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遏制”的力量,对自己负责。
早上听了一集杨天真的播客,讲她从小到大的经历,我意识到,其实我们的性格有共性,在于有想法也敢于实践,但我的父母却给了我更多的限制,而我出于追求社会的肯定,也一步步妥协。昨晚翻邮箱翻到大三想转学去美国,因此给我爸一个在谷歌当程序员的高中同学的儿子(他同样是从国内转学走的)发询问邮件,感慨恍若隔世。

虽然我的父母对我很好,他们提供了很多爱、支持,也为我建立了坚强的经济后盾,但是事实上,他们“遏制”了我,也因为我本人的怯弱,让我越来越趋于“安稳”的生活。从不能转学到美国,不能去美国读研,归顺,当一个高中老师,也许未来会是结婚生子。 由此,我开始审视这个行业既定的目标,“搞教学,成为名师”or“搞行政,成为校长”,这些都是趋于安稳后社会既定的规则。我想,我已经24快25了,我应该正视父母、社会“遏制”的力量,不要为自己设置一条既定的路线,勇于探索,一切仍然皆有可能,我也许最终会辞职。 我会这么想,也有原因是早上在重读研一读过的《成为波伏瓦》,里面提到,波伏娃小时候在学校努力扮演一个好女孩的形象,认为“我努力塑造我想要呈现给这个世界的性格,这让我获得了很多表扬,我对此感到很满足,我现在完全认同自己塑造出来的自我,这就是真实的自我”,但后来随着她越来越不扮演父亲眼中值得被爱慕的女性角色,她就开始思考“究竟要保持多少自我,以及放弃多少自我。”
来自 豆瓣App
一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3.17 毕业一年之际 (1人喜欢)
- 3.16重塑自己的生活、 (2人喜欢)
- 我决定每天写作,因为活着没有意义 (3人喜欢)
- 我该如何自我提升?——成为打工人的第110天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