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河西走廊
在祖国的西北腹地中心,有一条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承载着中原与西域交通要塞的通道。它是丝绸之路在东方的起点,也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它成为了民族交流融合、物产贸易、文化融汇的重要途径,它就是河西走廊。
自两千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派霍去病等精兵征讨,打通西域后,这条走廊上便开始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郡县。这些用意深厚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人们仍然这样称呼它们。
河西走廊从地域上讲,是依靠祁连山山脉隆起的地势,以及黄河以西的位置形成的一条狭长的带状走廊。它东起天水,西至敦煌,包含了江南山水、丹霞、沙漠等多种地貌,沿途风俗人物各异,恰如文化习俗沿此路线传播的趋势。在这条走廊上,几千年以来人们留下了丰饶的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


自天水起,西至敦煌,气候逐渐干燥,昼夜温差甚大,非常适合小麦、土豆等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这里的人们以面食为主,辅以土豆、玉米,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饮食风格。除了用小麦做成的各色面条、面饼以外,用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加工形成的各类吃食也颇具特色,当地人更是给它们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一种叫“燃燃”的吃食是将土豆淀粉过滤蒸熟后形成的,吃的时候用勺沿着团状的半透明的糊糊上一勺一勺地刮下来,拌以盐、辣椒油、酱油、醋等一干调味料,再加点当地的野菜,端上桌后便成了一道美味。这些吃食沿着河西走廊上天热的交通要道传播着。至于荤腥,这里有大西北独特的牛羊肉,因其肉质鲜美、劲而不柴成为当地人重要日子里的食材。

由于这条走廊承载着几千年来文化及交通的交融,因此众多不同渊源的文化在这里碰撞,摩擦出新的火花。在这条走廊上,可以辨别出来自于波斯的、天竺的、吐蕃的各种文化图案及习俗,再融合了来自中原的儒教、道教、佛教的礼俗习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

石窟是走廊上最具有特点的精神遗产,它们多始建于北魏时期,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本土的改良后成为新的精神寄托。加上五朝十国的连年战乱,人们更是渴求安定美好的生活,于是在僧侣的带领下,人们纷纷开窟造像以建今世的功德。这一行径使得从皇亲国戚到黎民百姓都纷纷效仿,敦煌莫高窟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莫高窟是这些文化现象的集大成者,被称为世界的文化宝库。在这里栩栩如生的壁画和生动逼真的彩绘雕塑将各类佛经典籍一一呈现得淋漓尽致。由于石窟建造所经历的时代不同,又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因此不同时期的造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也可以侧面看出各个时代的审美以及当时的统治者对待佛教的态度。这些都成了后人瞻仰历史时所依赖的凭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