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行的碎碎念。
旅行在我人生中占很重要的部分。
然而,那种我渴望的旅行与我渐行渐远。我现在的远途出行分为两种,一种特种兵式的出差,一种假期遛娃。这篇随笔就写于厦门出差回程的飞机上。
还记得第一次来厦门是12年末,一个人跨了年。那时候还是大学生,业余时间兼职攒了一点钱,第一次独立旅行。当时受到身边外国朋友的影响,还尝试做沙发客。那时候还没怎么开始用微信,在豆瓣上找了几个免费的沙发。
给我免费沙发的其中一家是鼓浪屿的画廊旅馆,他们提供露台和帐篷,沙发客自备睡袋,因为是冬天户外还比较冷,后来店员给我找了一间空房。还结识了另外一个神神叨叨的店员,给我讲超越我科学认知的宇宙观、哲学观。在画廊旅馆住了几晚,受凉感冒了,后来搬到了鼓浪屿的木石青旅。木石的老板是一对很有趣的情侣,正处于热恋期。男生叫麦子,女生叫 Janet,他俩是西藏旅行认识的。 麦子一头大脏辫,皮肤黝黑,画画很好,Janet 会中日英三语,负责宣传和对外联络。他们的青旅在居民楼的最高一层,拥有面朝大海的屋顶露台。墙面上有很多涂鸦彩绘,我也参与了一小部分。麦子还带我下海玩了皮划艇。晚上和其他住客一帮年轻人一起吃火锅,聊天,好快乐。
那次旅行后,我开始了更多独立旅行,包括一个人搭车去西藏,在欧洲做沙发客穷游。我也在西藏旅行中结实了如今的另一半。两个人也一起去了很多国家闯荡。但再也没有一个人独创天涯的经历了。现在说起这些经历都觉得不可思议,如果把这些事发网上,百分之百会被喷女孩子一个人不注意安全。但是那些经历对于我而言非常珍贵美好,我也很幸运没有遇到过坏人,也可能为此花光了所有好运气。
话说回来,后来我了解到麦子和Janet有了孩子叫米堆,是米堆冰川的米堆,应该是他们故事开始的地方。再后来我发现木石关了,他俩也不在一起了。好在米堆茁壮成长,而 Janet 也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她先去北大攻读法律,现在在美国留学,全凭自己本事,无比佩服她。
后来因为工作来过厦门几次,包括这次。也去鼓浪屿上晃悠,那些老房子仍然屹立不倒,蜿蜒曲折小路也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厦门和鼓浪屿给我整体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变得好没意思。和所有知名旅游城市一样,这里的商业氛围越来越浓,到处充斥着各类点评、推荐,却难以分辨什么是真正的本地生活。反正很多旅游城市都在变得越来越趋同。
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年纪大了。走过太多地方,开阔眼界后,产生新鲜感的门槛越来越高了。而那个曾经能够无比打开自己的阶段早就翻篇了。走在十多年前走过的鼓浪屿的小道上内心无限唏嘘,有些怀念那个阶段的自己,年轻充满活力,觉得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喜欢和各路陌生人打交道,能够很容易结实各种有意思的人。十多年前的那次鼓浪屿之行对于我而言是人生某个阶段的开启。而这阶段也不知从何时就悄然落幕了。
好在我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仍然渴望去往陌生的地方,探索未知的可能性。但是这件事的难度越来越大。走马观花似的旅行从来不是我追求的。我渴望一种更深入的旅行体验。可以了解本地人的思想和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收获不期而遇的惊喜。受限于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方式暂时难以实现。现在大多数情况是靠翻阅旅行随笔的书籍,通过别人的脚步和视角去了解世界上另一个角落发生的故事。当然,探索世界的脚步还未完全停止。如今更多的是考虑从孩子的角度去探索这个世界,哪怕可能是自己曾经去过的,带上孩子会收获不一样的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