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读书日
查看话题 >世界读书日的话
读书,即是求道、修道和弘道,即是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读书就是学习知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读书。“韦编三绝”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战国时代 “百家争鸣”,但无论哪一家,都要通过读书来研习经典,获得智慧。
一、 读书改变命运。 春秋时期,读书人大多出于贵族或世家子弟。战国时代,礼坏乐崩,王官之学,散于天下,各家开馆授徒。列国纷争之际唯才是举,而读书之利,初露端倪。《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初为粮仓小吏,见仓中鼠、厕中鼠而慨叹:“人生如鼠,不在仓,即在厕。” 遂辞职而追随荀子读书,学成后辅佐嬴政一统天下,位极人臣,声名远扬,真正实现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
相比诸子各家,儒家崇文重教,从西汉到隋,无论两汉的察举制,还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无论孝廉还是文学贤良,多数是儒家读书人;隋、唐代创立科举,开科取士,“囊今天下英雄才子”。宋代重文抑武,器重儒臣,宋太祖曾讲:“宰相须用读书人。” 关于读书的好处,宋真宗有诗赞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宋学风大盛,铸造了帝制时代最为辉煌的文化成就,后来的读书人都对宋代“心向往之”。
二、读书的目的。 王阳明曾问父亲:“读书有何用?” 父亲回答: “读书就是为当官,求功名。” 王阳明又问先生: “何为读书最要紧之事?” 先生回答:“当然是考取功名。”王阳明反驳道:“不,做圣贤才是读书之头等大事。”
儒家认为:读书有两个终极目的:修己与安人。修己,修身与养德,追求内圣。而安人,就是参与政治施展抱负以治国平天下,即所谓“干禄之士”。
科举取士,唯才是举,读书变成最功利的事业。唐宋以来, “学而优则仕”,打破了门阀贵族、豪族大姓垄断权力的局面,参与治国平天下,具有绝大的进步意义,难怪18世纪的欧洲人赞颂天朝科举制,其“不论出身、唯才是举”的优点,在当时的欧洲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认为,无论富贵还是穷困,读书都有其本身的价值,这是儒家的初心,而读书服务科举的干禄之学,并以科举论人生成败的标准,逐渐背离儒家的初心,却是儒家的列祖列宗所始料未及的。
二、读书的异化。 战国以来,列国纷争,富国强兵之道、安邦治世之术、经世济用之论、刑名法术之学等,皆为诸侯所钟爱。故而有思想的大解放和大爆发,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盛况,在轴心时代奠定人类文明的一极。
孔子讲:君子谋道,君子不器;正心诚意,安贫乐道,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以颜回为代表,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种读书,就是为了求道、修道和弘道,一心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其是唐宋以来,科举兴盛,读书的内容渐渐聚焦到儒家的经典之上,读书变成对儒学经典不断的学习、领悟和发挥。无数的读书人在四书五经的屋檐下,反复注疏微言大义, “注不破经,疏不破注”,无论“六经注我” 还是“我注六经”,始终以知识的传承为终极目标,以本为本,以经为纲,不否定、少批判、无创新,动辄引经据典,不敢越雷池一步,渐渐死在圣人言下。
韩愈讲:文以载道,张载讲:为往圣继绝学。即使像韩愈、张载这样识见精卓的鸿儒,也只能一以贯之的传道而不敢创道,或离经叛道,况他人乎? 科举愈久,儒家地位愈高,经典愈权威,批判力愈弱鸡,创新愈难,儒学变成一个封闭超稳僵化的系统,死气沉沉,生发出极端维稳的机制,培养出无数的卫道士,导致 “屋下架屋,愈见其小。”
儒家对不同的知识赋予不同的价值。中庸讲:尊德性,道问学。 “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以存心养性为皈依,以格物致知为辅助。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就是自古以来读书人推崇的价值观,渐渐熄灭了问天的精神,湮灭了追问因果与本体的形而上思维。 同时,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观念,渐渐隔离了自然世界,窒息了自然哲学的发展,阻碍了科学精神的发生。列文森认为:儒家有一种非专业化的倾向,避免专业化、避免成为专家成为儒家的习惯。这种习惯只能造就道德君子,无法培养智术之士!
这种以道德性命为根本,追求仁义礼智信为最高价值的知识观,尽管有内向超越性的一面,却是一种极端成问题的认识论。德被看成一种衍生智慧的放射源,若能达到“尽心知性”的内圣之道,自然会成为“修齐治平”的外王。这种重道轻术的传统,在宋明理学之后,变成高度僵化的考据训诂之学,愈益远离社会,愈益鄙视实践,晚清的倭仁大学士竟然发表视科学为“奇技淫巧”的惊人之论,让人大跌眼镜。
三、充满功利的读书观。西汉儒家独大,但王霸杂用,隋唐科举登场,儒学成为正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其他各家学问,渐渐式微,甚至绝灭。明清以来,读书之道,对科举有用则学,无益则废。举子们盯着科举大纲,围着科举转圈圈,视野愈来愈宅,学问愈来愈小,境界愈来愈低,读书彻底沦为作八股之文,科举彻底异化了读书的目的,最后变成 “ 读书皆为稻粱谋。”
陈寅恪曾讲: “···故昔日士子群习八股,以得功名富贵,今则凡留学生,皆习工程、实业,其希慕富贵,不肯用力学问之意则一。而不知学业以科学为根本,不揣其本,而治其末,充其极,只成下等之工匠。...而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形而上之学)为根基。...此后中国之实业发达,生计优裕,财源浚辟,则中国人经营商业之长技,不得其用;而中国人,可为世界之富商。然若希冀中国人以学问、美术等之造诣胜人,则绝难必也。”
“ 学好文武艺,货与当王家。” 为科举而读书,一开始就成为一种交易,充满了功利和实用性。1905年之后,科举废,新学起,学子于是聚焦工程、实业。可见,中国人的读书观,即使废旧学、兴新学,内容变化,而以实用为依归的本质却始终保持不变。 无论是封建士大夫,还是晚清留洋的学子,始终要把学问挂搭在功利的用途上,始终要讲有用与无用的区别,因此,知识、智慧与学术之道,始终无法获得独立之地位,独有的价值,无法获得超越功利的价值,无法获得为学术而学术、为求知而求知的爱智精神本体。
四、古希腊的读书观 哲学,乃爱智慧之意,古希腊视哲学为一切学问之母。古希腊开启的哲学传统,就是好思辨、讲逻辑、重理性、爱智慧,大不同于天朝的读书知识观。 苏格拉底如孔子一样,一生追求智慧,述而不作,倡导思辨,看重理性,追问概念的本质,成为思想的助产士;柏拉图追随苏格拉底,创立形而上学,开启2000年来的哲学传统;亚里士多德追随柏拉图,创立形式逻辑,形成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提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知,希腊人看重思想独立,精神自由,鼓励学术创新,不断超越前人。这种求知的传统,不是一味传承知识,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增添新知,突破师门的藩篱。
古希腊人看来,读书求知是因为爱智慧,爱智慧就要勇于追求新知,所以苗力田讲:西人学以致思、学以致知。反观天朝,韩愈讲:“文以载道”,“传道授业解惑”,“闻道有先后”;张载讲:“为往圣继绝学”等等,只讲道的传承与弘扬,而不讲批判,不敢创立新道,不敢创立绝学,也不主张另立门户,更反对离经叛道,反对异端邪说。从西汉的经学,到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再到清代的朴学,吾道一以贯之!这一极端保守的传统,固守道统的自觉,固然有其重知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限制和屏蔽。
相比天朝,古希腊人读书就是追求真理。其也重知,但更爱新知;其也重传道,但更爱超越;其也尊师,但更爱真理;其也重教,但更爱智慧;其重现象,但更爱本体;其重感觉,但更爱理性,其关注道德,但更爱宇宙。古希腊有智者认为,真理是神的秘密,发现真理就是破解了神的秘密,是莫大的荣耀,即使拿国王的职位也不换! 欧洲人认为书本是知识的载体,读书的意义在于发展知识,创新知识,寻求真理,而不是死守书本已有的、现成的、古老的知识。同时,古希腊没有把读书和功名利禄联系,读书目的在于求知,而非干禄。同时,古希腊的宗师都是“素王”,其传道目的也不像孔子,因仕途不畅退而求其次才开坛讲学。相反,希腊之智者,无论毕达哥拉斯,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并不以进入仕途为读书目的,其创办学园单纯目的就是求知、爱智慧!
把读书做学问和功名利禄分离开来,让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逐渐成为欧洲人读书做学问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精神。这种“学以致思、学以致知”的学风,变成今天大学的精神底盘,也形成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学术精神。故而,读书之事变得单纯而有趣,除了追求之真理,没有其他目的,像极了孔子的话:君子谋道不谋食!这种追求智慧的传统薪火相传,知识本身也获得了独立的精神和人文价值。
培根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此言非虚。叔本华在《论读书》中讲:···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
列举几位欧洲人代表性的读书观点,可知仅仅谈论知识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对陶冶人性的重要性,而与个人的眼界、生活的趣味和读书的门道相关,几乎不涉及做官、富贵和治国平天下的功利性目标。直到16世纪弗朗西斯·培根才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之时,科学技术才渐渐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读书求知,渐渐才有了实用主义的目的。
五、读书就是理解世界,解放心灵,追求智慧。 把读书和功利联系起来,是对读书最彻底最丑陋最无理的异化。天朝崇文重教,开科取士,一度领先于欧美的人才选拔制度,最后竟沦落为大害,顾炎武大骂: “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之名”。
读书之道,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这将逐渐漫漶心灵的支点和精神的面貌,丧失了精神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了知识本身的价值和独立性,沦为工具理性的存在,解构了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立性。
今天,除了养家糊口和柴米油盐,若有余暇,读读书,既是一种精神的放松,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读书不需要特别实用的目的,简言之,读书就是理解世界,解放心灵,追求智慧。
今天是读书节,开卷有益!
2024-04-23 世界读书日