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No.26《图像与社会》-7
◇ 《齐物论》的视觉性与特性
在《齐物论》中,庄子提出了一个有关物体特性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东西与另一个东西之间的区别的?庄子的答案是:「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从艺术品的角度上说,你的观点和我的观点互相“投射”出了彼此,就像明暗交错的花纹,其设计就是每一个“图像”充当了另一个图像的“空白”。庄子的讨论,类似于这样一种绘画系统——图像与空白在地位上是差不多等同的。
庄子的这种取向,或许在一个问题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构想出来的“第一推动者”问题。对于是否存在宇宙真宰,庄子的结论与亚里士多德是不一样的。他认为,真实是存在于行动之中的,而不存在于物质之中的。鉴于这个原因,对于整个宇宙的系统来说,第一推动者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即使的确存在真宰,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1】特性是因为观点的出现而形成的;【2】永久性并不是“真实”的必要属性。

在公元前3世纪的一面铜镜上,飞龙与其周围之物,在轮廓、方位与结构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我们远远看去,或许会“看到”云纹,但如果走近来看,铜镜上的纹饰又会分解为一条一条的飞龙。这种可变性,就成为庄子支持者具备独特视角的思想系统中的形象化范例。
《周易》最早使用飞龙来比喻为官之道,一个人发挥其才华的能力需要根据其周遭环境,即“势”而定,要“与时俱化”。在战国中期的艺术装饰中,龙与神灵的聚显和散隐,“成体”或“成章”也正呼应了这一理念。关于龙的比喻,实际上是一个更为宏大的论题中的一部分,所谓“尚未确定的形态”,是作为权力协商的典范来发挥作用的。根据《经法》对君主的劝告,不要显示出自己的状态,否则臣子就能事先揣度他的意图了。只要君王在某个观点上表现出“长”的样子,那么人们就不能“方”地感知实际情况了。

因此,君王被设定为观察者的角色,他的超然,不是因为高贵的美德,而是因为他不去干涉具体和细节。君王需要做的事情,只是去评判官吏胜任与否,他会评判这个人的“形”,而这并非根据一个绝对的标准而定,而是相对于这个人在一开始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这样一来,臣子们就不会限定自己,而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这种早期官僚理论运用的认知论,使得飞龙意象在艺术作品中的使用并非偶然。
从一种视角来看,铜镜的设计是一条飞龙;从其他视角来看,铜镜的设计是一团流云。但这并不需要一个“非此即彼”的准确答案,如果当时的情境需要这个纹饰成为一条飞龙,那么它就是飞龙;如果需要将它看成流云,那也很容易就转换过来。我们的选择,不是基于一种本体论的考虑,而是基于实践的考量。在这个意义上,所有来自不同视角的观点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不是在同一时间,也不是在所有情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