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No.26《图像与社会》-8
◇ 中国东汉时期的竞争性政治与竞争性审美
艺术的一个非凡特质,就是单凭形式这种物理特性就能够深切的代表人类爱护与珍视的价值,包括美学价值、道德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早期的中华帝国,什么样的艺术能够激起人们的购买与炫耀的欲望呢?
在东汉时期,富裕家庭与中等收入家庭都喜欢为已故的亲人或老师建造精雕细刻的祠龛、宝塔以及墓葬,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回报是很可观的:它能够提高这个人在所属族群共同体之中的声望,甚至可以提高这个人在帝国官僚机构中获得职位的可能性。上述种种诱因,导致了在1世纪与2世纪期间,出现了大量精雕细琢的墓碑,绝大多数墓碑都是当地名门望族委派工匠建造,他们为自己的学识感到骄傲,在书面的悼词中吹嘘自己的孝敬和虔诚。

祠堂画像石的很多图案取自儒家经典文本中的著名人士与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些故事中的英雄们,不论男女都是严于律己、无私利他的人,这种精神气质,通常会被那些寻求官职的人所提倡。还有一些奇神异兽,比如凤凰,暗喻有才之人想要为政府服务、获得官职的愿望。祥瑞及其叙述场景,共同分享了一种来自于古典学问的资源,以及一个注重公共关怀的主题。但是,古典价值的吸引力是有限的,因为绝大多数的平民无法像他们对于金钱的喜爱那样去欣赏古典价值。
早在公元前178年,政治家晁错已经富有洞察力地意识到,这种关于社会价值的新标准存在矛盾之处:“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公开赞成学者价值的人很少,但公开支持物质利益的人却有很多。

汉帝国终结了世袭规则的封建制度,随着社会关系旧体系逐渐崩塌,有钱的平民开始将旧时代表身份地位的标志挪为己用,与此同时,一种关于审美实利主义传统建立起来了,但这种传统与古典审美的传统是相悖的。在读书人墓葬画像石中,频繁地体现出对于公共事业的关注,而在有拱顶的墓葬墙壁上,只会表现出私有的财富,以及墓室主人生前魂牵梦绕的愿望。
从封建时期一直到东汉时期,后宫美人都是衡量社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标志,因此打虎亭汉墓以及董园村曹氏墓壁上都绘制了尺寸巨大的美人图。

在整个东汉时期,宦官确保让其他人很难有机会接近皇帝,这进一步加深了文官与内廷之间的鸿沟。就像士大夫将他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切隐藏在艺术作品里一样,宦官也会推动那些隐含了封建的私人特权的艺术形式。他们继承了那种源于封建宫廷的豪奢消费的传统,用良犬、精心装饰的骏马,精巧装饰与时髦美人、仆从取代了祥瑞和贤明圣人。他们更喜欢可以实现那种富丽堂皇与令人目眩神迷之复杂错综效果的艺术,因为这些风格的特质意味着身份等级、荣誉与物质上的成果,但对于地方士人来说,这些风格特征代表的是贪污腐败,以及理性政府的衰落。于是,艺术的风格获得了一种政治主张的力量。

汉光武帝和汉明帝为整个朝廷开辟了一场富有活力的经典复兴运动,否决了那些精巧的装饰物与奢靡的宫廷风格。但到了2世纪的下半叶,对奢靡精巧的艺术风格的偏好又开始沉渣泛起,汉灵帝不仅拒绝了传统的审美标准,还结束了公与私之间的区分。这个拥有太监、官吏、美人,极其传统符号系统的宫廷,尽管实际上拥有强有力的权威,但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不合潮流的。因为汉帝国的官僚制度,其设计的初衷就是要削弱封建的权力,并最终要以一大群依赖政府权力的公职人员来取代一小群封建势力。而由此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其社会价值显然并不取决于世袭血缘或财富,他们更需要通过声誉和说服力来激发其他官吏和百姓进行合作,因此,他们当然对公共利益相关主题有着压倒一切的关注,他们对于一个形象化的象征系统的需求,也与那些旧秩序中的人完全不一样。
汉代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根本性冲突之间的张力。在汉王朝末期,审美品位的不协调,构成了一场更为宏大的戏剧的一个部分,一种体现了新的自我意识的理想典范,另一种代表了陈旧又牢固的物质丰盈追求,不同模式的信念在流通和转变的过程中,以一种物理形态留存在存世的艺术作品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理解,这些艺术作品就会允许我们窥见其所投射的汉代那些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