这只是普通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的故事,我可能会说这个男生太小气。但这里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一体两面,雌雄同体,导演刻意淡化他们之间的性别差异,去突出他们的个性差异(这几乎和现实世界相反),所以我感觉更多的是梁山伯的苦涩,酸楚,并不是酸葡萄的酸。
画风一转,导演又从梁山伯的酸涩转移到对艺术价值的讨论上,引出了“原真性”。
“祝:原来人们就是喜欢买那些没有价值但是有价钱的东西。 师:而这个,就是我们个时代的信念。梁山伯,我要恭喜你。你在这堂学习何谓是“原真性”authenticity的课,可以得到最高的分数,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以为“没有意义,就是意义”这句话是你发明的?可见,那一罐艺术屎的影响多么深远。没有原真性的你,基本上就是那罐屎。所以不管你再说一百遍一百万遍“没有意义就是意义”这句话,我想也不会让你这个人有太大意义的。恭喜,恭喜。”
“我可以不是凡·高 也能画出向日葵吗 我可以不是达·芬奇 也能画出蒙娜丽莎 我可以不是安迪·沃霍尔 也能画出金宝罐头汤吗”
我可以不是林奕华 也能导演梁祝的继承者吗
商业对艺术的影响是很微妙的,你很难说这到底是一种彼此成就还是彼此毁灭;同样,名利、金钱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微妙的,“成名太易会迷失/成名太难会丧志”。
“我可以是《维纳斯的诞生》里的风吗 我可以是《睡莲》里的光吗 我可以是《拾穗》里的夕阳吗”
我可以是梁山伯而不是祝英台吗
15 风景
梁山伯和祝英台去写生,风景变幻莫测,又好像根本没变,这是祝英台的告别,离别总会下一场雨。 这一场又好像和静物画那一场遥相呼应……

“师:在画画的时候,画的人,感觉好像把时间留了下来。 祝:看的人,感受得到生命的无常。 师:但是不管多少的付出…… 祝:可能都只是徒劳。”
16 父亲的自画像
梁山伯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他为什么不能和祝英台在一起。梁山伯的父母是不成名的画家,卖不出一张画的画画的,父母的感情日积月累地腐烂,三口人之间的恨意却在不断积累。梁山伯看见这样的现实,也害怕这样的现实,拒绝这样的现实。所以他拒绝祝英台,他害怕在未来成为他的爸爸;所以后来他放弃画画,宁愿选择提前走进现实。
“梁:我恨我爸爸,他让我感觉到羞耻。因为他没有被看见,让我也看不见我自己。 我恨我的爸爸,他让我继承了他的自卑,使我现在再也不能爱我的妈妈。我恨我的妈妈,使我继承了她的骄傲,使我不能再爱我的爸爸。 我的恨变成一幅画,这幅画让我继承了我不想继承的才华。
现在我继承了一张重叠他们生命的画。然后,我要把它还原成一张白纸、一块白布、一片白板、一种白色,我要在上面从头画下我的第一笔。 ”
原生家庭的伤痕,原生家庭的恨,我们要怎样寻找自己,建立自我,能看到这样的话题是让人感动的。
祝英台在意梁山伯的才华,这也是让人感动的,但是梁山伯已经拒绝这样的叙事了。
“那是你给世界种的花 那是你为自己发的芽 那是你给爱人传的话 那是你为爱情盖的家
梁:我不要 我不要 我不要当 众:你眼中那个他 只有你能看见那个他 梁:我不要 我不要 我不要当 众:只有你会叫他艺术家的那个他 我不是他 ”
17 面对现实
梁山伯拒绝祝英台的好意后,祝英台也迎来了她的现实。什么是现实?父母的威权在这里又一次浮现了。
“祝:爸爸,妈妈,你们是在跟我开玩笑,还是在骗我? 父:都不是。 母:我们是在为你好。 母:家里希望她尽快回来接手爸爸留下的所有事务…… 父:爸爸妈妈如果不这样做,难道你会回家吗? 母:再者,她可能也有父亲急病的遗传。 祝:我是在看电影吗?还是,我在做噩梦? 父:都不是,这叫作“面对现实”。
母:你的艺术梦,总有一天要做完的,倒不如早点把你给叫醒。”
祝英台“死”了,和梁山伯一体的祝英台死了,死在他们分手那天,梁山伯终于唱出了他的主题曲《为什么我不能告诉你我是谁》。
18 访师
“师:毕业之后,梁山伯就不再画画,可是他心里面,始终忘记不了一个人,而这一份深深的思念,把他渐渐改变,最后他发现,他不再是梁山伯了。 梁:对,我不再是梁山伯了。 师:祝英台回家继承了家族的事业。她此生画过的唯一的一张画,也是因为她画的那张画改变了那个人,而她画的那张画也改变了她自己。 祝:对,我不再是祝英台了。 师:他们两个终于在很多很多年后,跟对方说出了自己真正是谁…… 梁:我是你想成为的我。 祝:你是我想成为的你。 ”
19 无常
老师在意外中离世,来诠释无常。
“从白天到黑夜,从新鲜到腐烂。 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
20 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再次相见,自己已不是自己,化成的是名为“艺术”的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