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靠近自己」是值得的道路
这是「如何靠近自己」系列的第二篇。第一篇见这里:靠近自己的人
------
在想这个主题的时候,也正好在读《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很感慨的是,二十多岁舅舅和我说要读点哲学,我当时一心只想沿着笔直的道路出人头地,对哲学完全不懂,也有点不屑一顾。现在人到中年,才发现人生原来是一个开放游戏啊,在过剩的选择和过剩的自由面前,其实会有点不知所措。在朋友圈说这本书用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回应了我的精神危机,完全不假,原来我关于人生的所有底层疑惑,哲学家们都大概知道,也激烈辩论过。
人文学科的魅力之一恐怕就是辩来辩去,也不会有一直正确的答案。但它的可爱之处也在于,某个时刻,你会觉得非常接近真相。「靠近自己」这个念头在我脑海里徘徊很久了,它是结合了个人体验和一些繁杂信息的综合信念,借着这本书,我仿佛也更确信了为什么它对我如此重要。
你永远有重新定义自己的自由
萨特是个妙人,他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是很特殊的,不像杯子永远是杯子,狐狸永远是狐狸。一个人,只要生命没结束,就始终无法对他盖棺定论(ps: 盖棺定论这个词也很妙 )。关于这点,我首先会想到《金钱心理学》里讲的很多令人唏嘘的故事,比如已经通过合法生意获取了巨额财富却仍然要搞金融欺诈的庞氏骗局创始人,比如71岁入狱,74岁二次创业的褚时健,甚至是去年名声大噪的kimichat创始人,如果在这些人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对他们进行总结,很可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
但是当然,这些人还是离我们太远了,他们的人生也太有戏剧性。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重新定义自己的自由又意味着什么呢?还记得昨天说的十一爬山的故事吗?我那个爬5分钟要休息,休息一下又可以一屁股坐起来的朋友,似乎是在告诉我,普通人的自由其实在一呼一吸之间。这一念我要进,下一念我还可以退,我们其实不必固着在某处。佛教中说:立地成佛,恐怕也是这个道理。立地就是here and now,过去已去,当下我们永远有无穷选择( 当然能时时刻刻觉知到当下还有选择确实是很难的,这又是另一个大长篇了)
自由的另一面,是独自面对选择和行动的责任
自由的另一面是责任,我其实对这个部分的感受是更深的。我知道我和身边大多数朋友的挣扎其实来自,选择太多,自由过剩了。工作几年后,可以选择继续在大城市打拼,也可以回二三线城市朝九晚五;可以找个人结婚生娃,也可以只享受恋爱的乐趣,还可以只和女朋友们玩;可以在企业里争取每一次晋升,也可以到体制内谋个稳定工作,还可以写写小红书当个life coach,又或者通过亚马逊把手机壳卖到中东;可以把娃丢给爷爷奶奶,也可以带娃移民珍惜亲子时光;选择真的,多到头皮发麻,也都好像不算太差。
与此同时,我们还没有答案可抄。无论是地理上,职业上、社会身份还是亲密关系,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已经很不一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这个个体重新梳理,勇敢选择和承担结果。每一次选择,也似乎都是在重新回答一次,我是谁这个可重可轻的问题。(原来这个现象在哲学里也有论述,叫后社会的自我 (post-social self)。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张潇雨的《得意忘形》受欢迎的原因。这个播客好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危机,我们的孤独、失落第一次被看见和回应了。
如果说存在主义指出了定义自我的自由,那么后社会的自我可能是暗示我们,无论要不要使用这种自由,我们都不得不在过剩的选择中去直面真实的自己了。
什么是值得追寻的「自我」
那么我们究竟要追寻怎样的「自我」呢?查尔斯.泰勒对此的阐释真的让我拍案叫绝。
其实我曾经一度对「自我」的感受是比较复杂的,难道追寻自我就是只看自己需要什么,想去干嘛,不用管社会和外界死活吗?年少时的我们不知道,Just do it / Nothing is impossible …. 这些如雷贯耳的slogn,虽然启发了我们对「自我」的向往,也隐藏了关于「自我」的巨大误区。
这个误区,也是我觉得泰勒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他明确指出:我们无法单独依靠自己来构成自我,理想的自我是在对话关系和反思中塑造的(!!!)。比如我有3742根头发,和我能弹奏非常优美的钢琴曲之间,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同意后者是有价值的自我,前者是无意义的自我呢?因为关于自我的价值判断仍然要基于群体共识,接受群体对价值的检阅。
啊这是一个多么精妙也符合实际生活经验的解释啊。追寻自我从来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孤勇者。
当然泰勒虽然为「自我」指出了方向,却也毫不掩饰它的复杂性:群体共识并不是白纸黑字写在广场上的,它不是一套清晰固定的规则,甚至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它需要我们不断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但无论如何,它至少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如果是有价值的自我,一定会有更多人回应和受益。
------
嘤嘤嘤哲学真的太难了,每重读一遍都觉得还是词不达意,改到想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我也在路上吧。那么那么那么!就让我用我很喜欢的一个艺术家weiyi的话,作为暂时的结语和祝福:
「我二十来岁的时候认识了我最好的朋友,我在一篇很早的豆瓣日记里面写过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说我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一个人,他不炫耀他已经有的东西,他炫耀他没有的东西。此后我又遇到了很多这样的人,不论男女和年龄。他们不说我有什么,也许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有,他们说「我还有什么没完成」。他们说手中正在进行的项目,在写的书,他们说梦想(无论大小)和追寻的路径。」
「日常生活确实是会消磨一个人的,无论是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的人。一个人如果能到晚年还在说他/她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说,我已经有这么多了,那证明我过得很好。那一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幸福的人。幸福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用证明的事。」
阿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酒桌上的自恋劫持
- 心理咨询服务说明(2025年)
- 获得忘记自己的那个瞬间 (1人喜欢)
- 如何捕获平凡日常的小小奇迹 (1人喜欢)
- 镜映和夸夸的距离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