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 粟中藏世界 芥子纳须弥——“动物肖像”背后的生态博物世界
“很久以来,帝国和财富就建立在鲱鱼之上;如果鲱鱼鱼汛没有来,帝国就会衰落。”这是《鲱鱼》一书中对鲱鱼的历史肖像进行的深度“描摹”——在中世纪的时候,鲱鱼作为“大海中的银子”是用黄金和兽皮来交换的,如果没有鲱鱼,英国、法国、普鲁士几乎不可能成为大型强国。
怎么样,鲱鱼是不是一下子就游进了历史,是不是突然对这种不起眼的小物种肃然起敬?

《鲱鱼》是北京出版社“动物肖像”系列中的一本,丛书还有《蝴蝶》《驴》《狼》《羊》《犀牛》《鸦》……整套书满是这样让人瞬间惊奇的通识新知,每一组动物肖像背后都藏着一个充满奇趣的生态博物世界,其中有自然的奇妙法则,有人类干预下的蝴蝶效应,有生物学家的物种多样性观察,有作家富有激情的奇幻想象,有艺术家超现实主义的影像表达……
01 游进历史的鲱鱼军团

这套“动物肖像”如同一部生动的人文自然纪录片,每集打开一个动物的档案,以诗意化的语言,追溯这种动物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和自然史。让我们接着翻阅这本《鲱鱼》,细细观看——
你以为鲱鱼只在海洋里和餐桌上?不,它们无处不在。它们游弋在16、17世纪的木版画里,它们以各种形态呈现于诸多版本的博物志、自然史、民族史的插图中,它们被静置于“鲱鱼礼拜“等20世纪初的老照片里,它们藏在勃鲁盖尔的油画《尼德兰箴言》里,它们隐身于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描绘的《海边妇女》忧郁眺望的眼神里,它们跳动于温斯洛·霍莫与风浪奋战的《捕鲱之网》里,它们风干于凡·高的静物画里……它们在维京海盗的冒险故事里,在编年史里,在格言诗里,在账簿和保险单里……
鲱鱼军团是世界漫游者,鱼群安静游弋时发出的蓝紫黄绿的闪光形成美丽的“鲱鱼景观”。“在这个没有固定联系的世界里,它们的消遣是冒险,它们的爱情是旅行。它们在自己的行进队伍中泼溅出了真正多产的洪流”。(儒勒·米什莱《海洋》)鲱鱼传奇性地多产,雌鱼产下数万鱼卵,雄鱼排出“鱼白”,它们没有时间相爱,也不懂哺育,小鲱鱼需要独自度过既没有父母也没加入鱼群的孤独时光:要么游泳,要么死去。它们在60天里,在1440个小时里,在鱼鳍和鳞片慢慢生长的艰难时刻躲避追捕、学会生存,学会独处的优缺点,并在外观定型、装备齐全后组成鱼群。它们融入集体,又保持独立个体,它们泯然鱼群却又不失各自特色,这是鲱鱼生命的奇迹,也是鲱鱼教给人类的自然哲理。
看来,鲱鱼有着人们意想不到的深刻,它们是“幸存艺术家”,是群居的个体主义者,它们很早就学会了在参与和拉开距离之间保持平衡,这种平衡是鲱鱼得以在气候变化、大陆漂移等环境变化中幸存的前提条件。
法国鱼类学家和作曲家艾蒂安·德拉塞佩德在1803年所著《鱼类博物志》中说:“有些东西的使用决定了整个帝国的命运,鲱鱼就是其中之一,咖啡豆、茶叶、热带香料甚至蚕都没有鲱鱼对国家财富的影响那么大。”
从古罗马学者老普林尼公元50年前后所著的《自然史》中的“鲱鱼鱼梁”到709年英格兰伊夫舍姆修道院账簿中有关鲱鱼的记录,从10-13世纪鲱鱼大都市雅茅斯持续40天之久的欧洲最大的鲱鱼交易会到1337年斯科讷鲱鱼博览会上由8个“鲱鱼量器”明确的交易标准(119升),从法英战争中贝德福德公爵的投掷鲱鱼计划到汉萨同盟与鲱鱼休戚相关的崛起与衰落……当鲱鱼在欧洲日益变成商品和财富的保障,鲱鱼便不仅仅是鱼了,自然、宗教、贸易、战争,鲱鱼军团甚至游进了13世纪编写的大型历史教科书《国王垂训》中,蔚为壮观。美国作家马克·科尔兰斯基在其关于盐的贸易史的著作中写到“控制鲱鱼和盐意味着控制北欧经济”。
怎么样,鲱鱼是不是超出了你的想象?书中的科普知识、历史细节、哲理表达,让人读来趣味横生又值得回味。
02 “动物肖像”背后的博物学思考

这套“动物肖像”自德国引进,轻阅读,不厚重,“粟中藏世界,芥子纳须弥”,内涵丰富,小而可贵,以动物为叙述的切入点,从文化符号的角度挖掘动物背后丰富的知识,展示几个世纪以来动植物的文化和自然历史,探索它们的生存轨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每本书的前半部分都是讲述动物的文化史,后半部分则勾勒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动物肖像,堪称此种动物的文化史百科全书。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在丛书序言中说:“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动植物进行描述,这就好像是在人和自然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这套书由不同作者描绘不同动物的“肖像”,每位作者的“笔法”都不一样,仿佛纪录片每集更换导演一样,能够让读者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其中大部分作者都具有跨学科研究背景,视角多元,叙述既有又不失深度,将西方文化史上与动植物相关的典故娓娓道来。这套书曾荣获德国最美图书,此次引进,北京出版社在原版基础上进一步打磨雕琢:选择的译者在德语专业背景之外也都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如文化史、全球史、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等,译文通俗晓畅,做到了“信、达、雅”;中山大学生物系刘阳教授审定,字斟句酌,严谨审核每个知识点;印制工艺也很考究,精微细致地呈现出书中版画、手绘、老照片的纹理与细节,较之外版原书更胜几分。《蝴蝶》一书中的肖像手绘更是将每种蝴蝶等比例呈现,大小均与实际相符,触角斑纹亦是纤毫毕现,堪称自然科学与工艺美术的完美结合,仿佛蝴蝶径直飞入书中,对于蝴蝶爱好者来说尤为可贵。
与其他动物科普书不同的是,这套书不是围绕动物的平面形象进行自然知识的普及,而是从文化史、自然史、社会学等多个角度立体多面地描绘出动物的立体肖像。在多学科、多维度知识光源的照射下,动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更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真正融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加以呈现。这种博物式的科普,这种多方位学科光源照射下的描摹,也可给中国的博物学家提供新的思路。
当然,这套丛书也有一些缺憾,虽然部分内容也涉及东亚艺术史,但丛书的作者大多对东亚特别是中国有关动植物的历史了解甚少,对于东西方博物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足。如果作者素材资料收集得更为丰富,具备更多中国文化史的知识,那么可以对一些有趣而有意义的人与动物的话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也给国内原创博物科普作者留下了描绘的空间。
所谓人类的历史即动物进入人类生活的历史,动物是人的一面镜子,描摹“动物肖像”也可以帮助人类更清晰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在它们的历史轨迹中找到生命依存的真谛。
(作者为文津出版社副总编辑)


“动物肖像”简介
该系列从德国整体引进,是以动物、植物作为叙述的切入点,从一个文化符号的角度研究动植物的图文书系列,挖掘动物、植物背后丰富的知识,展示几个世纪以来动植物的文化和自然历史,探索它们的生存轨迹和与人类的关系。目前第一辑已出版有《蝴蝶》《鲱鱼》《驴》《狼》《羊》。
本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24年4月26日,发表时有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