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庄子,你的人生将不再迷茫
闻一多先生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做为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他一生的智慧都凝结在《庄子》这本著作里,或用比喻,或用假托,或用故事的手法,将道家无为而治,安之若素的思想完美诠释,当你读懂了庄子,你的人生将不再迷茫。
01看淡生死
《庄子 ·知北游》里写道: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在庄子的世界里,死不是生的终结,而是两种存在形式的转换,生死不过是气聚气散而已。庄子的老婆去世了,他的好友惠子去吊唁,却看到庄子一边敲打着盆,一边在唱歌,惠子十分不解,庄子解释道:起初他对妻子的离世也十分伤心,后来他想到生命的自然变化,就像四季更替一样不可避免,因此停止了悲伤。
我们在别人的欢声笑语中出世,又在别人的哭哭啼啼中离世,这中间的时间就是我们的整个人生。在这一生中,我们会经历快乐也会经历痛苦,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也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可奈何,有求而不得的怨怼,也有得而复失的喜悦,爱过也被爱过,伤过也被伤过,再回首已是百年生,所有的过往都已随风飘散。
人生是一场灵魂的寄居,我们的肉身终将交还于天地。我们莫名其妙的来到了这个世界,一边在获得,一边在失去,等到我们终将逝去的时候,一切归零。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不会带走任何身外之物,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曾经存在过,曾经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
02接受情绪
《庄子· 知北游》里写道:乐未毕之,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这句话的意思是:快乐还没结束,悲伤就接着来了,悲伤和快乐的到来,我无法抗拒,它们的离去我也不能阻止。可叹啊,世人只不过是情绪寄居的旅社罢了。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们被情绪所左右的感慨。
《庄子· 山木》中讲过一个空船的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迎面有只船眼瞅着就要撞过来,他连喊了几声都没有回应,于是破口大骂,还不见回应,等船靠近的时候,发现是一只空船,于是瞬间怒气全消。
人是情绪性动物,当受到外界的刺激,不良和负面的情绪就会被迅速点燃,瞬间袭来,这是无法抗拒的,但这些不良情绪终将悄无声息的离去。被负面情绪包裹的时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情绪的催化下做出过激的行为,当情绪这匹野马狂奔乱跳的时候,要用理性的绳索套出马头,在可控的前提下尽情撒欢,野马终有筋疲力竭,瘫软在地的时候。
庄子认为情绪是自由进出的,人既无需阻止,也不要被情绪所左右。哀也好,乐也罢,让情绪流经自己,我们只要坐观其变,去感受情绪,人生不过是一场感受的游戏,所有的焦虑,愤怒,抱怨,恐惧都是我们的大脑自导自演的闹剧,你随时可以喊停,你的情绪就该由你做主!
03看透得失
《庄子 · 人间世》里写道: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意思就是知道无可奈何而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生活中有太多让我们无能为力的事,也有太多让我们无可奈何的人,天生的胜负心让我们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放手一搏,即使知道是白费气力,还是要与命运抗争,纵然最后一败涂地,自觉虽败犹荣。
可是,两千年前的庄子却让我们顺其自然,并认为这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很多人都想着怎么去征服别人,去做一个勇者,成为一个强者,这也是规训社会教给我们的生存法则,很少有人想去体会臣服的力量,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只有弱者才会臣服,臣服意味着低三下四,意味着逆来顺受,意味着不思进取,总之,臣服代表着软弱和无能,但臣服却是一种力量。
臣服可以让我们看透得失,不计名利,心如止水。围绕着你发生的事情绝不大部分不是受你控制的,但你能控制对他们的回应。一代文豪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几经贬谪,在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与朋友春游,恰逢下雨,于是有感而发,写出了《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其中最后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是对一路走来天气变化的描绘,也是对自己一生过往宦海沉浮的感慨。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不知命不知己者怨天尤人。得失只是一种幻想,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乃为平常。有得有失,才是人生,如果我们总是患得患失,工于心计,最终会活的纠结和痛苦。那么,不妨大度一点,秉承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态度,你会活的更洒脱。
04放下贪欲
《庄子·逍遥游》中写道:鹪鹩巢材,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意思是说小鸟在林中筑巢,不过占据一个树枝,鼹鼠饮水,也不过喝满肚皮。即使家财万贯,瓦舍万间,吃不过三餐,眠不过七尺。有时候我们的贪心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而是我们想占有更多,殊不知你在占有物的同时,它们也在占有你。

庄子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意思是说驾驭外物而不受制于外物,怎么可能受累呢?现代社会的生产者编织了一个消费主义的大网,它们拼命的刺激我们的购买欲,激发我们的占有欲,掏空我们的购买力,当你为拥有更多的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他们则开开心心的数着你的钞票,这就是现代消费主义的陷阱。
欲壑难填,一旦坠入欲望的漩涡,就会越陷越深。欲望是有代价的,轻则付出金钱,重则有时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生命是无价的,任何欲望在生命面前都是苍白的。曾经看到一个幸福公式:幸福度=拥有/欲望,欲望是分母,也就是说欲望越大,幸福度就越低,而越满足于现在拥有的,幸福度则越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足者常乐。
05谦卑虚己
《庄子· 秋水》里写道: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这句话引自于一个河伯望洋兴叹的小故事,当河伯为天下河流汇集于自身而沾沾自喜时,一转头看见了水天相接,辽阔无边的北海,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于是感慨到:虽然听了很多道理,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山还比一山高,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谦卑虚己的心,不要把自己以及自己做成的事太当回事。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喜欢好勇斗狠的人,一定没有啥本事,反而是那些嘴上谦虚,心里谦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居功自傲者历来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而战功卓著却功成身退者大都可以获得保全。大明朝开国功臣蓝玉就是因为战功骄横跋扈,结党营私,最终被明太祖朱元璋铲除,同时受牵连被斩杀的有一万五千多人,蓝玉案以及之前发生的胡惟庸案并称“胡兰案”,胡惟庸当上宰相后开始贪污受贿,企图起兵谋反,最终被人检举,身首异处。
反观清末儒臣曾国藩,带领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为了不引起慈禧对汉人将领的猜忌,主动上交了兵权,功成身退,最终得以保全。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放下自我,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不执着于名利和自我偏见,那么他就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真正伤害他。这是庄子的人生哲学,他的一生也在践行自己的人生哲学,在虚己无为中度过。
每一个人都应该去读《庄子》,你所有的痛苦与迷茫都能在《庄子》中找到答案。把庄子当作自己的一个朋友,不时的和他促膝谈心,你就会收获一个富足通透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