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洪武大帝》读后感
关于明朝,在我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和所有的朝代一样距离非常遥远,就像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但是当年明月所著的这一系列书让我开始有了兴趣,有了切实的感悟——所谓的历史就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一笔带过的是人家的一生,有什么比这个还要震撼的那个?用黑格尔的一句话来概括“人类从历史当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未在历史当中得到教训”!
朱重八是朱元璋的本名,他小时候的梦想是好好放牛、娶个媳妇、孩子继续放牛,对于他而言这样的生活就是心之所向,但是元朝统治下的汉人承受着巨大的压迫,他们甚至被当成货物,竟可以以一头驴来做等价,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连基本的温饱都保障不了,朱重八的爸爸、妈妈、哥哥、侄子都被饿死,为了活下去他当了和尚,即使在寺里也不被善待但是至少可以有饭吃,他还是知足的,可是后面因为状况不好他要外出化缘,化缘让他走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时各地起义队伍众多,因承受不了只能选择揭竿起义,朱重八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投身于郭子兴的队伍,他知道他这样的选择势必是堵上了身家性命,他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孤注一掷,在战场上智勇双全,有惊人的胆量和谋略,这也让他从无名小卒不断展露头角,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元朝名将王保保,他聚集了一帮出色的将领,常遇春、徐达、朱子正,谋士刘基(刘伯温),最终登上了至尊之位,因为他从小饱受官府的压迫所以他恨贪官污吏,对于腐败他采取高压态势,可是仍然屡禁不止,据说与他发放的俸禄过低也有关系,可是从古至今有权就很大概率会谋私,这也是人性的弱点,他打压他的开国元老,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出身和经历让他无法忍受任何的威胁,卧榻之处杞容他人酣眠,即使是曾经可以交付生死的兄弟,皇位注定是孤独的,权利与情义就像鱼与熊掌,高处只能寒冷,对于助他的肱骨之臣只留下了汤和,汤和从朱元璋踏上征途开始就将表现出了甘为人梯的服从,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力呀!朱元璋可能因为自己受了太多的苦所以他希望留给太子的是一片朗朗乾坤,他呕心沥血简直是当代的劳模,他费尽心机肃清朝堂,废除制约皇权的丞相制度,即使为此付出百倍的艰辛,可能因为自己战场拼杀了太久导致他格外爱惜仁慈的太子,那是在他身上早已经没有了的温暖,可是太子过早离世,他就把这份专爱转移到了孙子朱允炆(太子之子)身上,不顾一切阻挡执意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即使他还有那么多的儿子都没有动摇他的这份决心,这是洪武大帝的偏爱。朱允炆也是以仁政为核心,这份仁体现在对他的叔叔朱棣,在明知与朱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情况下他还下令不取其性命,也因为这倒命令让朱棣在战场中屡屡脱身,奠定了朱允炆(建文帝)的败局,可如果他是仁慈的他在开始却要削藩,对叔叔们并没有过多留情,燕王朱棣甚至装疯卖傻才得以喘口气,仁和狠用错了的时候就是一个天一个地,败局已定朱允炆的行踪却成了迷!朱元璋没办法想到他的儿子和孙子成了对立者,他的殷殷期盼成了泡沫。但是朱元璋对于推翻元朝所付出的努力都清清楚楚的的记载下来了,这位放牛娃走上了帝位,也让百姓们的生活有了另一番场景,元朝是马背上的天下,他们的勇猛毋庸置疑,他们推行的是屠城之政,为了杜绝反扑他们可以做到绝,他们以为自己这个架势攻打谁都不在话下,没想到在他们眼里柔弱的南宋却可以顽强抵抗,这些书生可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文天祥,他有着文人的风骨,在被元囚禁的时候他们试过软硬等多种手段,可是他就是明明白白的拒绝,最后被处决的时候他朝着南方一拜,最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了遗书,用生命诠释了信念的坚定“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气魄到现在都令人折服……
好多人的名字我都没有提到,他们用自己鲜血留下了寥寥几笔的记录,我还没记住,有些抱歉,历史就像一列滚滚向前的列车,无数人借着实势造就了响亮的名头,也有很多人籍籍无名,可能刚上战场就死在了刀剑之下,真正的马革裹尸,“残酷”这两个字有了实体,有血有肉到血肉模糊,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为了生还是为了死?所以历史从来不是故事,它是无数人留下的血书!
无论是朱元璋,朱允炆还是朱棣都成为过帝王,帝王的怒火造就的刑罚有剥皮、诛九族、凌迟处死,对于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而言根本没办法想象,那么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却绵延了很久……人啊,多么难以形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