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吧,孩子》读书笔记(三)呵护孩子的快乐
让孩子快乐这个话题大概是整本书的主线了。作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比较敏感,所以她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快乐。 我猜亦池的敏感可能跟父母关系不太好有关。回想我小时候,哪怕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是那么的需要快乐。为了得到那一丁点可怜的快乐,我甚至可以装傻做鸵鸟,因为快乐于我而言,太欠缺了……只可惜我没有遇到池莉那样的母亲,所以也只能成为今天的我。
我儿子比我幸运,我感觉他一直很快乐,傻乎乎的快乐。所以跟亦池相比,他更喜欢被人夸。从大概一岁左右开始,他就喜欢给自己鼓掌,大概一开始是模仿我,后来就成了“固定动作”。再后来大些了,不再做那些幼稚的行为,但是喜欢被人夸从来没有变过。他的班主任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都尽量去夸他,让他真正做一个在夸奖中长大的孩子。
之前说过,我觉得他稍微有点缺乏自信,那我就用增加夸奖的方式帮他一点点找回失掉的自信吧。
亦池小时候,大概是国内内卷风潮的最高点之一了。所以上了小学尤其是到了小学高年级之后,很多的孩子都不能再玩了。池莉是坚决要维护她女儿的快乐的,那一段段为快乐正名的檄文深深地打动着我!
“快乐是所有生命的本能需要,它与学习知识并不冲突……正是少小岁月的自在玩耍和对自己兴趣的热烈追求,使我获得了一辈子用之不竭的知识营养。我不知道学校老师和家长们为什么就是不肯深入地想想这个道理?其实孩子的玩耍是有益的,不是在浪费时间,不会把心玩得野掉。孩子的心就是要长大,就是要野掉,就是要尽可能地认识和接纳整个世界!生活本身就像书籍一样,同样是开卷有益,对孩子来说,应该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仅凭课堂和课本,生活何以崭新?”
“只是当孩子还处于有心无心之间的阶段,你自己首先必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必须领引自己的孩子。这也就是说,其实领引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是更累的事情,是更艰巨的事情,是连自己都要重新学习和时刻思考的功课。我想恐怕很多家长是不愿意认真去做这门功课的。”
“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只愿意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把责任都转移给学校了,他们简单地让学校和社会培优班侵吞掉孩子所有的时间,而自己去赚钱,去应酬饭局,去打麻将,去出差旅行,去享受各种各样的成人娱乐消费。固然我们学校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出现了很大问题,而在客观上,家长的态度也怂恿和支持了学校。”
我觉得我太有发言权了,正因为我每一天都不快乐,所以我即便成绩曾经非常好,我非常有学习天赋,但是我很快就消沉了。我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是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没有一个人温暖我,我每天都在被剥夺做人的尊严,还被告知是为我好,我找不到一丁点活着的理由!
我自己的父母我就不过多赘述了,我只是想说一句简单粗暴的话:如果孩子不优秀,那么肯定是父母不合格!
现在的父母跟亦池小时候那会有些许的不一样了,很多父母不仅花钱,还花心思,所以网上充斥着父母辅导作业被气得进医院的视频。只是,心思没有花对地方。与其辅导作业把自己气得半死,还不如花心思带孩子玩。这个玩也不是说你开车带孩子去某个地方,花钱给孩子办张卡,然后自己就坐在旁边刷手机,你是真的要“用心”来陪着孩子玩。
如果父母们做不到,恐怕无外乎是两种原因:一,他自己就没有被这么温柔对待过,他何以温柔对待自己的小孩。二,现代人压力那么大,不是做了父母心理就健康了,反而可能还会因此而更不健康,不健康的人有时候是需要逃避现实的,刷手机是最好的逃避,而用心陪伴孩子玩是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支撑的。
反观我自己,我做得怎样呢?我给自己打80+5分吧。80分是客观得分,我努力了,孩子也因此比较快乐,但是毕竟我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大,所以没有做到最好。那5分是我主观给自己的额外加分。因为我的童年太苦了,即便我发誓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吃我小时候吃过的苦,但是我身上被荼毒的痕迹不是我想它消失它就会消失的。它们总是会在我不经意的时候蹦出来,以曾经伤害我的方式再次伤害我的孩子。这就是那句恐怖的话:我变得像我的父母了。万幸的是,我尽量地控制着、调整着。从结果来看,我儿子爱我、粘我,也听我话,她爱我胜过爱他爸爸(因为他爸爸对他的耐心就不够),足够说明,我已经超水平发挥了,所以,我要给自己额外加分!
池莉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真的太难了,这需要怎样坚定的信念啊。她的成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这也是我将此书视作珍宝的原因。
纵观当今的教育形式,或许是有了一点点的好转吧。至少从我儿子上小学那年开始,“双减”政策落实,他度过了几乎没有作业的一二年级。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年龄比亦池大点有限,我们都是“卷”过来的,卷到如今,发现,其实我们都算“一事无成”。我们的父母曾经告诉我们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只要学习好,以后想有什么有什么”、“你现在吃苦,以后就可以享福”……这些当年的“至理名言”,现在都被现实狠狠打了脸。我们的父母没有或者不愿意清醒,但我们都很清醒了。所以我们很多做家长的都开始“佛”。
可是,现在我的孩子只是小学三年级。扪心自问,真到了小升初阶段,到了中考甚至高考的时候,我们真的还能继续“佛”吗?我肯定是比较迷茫的。而且我的迷茫更多的是来自我对某些事情实质的认清,我知道我可能拥有的选择权不太多。可是,我又真的不忍心啊……
池莉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或许我可以少考虑一下未来,就放眼当下,就好好地让孩子玩,用心陪孩子玩。我继续我的阅读道路,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再用这份智慧和力量来呵护我孩子的快乐!或许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跟亦池一样,所有的东西就自然的水到渠成了!
甜蜜夏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老生常谈 (2人喜欢)
- 自证的牢笼,拜拜了 (1人喜欢)
- 2025年第一部电影《90岁,有什么可喜可贺的》 (1人喜欢)
- 看新的TVB,更加感触 (1人喜欢)
- 重温TVB,百感交集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