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众生平等”的真相
佛教“众生平等”的真相
有网友留言说:
印度社会阶级分明,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宽容、慈悲、无分别心…… 。
我的回复:
哪些经文提到“众生平等”?你不妨检索出来,列出来给大家看看。
平等只是现代袈裟人为了迎合世俗伦理而搞出来的噱头,跟佛教构建出来的等级伦理完全背道而驰。
在袈裟人构建的等级伦理裡,不同身份的人,等级是非常森严的,通过特定的佛教戒律进行巩固和强化。
袈裟人的等级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信佛的人→反对佛教的人。
从左到右地位不断下降,序列左边的人(上位者)向序列右边的人(下位者)下跪致敬属于犯戒行为。反之则符合佛教的礼法。
例如:比丘给比丘尼下跪就违反了戒律,出家人给在家人下跪,就违反了戒律。反之,比丘尼给比丘下跪,在家人给出家人下跪,就是行为妥当,修行好。
在优婆塞优婆夷中,有钱有势有名的居士,特别受到袈裟人的吹捧,佛教徒经常吹捧有权有势的居士,甚至蹭他们的热度,例如阿育王、爱因斯坦,等等,社会上有名的人士,其实他们根本不信佛,但是佛教徒绑架他们信佛,甚至不惜伪造名人名言,说他们热爱佛教,蹭他们热度搞宗教营销。例如佛教徒就大量伪造爱因斯坦的言论,说爱因斯坦很欣赏佛教,其实,爱因斯坦所有欣赏佛教的言论(不管是英语还是中文的),都是佛教徒伪造的。
闢佛的人是一阐提,永断善根,必下地狱。佛教徒为了维护佛法,杀死一阐提,没有任何恶业,甚至有功德。
例如《涅槃经》说:
善男子,一阐提辈,断善根故,众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阐提辈永断灭故。以是义故,杀害蚁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
南传佛教也认为,杀死不信佛的人,罪过非常小,原因是:不信佛的人跟畜生一样。古代斯里兰卡信佛的国王杀死了不信佛的泰米尔人,五位阿罗汉一起安慰这位国王说:泰米尔人不信佛,如同畜生,死不足惜。
例如南传的《大王统史》第25章说:
王再言彼等:“诸大德!如何安慰我耶?我为行阿寇喜尼〔数〕大军之杀戮。”“因彼业无障御身上天之道。人王!于此处唯杀一人半之人。一立于〔三〕归依者,一人〔立于五戒〕者。他是邪见并恶行之徒而思等于兽类。
佛教就是一种非常势利、等级森严的宗教组织。
少数几部大乘经典(例如华严经)所谓的“平等”,意思是众生皆具佛性,并不是现代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平等。
袈裟人断章取义,在大乘佛经裡找出少数几个提到平等的句子,让自己的传销理论迭代,从而更有利于欺骗现代人。古代佛教徒非常歧视女性,现代这样搞会引起人们的反感,所以现代佛教徒拼命说众生平等,佛教徒拼命迎合世俗,就是为了搞宗教传销,忽悠现代人。
乔达摩精心构建的就是等级伦理,在这个伦理体系里,佛教袈裟人取代婆罗门,佔据金字塔的顶端,即使是国王,都应该对佛教袈裟人下跪磕头。乔达摩通过制定各种吹捧僧人高贵的戒律,伪造各种佈施僧人能得福报的庸俗因果,来保证和巩固这种等级伦理。在佛教佔主导地位的国家和地区,袈裟人实际上也取代婆罗门,成为“最高贵的”阶层。
袈裟人的戒律确保他们不能从事一切工作:不能垦土掘地,不能生火做饭。上座部大师美国的坦尼沙罗声称,这些戒律是为了保护僧人免于遭受“敏感的心灵能够感受到的最沉重负担”(that are most burdensome to a sensitive mind)。
在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物的格局是完全模仿皇室的气派,早晚课的阵仗就如同皇帝上朝。袈裟人自称“师父”“上人”,袈裟人死了是“圆寂”了。
上座部国家也不遑多让,不断巩固强化袈裟人的傲慢。在缅甸,僧人被称为“yahan”,源于巴利语“阿罗汉”,也被称为“pungi”,意思是“伟大的荣耀”。在泰国,敬语“phra”只用于佛、国王、众神和僧人。在斯里兰卡僧伽罗语里,僧人们自称为“muradevatavo”,意思是“保护神”,被人称为“swamiwahanse”,意思是“阁下”。
在与袈裟人交谈或谈及袈裟人时,他们会使用一种特殊的、独立的词汇。 斯里兰卡的平民百姓用“nidienawa”表示“睡觉”,而僧人的“睡觉”被称为“satapenawa”(优雅地休息)。普通的缅甸人用“tamin sarde”表示“吃”,而僧人的“吃”则是“sun poung pide”(庄严食物)。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普通缅甸人的“死亡”被称为“theide”,而僧人的“死亡”则是“pyando mude”(生天)。形容斯里兰卡的僧人发脾气都有一套特殊词彙,对于僧人是“ediriwenawa”,而普通人只是“tarahawenawa”。
菩提字幕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佛陀的历史真实性
- 用个案史解构佛教果位的神圣性 (1人喜欢)
- 《碧岩录》第57则公案“赵州田库”详解 (1人喜欢)
- 对西方划分“佛教”与“耆那教”的批判
- 辟佛祖师——仰山慧寂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