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寻梦环游记里说一个人最终消散是在人间再也没有人记起他的时候。所以祭祀或怀念最终的意义在于忆起前人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的记述只限于我的记忆,不一定和事实相符,但我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是真实。
阿甘正传里珍妮的家庭是做为反面典型出现的,在她长大后一次走近她小时候住的房子,忍不住拣起地上的石头疯狂地朝已空无一人的房子砸去,然后坐在地上大哭。阿甘说,有时候你会觉得地上的石头不够多。如果让我姐姐说感受,可能会和珍妮的感受有点像。
我的感觉当然没有这么差了,但确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回忆。记忆中有点温馨的情景是在我小时候爸爸有一次在炕沿上抱我坐在怀里用剪子给我剪指甲。除此之外就再也想不起其它的了,不好的回忆倒是努力努力估计能想起不少。
父亲是在爷爷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或者出发前出生的。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又有这个历史,因此后来父亲和征兵办都愿意他当兵,可是爷爷坚决不同意。这件事上爸爸和爷爷对立起来了,不知道有没有时代背景加成。[在对那段历史有所了解后,我倒是对爷爷的决定很能理解]
据说后来父亲就闯荡江湖,又有好几段婚姻,似乎曾经风光过,有可能还很能喝酒。当然这些都只是据说。我记忆中的父亲是不喝酒的,只是烟不离手,喜喝极浓的茶。
父亲风格是做事能用人力上的尽量不用其它办法,这样可以省钱。家乡小麦的收割从镰刀到收割机到联合收割机,我们家则一直是各种方法的人力收割,似乎最后也进步了,但一定也是落后大家一个时代的那种。犁地人是拉不动的,这在很长一段是靠三爷家的牛。但化肥钱是可以省的,于是要人工拉土回来用人畜粪便生产肥料,然后再挖出来依旧用架子车拉到地里面。父亲和我们人力拉粪似乎在一段时间里是巷子里的一道风景。现在想起来,这种方式差不多算是最不优的选择了,效率不高就不说了,虽然人力不花钱,但人力这么用也差不多是性价比最低的方式了吧。
要说父亲很勤快吧,倒也不是,只是不懒。但他给小孩安排活倒是很结实。除了参加种地相关的活外,还有割草、放羊、拣破烂这些事情,我的印象是在家里就没有自由的时间,好像小学的作业也经常是和一些同学被老师罚在教室外面的花坛上写的,也不知道其它同学没做作业是什么原因。也许父亲是相信勤劳致富的格言并让小孩从小做起,可他并不知道只靠勤劳就能致富差不多只是个谎言罢了。而且整天忙忙碌碌就不会有时间考虑事情。而我确实也养成了必须时时刻刻忙个事情的习惯,这个习惯终于在多年后放弃了,因为刻意忙的那些事情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父母的吵架应该算是一绝,总是不知什么原因起,两个人就吵上了,当然大部分时候是父亲在说话,他坐在他的宝座上[前面说的炕沿],可以从早上说到晚上,大部分时候也不是一点就炸的氛围,更像是极有激情的演讲。把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从认识之前讲到现在;把和亲戚之间的故事一件件摆出,一个个批判,总之是别人如何如何不对,他做的如何如何有理。有时候吵到激动处,俩人也会动几下手,不过这种时候是极少的。不过他们吵架说是家常便饭一点不夸张,一年360天说不定至少有200天都在吵。有可能是为了应对或者逃避这种状况,我的脑子形成了一种机制,把自己封闭起来,屏蔽对周围的感知,事后对发生的事情也基本不记得。同样的,虽然多年没听到他们吵架,但我大脑的这种情况也延续到了现在:对周围的事情缺少兴趣和感知,过去的事情能记住的极少。但我发现这些事情并不是真的忘记了,有时候在一些非常具体的提示下,会有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被回忆起来,而这个事情之前是不在我的记忆里的。但同一环境下,我弟弟就不像我这样,相反,他似乎所有的事情和细节都能记得。就不知道他当年是怎么度过那些长年累月的吵架时光的。
对小孩也是类似,长篇累牍的训斥加上些身体上的惩罚。感觉体罚很小的时候很严重,随着年龄的增大慢慢的变少了,初中以后似乎就没有了。唉,被暴力的小孩长大后也容易有暴力倾向。
从吵架能看出父亲是活在过去的,他们吵架的内容都是历史上的事情,基本没有关于当前问题的。在不活在过去的时候,父亲应该是活在未来的。家里有一二十只羊,按他的风格,自然是坚持自然繁殖。他一直说要等羊达到100头,他就要赶着进山去。羊不是兔子,自然繁殖到100要到什么年月?100头是个什么作用?进山去又是为什么?进山之后呢?而且我们是关中平原,周围几百里也没有山呀。这个现在想来非常奇怪的说法,很多年我都是确信不疑的。
在涉及到重要事情的时候,他采取的是神秘主义,小孩是不参与家里决定的,告知也是不需要的。这个事情要防着这个,那个事情要提防那个。
父亲的说话风格是在滔滔不绝和闭口不言两者之间切换,没有中间状态。正常的谈话也是有的,那是在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和家里人说话基本不出现这种状态。前几年在我这住的时候,很多天不说一句话也是常有的事。
有可能是嫌银行利息低,也有可能是被当年的农村信用社事件坑到了,他做起了自己贷款的生意,把家里的存款按10%的利率贷给私人。这些年下来,我估算他最终实现的是5%。缺少的部分要么被人赖账收不回来,要么钱在手上被人骗了去。总的来说算是不错的结果。当然这些是他的核心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的,我也只能大概猜猜。
某一年,我跟他说你现在这些钱,每年赚10%,都有好几万了,比村里很多人收入都高,而且随着时间钱数还会增加。这么说是想让他花销一部分,因为他过的实在太不像样了。但并不是一直都这样,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还修了房子[据说是舅舅看家里住的棚子太差了,看不下去,说钱在手里又不能挡雨,强烈要求盖房],虽说房子还没盖完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导致门窗始终都没有装,但总算是正经房子。后来家里还买过缝纫机、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学习机、自行车这些。而他也时常买些很厚的砖茶和水烟享用。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慢慢地就不花钱了,到我毕业后简直就一年到头一毛钱都不花,吃穿住行烟茶全靠在县城里拣来解决。我就想繁花里讲到的那个有大庄园却和乞丐混在一起人的年轻时候是不是也并不那样。曾经看过有收入很高的老太有去店里偷不值钱东西堆满屋子的癖好,父亲最后的癖好是拣各种东西放在家里,把院子房子堆得层层叠叠、满满当当,走一个人过去都费劲。我买了本巴尔扎克的书-葛朗台给他,劝他读读。等我看完这个书才发现其实这书是写给葛朗台们的子女的,书名叫《欧也妮·葛朗台》,大概老巴早已知道写给葛朗台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吧。
在这个条件下长大的我,没有安全感、对社会和周围世界不了解,也不关心、生活在未来[很多年],想起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一般人叫家乡],就会有强烈的反感,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远离,再也不要回去[也是很多年]。运气好在我学习还可以,不然会不会在社会上生活很艰难?当然这也不开父亲对上学的支持,那个年代辍学也并不少见,用他的话说:你上到哪里我供到哪里。虽然从他那里要钱很不容易。
但父亲说起来要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特别是你们兄弟之间。但他不知道怎么样又让弟弟看低我,从小到大是不喊我哥哥的。成年后弟弟开始喊我哥哥,不知道他经历了多少心里挣扎和艰难的心路历程才做到的。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他慢慢的疏远了亲戚,他们兄弟之间也不来往了,最严重的时候,用妻离子散形容都不为过。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在巷子里碰到爷爷,我尴尬极了,按家里的要求,我不应该喊他的,但我又知道这人是爷爷。最终也不知道喊了爷爷没有,不过爷爷也只是看了看我,并没有理我。
我感觉他真正在意的还是他的钱,牢牢地守护着,但却不花,这点上倒是和老葛朗台一样。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他其实是实现了农村版本的财务自由了。但这又怎样,然后呢?也许他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也许这个问题太难,他想不到答案。
想来最后他在我这边呆的两年,我强迫他过正常人的生活,应该是大大的违逆了他的本心。愿他在另一个世界里能过上他想要的生活,如果有空,能读完那本葛朗台。
父亲去世一年了,是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